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芽丸
HUANG YA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4.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黃芽丸中包含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氣益血: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黃芽丸主治氣虛血弱、心悸怔忡、頭暈乏力等症,而人參的補氣益血作用可以有效改善這些症狀,提升患者體質。
- 扶正固本:人參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扶正固本,對於疾病的恢復具有促進作用。黃芽丸常用於治療各種虛弱症,人參的扶正固本作用可以增強患者的抵抗力,幫助機體抵抗疾病,加速康復。
黃芽丸方劑中包含乾薑,主要原因有二:
-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逆、助脾運化的功效。黃芽丸多用於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嘔吐等症狀,乾薑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促進消化功能,達到治療目的。
- 配合藥性:黃芽丸中其他藥材如黃芪、白朮等具有補氣健脾的功效,乾薑加入其中可起到引導藥力下行,使藥效更好地發揮在脾胃部位,協同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黃芽丸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 人參:大補元氣,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 乾薑: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
主治
根據古文記載,黃芽丸主治以下症狀:
- 脾胃虛寒:脾胃功能低下,運化失職,表現為食慾不振、消化不良。
- 飲食不化:食物停滯於胃腸,難以消化吸收。
- 脹滿:腹部脹滿不適,氣機壅滯。
- 泄瀉:大便稀溏,甚至水樣便,多因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所致。
- 吞酸:胃酸上逆,口中泛酸。
- 嘔吐:胃失和降,胃氣上逆,食物或痰涎從口中吐出。
- 反胃:食入良久復出,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物多為不消化之食物。
治療原理
黃芽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溫補脾胃」法則。
- 溫中散寒:乾薑辛熱,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祛除脾胃寒邪,恢復脾胃的溫煦功能。脾胃得溫,則運化功能增強,飲食得以正常消化吸收,脹滿、泄瀉等症狀自然緩解。
- 補氣健脾:人參甘溫,大補元氣,尤擅補脾肺之氣。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參補益脾氣,則脾的運化功能增強,氣血生化有源,全身臟腑經絡得以濡養。
- 標本兼治:脾胃虛寒既是本,又是導致飲食不化、脹滿、泄瀉、吞酸、嘔吐等症狀的標。黃芽丸中,乾薑溫中散寒,治標;人參補氣健脾,治本。二藥合用,標本兼顧,共奏溫補脾胃之功。
- 溫陽化飲:胃寒還常導致水飲停聚,乾薑溫陽化飲,有助於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減輕水濕停聚相關的症狀,如嘔吐、泄瀉等。
- 促進運化:乾薑與人參配伍,溫陽與補氣相結合,共同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改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問題。
總結
黃芽丸以人參、乾薑二味藥為主,簡潔精要,切中病機。方中人參補氣健脾,乾薑溫中散寒,二藥合用,溫補並施,可有效改善脾胃虛寒所致的各種症狀。其藥性平和,適合長期服用,是治療脾胃虛寒的良方,尤其適合於年老體弱、久病脾胃虛弱者。本方雖非峻補之劑,但卻暗合中醫「緩則治其本」的治療原則,通過溫和的調理,逐漸恢復脾胃的功能,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該方劑的使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神,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靈活運用,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制谷芽4兩(半生半炒。制法:用糯谷3-4升,韭葉搗汁浸數日,候谷出芽,取起篩盛,微日曬略乾,即以韭菜汁灑之,以芽帶綠色為度,曬乾聽用),人參1兩(如不用,以黨參、黃耆代之),芡實2兩(炒),蓮子肉4兩(去心取肉,連皮入豬肚內煮透,去肚曬乾)。
上為細末,用荷葉1張煮汁,和山藥末打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2錢,米飲送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芽丸,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人參2兩,焦乾薑3錢。 主治:脾胃虛寒、或飲食不化,或時多脹滿泄瀉,吞酸嘔吐。
黃芽丸, 出處:《上池雜說》。 組成:制谷芽4兩(半生半炒。制法:用糯谷3-4升,韭葉搗汁浸數日,候谷出芽,取起篩盛,微日曬略乾,即以韭菜汁灑之,以芽帶綠色爲度,曬乾聽用),人參1兩(如不用,以黨參、黃耆代之),芡實2兩(炒),蓮子肉4兩(去心取肉,連皮入豬肚內煮透,去肚曬乾)。 主治:胃強脾弱,能食不能消,及脾泄。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