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黃丸

小地黃丸

XIAO DI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4.17)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2%
肺經 22%
脾經 22%
胃經 11%
腎經 11%
肝經 11%
心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小地黃丸中加入人參,是基於其補氣生津的功效,以平衡方劑中地黃的寒涼性質。

地黃性寒,入腎經,擅長滋陰降火,但過於寒涼易傷陽氣,可能導致脾胃虛弱、氣血不足。人參性溫,入脾經,能補氣益血,健脾益胃,可溫補脾陽,防止地黃寒涼之性傷及脾胃,同時有助於促進地黃滋陰降火的功效發揮。因此,人參的加入,可使方劑寒溫適中,陰陽調和,更利於治療病症。

小地黃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補腎益精、滋陰潤燥。其組成中包含乾薑,這是一味具有獨特藥理作用的中藥。乾薑的性溫,味辛,具有散寒、溫中、通脈的特性,能有效地驅散體內的寒氣。雖然小地黃丸的主要作用是滋陰,但在某些寒性體質的患者中,乾薑的添加可以平衡方劑的寒涼效果,避免引起寒證的加重。此外,乾薑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使整個方劑的作用更加全面。它的溫陽作用,使得小地黃丸對於寒凝血滯導致的症狀有著良好的改善效果。綜合來看,乾薑在小地黃丸中的使用,便是為了調和陰陽,增強整體療效,從而使患者獲得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小地黃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妊娠酸心,吐清水,腹痛不能食」,即妊娠期間出現胃酸上逆、嘔吐清水、腹痛且食慾不振之證。此類症狀多屬中焦虛寒、胃氣上逆所致,因妊娠時衝脈之氣較盛,若脾胃陽氣不足,易致濕濁停聚,胃失和降,故見泛酸、嘔吐清水;寒凝中焦則腹痛,脾虛運化失職故不能食。

二、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方由人參、炮乾薑等分,以生地黃汁為丸,其配伍邏輯如下:

  1. 人參

    • 甘溫補益,主入脾肺,能大補元氣,健脾和胃。針對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所致之納差、嘔吐,可復其升降之能。
  2. 炮乾薑

    • 辛熱,較生薑更偏溫中,善溫散中焦寒邪、止嘔止痛。透過溫陽化飲,改善胃寒吐清水、腹痛之症。
  3. 生地黃汁為丸

    • 生地黃性甘寒,一般多用於滋陰涼血,此處取其濡潤製約炮乾薑之燥烈,並緩和妊娠陰血易耗之體質,避免溫燥傷陰。

三、配伍邏輯與功效推導

此方核心在於溫補中焦、降逆止嘔

  • 人參與炮乾薑相配,形成「溫補並行」之結構:人參補脾益氣,乾薑溫中散寒,共奏健脾溫胃之效,以治本虛(脾陽不足)與標實(寒飲上逆)。
  • 生地黃汁為賦形劑,然其甘寒之性可調和藥性,避免妊娠忌過燥之弊,間接護養陰血,體現「溫而不燥」之思維。
  • 米湯送服取其穀氣養胃,助藥力溫和中焦。

四、適用病機與臨床延伸

此方所治妊娠嘔逆,病機側重於虛寒證,若有明顯熱象(如口苦、吐酸灼熱)則非所宜。推廣應用上,凡脾胃虛寒、寒濕內停之脘腹冷痛、嘔吐清水,縱非妊娠期,亦可加減化裁。

總結

小地黃丸以溫補為主,佐以潤製,展現中醫「補虛溫中、標本兼顧」之治法,適合虛寒性妊娠惡阻或脾胃陽虛之輕證。

傳統服藥法


人參、乾薑(炮)各等分。上為末,用生地黃汁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食前米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食慾不振

相同名稱方劑


小地黃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三七引《産育寶慶》。 組成:人參、乾薑(炮)各等分。 主治:妊娠酸心,吐清水,腹痛不能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