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方劑介紹

大建中湯這個方劑許多人不知道,但是在日本卻非常熱門,主要是因為日本學者研究發現此方對炎症性腸道疾病有改善作用。
依照Google Trend的搜尋紀錄,此方熱門度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此方的組成也可以算是一種食療、藥膳方。
大建中湯是漢朝《傷寒雜病論》中,張仲景為「腹滿痛」之證而設計,主要功用是「溫中補虛,降逆止痛」,主治中焦虛衰弱,陰寒內盛所導致的胸部、腹部劇痛(大寒痛),噁心嘔吐、食慾不佳、腹中寒冷,腹中有聲,舌苔白滑,脈弦緊。
《黃帝內經.素問》提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也」由於中焦虛弱,陰寒凝聚於內,體內經絡經筋收縮緊繃,造成心胸中大寒痛。
《黃帝內經.素問》提到:「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陰寒之氣侵犯脾胃,運化不佳,所以噁心嘔吐,不能飲食。
腹中陰寒內盛,所以肚子感到冷,身體疼痛。如果伴隨水氣運化障礙,會出現「寒飲」,肚子會有水聲。
腹中寒的人,腹中常會出現包塊,久了就容易出現腫瘤。中焦虛寒,陰寒內盛,容易出現個種脾胃疾病。古人發現腹中陰寒的人,容易出現「蛔蟲」。
中陽衰弱,陰寒內盛,一定要運用溫熱療法去寒氣,也需要補異改善體虛狀態。
大建中湯運用蜀椒味辛性熱,溫中散寒,降逆止痛。張秉成認為:「蜀椒之大辛大熱,上至肺而下至腎,逐寒暖胃,散積殺蟲」
乾薑辛熱,溫中祛寒,和胃止嘔,以助蜀椒溫建中陽,散寒止痛之力。人參補脾益脾,扶助正氣,重用飴糖建中緩急,既能增強椒、薑止痛之功,又可制約其過於辛燥,還具甘緩益氣,補虛助陽之功,
本方溫補並施,以溫為主,溫中以除陰寒,補中土以建中陽。這四味中藥合用,可使中焦陽氣足,陰寒消失,全身陽氣回復。
提到「大建中湯」就不得不提到「小建中湯」(黃耆建中湯、當歸建中湯),凡是建中湯都可以治療中虛腹痛之證。
然而,大建中湯散寒降逆之力道較為顯著,適合寒氣嚴重、腹痛拒按,兼見嘔逆,證勢較急者。小建中湯等以「溫中緩急」為主,適合腹痛綿綿,喜溫喜按,證勢較緩者。
加減法:腹痛脹滿者,加厚朴、砂仁。寒甚而頭痛目眩者,加吳茱萸。惡寒重者,加附子。嘔吐嚴重加半夏、生薑。口乾者,加白芍。手足麻痹者,加桂枝。
現代常用於大腸激擾綜合症、胃腸痙攣症、腸粘連、便秘、腸疝痛、腸管狹窄、膽道蛔蟲症、腸道蛔蟲性梗阻、胃擴張、胃下垂、胰腺炎、闌尾炎、腹膜炎、腎結石等辨證屬於中陽衰弱,陰寒內盛的多種疾病。
傳統服藥法
以水4升,煎取2升,去滓,納膠抬1升,微火煮取1升半,分溫再服。如1炊頃,可飲粥2升,後更服。當1日食糜,溫覆之。(現代用法:三味水煎二次,取汁,兌入飴糖3g,分二次溫服)
方劑組成解釋
方中蜀椒,乾薑皆屬溫熱性藥物,性極辛熱,能溫裡散寒行氣散滯,並對弛緩之組織,鼓充活力;飴糖有滋養緩和作用且有止痛功能;人參能促進胃腸消化,吸收,補氣恢復體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內有積聚,溼熱或陰虛血虛者忌 實熱內結,濕熱積滯,或陰虛血熱而致之腹痛忌用本方。
現代藥理研究
- 解痙止痛:山椒有局部麻醉作用;人參、膠飴對胃腸平滑具解痙作用;乾薑鎮痛、並能助消化、健胃,促進排氣。
- 殺蟲作用:山椒對蛔蟲有明顯殺蟲能力。人參對腸胃道寄生蟲也有抑制作用。
- 補益作用:人參抗疲勞,對紅血球、白血球、血紅蛋白有促其提升之功效;膠飴具滋養作用。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大建中湯, 出處:《女科百問》卷上。 組成:白芍6兩,黃耆3兩,遠志3兩,當歸3兩,澤瀉3兩,龍骨2兩,人參2兩,草(炙)2兩,吳朮1分。 主治:熱自腹中,或從背膂,漸漸蒸熱,或寐而汗,日漸羸瘦。
大建中湯, 出處:《臨證指南醫案》卷一。 組成:人參、桂心、歸身、川椒、茯苓、炙草、白芍、饴糖、南棗。 主治:勞傷陽氣,不肯復元,清陽凋喪,閃氣疼痛,脘中痞結,經和補調理,右脈濡,來去澀者。虛勞腹痛。
大建中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七引《定齋未病方》。 組成: 大建中湯(《普濟方》卷二一七引《定齋未病方》。)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七引《定齋未病方》。組成:蓯蓉(酒浸1夕)、肉桂、白芍藥、甘草、人參、茯苓、鹿茸(蜜炙)、龍骨(煅)各等分。主治:滋氣養血,充益五臟。 。 主治:滋氣養血,充益五臟。
大建中湯, 出處:《千金》卷十九。 組成:饴糖半斤,黃耆3兩,遠志3兩,當歸3兩,澤瀉3兩,芍藥2兩,人參2兩,龍骨2兩,甘草2兩,生薑8兩,大棗20枚。 主治:五勞七傷。小腹急,臍下彭亨,兩脅脹滿,腰脊相引,鼻口乾燥,憒憒不樂,胸中氣逆,不下食飲,莖中策策痛,小便黃赤,尿有餘瀝,夢與鬼神交通,失精,驚恐虛乏。
大建中湯, 出處:《濟生》卷一。 組成:黃耆(去蘆)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鹿茸(酒蒸)1兩,地骨皮(去木)1兩,續斷1兩,石斛(去根)1兩,人參1兩,川芎1兩,當歸(去蘆,酒浸)1兩,白芍藥1兩,小草1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諸虛不足,小腹急痛,脅肋脹,骨肉痠痛,短氣喘咄,痰多咳嗽,潮熱多汗,心下驚悸,腰背強痛,多卧少氣。
大建中湯, 出處:《金匱》卷上。 組成:蜀椒2合(去汗),乾薑4兩,人參2兩。 主治:補心脾,祛寒氣。溫中補虛,降逆止痛。主治:中陽虛衰,陰寒內盛,或蛔蟲爲患,脘腹寒痛,嘔不能食,腹皮高起,出現頭足狀包塊,痛而拒按,或腹中漉漉有聲,舌苔白滑,脈細緊,甚則肢厥脈伏。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飲食下咽,自知偏從一面下流,有聲決決然。心腹寒痛,嘔不能食,腹中蟲物乘之而動。陰黃。厥逆,脈伏。寒飲升降,心腹劇痛而嘔;疝瘕腹中痛者;又治挾蛔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