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溫胃飲中包含黨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脾益氣,溫胃健脾: 黨參性甘溫,入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生津止渴、健脾益胃之效。溫胃飲旨在溫補脾胃,緩解胃寒疼痛,而黨參的補氣健脾作用,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從而達到溫胃止痛的效果。
- 扶正祛邪,增強抵抗力: 黨參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能增強人體抵抗力,有助於抵抗外邪侵襲。溫胃飲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導致的各種疾病,而黨參的扶正作用,可以增強機體抵抗力,預防疾病反覆發作。
溫胃飲中加入白朮,是基於其健脾益氣、燥濕止瀉的功效。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能補脾益氣,燥濕健脾,對於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溫胃飲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胃脘疼痛、飲食不消、腹痛泄瀉等病症,白朮的加入可以溫暖脾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溫胃飲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血養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止痛、調經止痛的功效。溫胃飲多用於脾胃虛寒,氣血不足所致的症狀,當歸可補益氣血,改善面色蒼白、手腳冰冷等症狀,協同其他藥材溫補脾胃。
- 活血化瘀: 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利於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吸收,緩解胃寒引起的疼痛不適。
總之,溫胃飲中加入當歸,既能補益氣血,又能活血化瘀,有助於溫補脾胃,緩解胃寒症狀。
溫胃飲中加入防風,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散寒止痛: 防風性辛溫,具有散寒止痛之效。溫胃飲主治脾胃虛寒、脘腹冷痛等症,防風可溫散寒邪,緩解胃部疼痛。
- 調和藥性: 溫胃飲中多用溫熱藥材,如乾薑、肉桂等,防風的辛溫之性可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避免對胃部造成刺激。
溫胃飲中包含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理氣健脾功效能疏肝理氣,降逆止嘔,並有助於脾胃運化,改善胃脘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與溫胃飲溫中和胃、健脾消食的功效相輔相成。
- 燥濕化痰:陳皮還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能有效改善脾胃濕困、痰濕阻滯所致的胃脘痞悶、食慾不振等症狀,配合溫胃飲中其他藥材,可達到溫中化濕、消食和胃的效果。
溫胃飲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邪犯胃所致的胃脘冷痛、嘔吐、腹瀉等症,乾薑可起到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的作用,緩解症狀。
- 助消化: 乾薑還具有促進消化、增進食慾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乾薑可以幫助溫暖脾胃,促進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功能。
因此,溫胃飲中加入乾薑,既可溫中散寒,又可助消化,對於脾胃虛寒、寒邪犯胃所致的消化不良等症具有較好的療效。
溫胃飲中包含甘草,其作用主要有兩方面:
一、 調和諸藥: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緩解其他藥物的燥性或寒性,使藥性更平和,更利於溫胃止痛。
二、 補脾益氣: 甘草入脾經,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解毒生津等功效。脾胃為後天之本,補脾益氣可增強胃腸功能,有利於胃病的康復。
此外,甘草還具備解毒、抗炎等作用,可輔助溫胃止痛,提升療效。因此,溫胃飲中加入甘草,不僅能調和藥性,還能增強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溫胃止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溫胃飲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勞倦內傷,平素臟寒,而略兼外感者」。其病機核心在於:
- 陽虛臟寒:因勞倦損傷脾陽,或素體中焦虛寒,導致脾胃運化失職,陰寒內盛。
- 外感寒邪:臟陽不足,衛外不固,輕微外感寒邪乘虛內侵,加重中焦虛寒。
- 氣機逆亂:寒凝氣滯,胃失和降,可能伴隨呃逆、腹脹等症。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溫中散寒、降逆和胃為主,兼顧補益脾氣,其配伍層次如下:
1. 溫補脾陽,散寒固本
- 人參、白朮、甘草(四君子湯基礎):補益脾氣,助運化以治勞倦內傷。
- 乾薑、附子:大辛大熱,溫散中焦陰寒,直折臟腑沉寒痼冷。
- 吳茱萸:溫肝胃、降濁陰,針對寒邪上逆之嘔呃。
2. 降逆止嘔,調暢氣機
- 丁香、沉香、柿蒂:三者協同,沉降胃氣,專治寒性呃逆。丁香暖胃,沉香納氣歸腎,柿蒂為止嘔專藥。
- 生薑、大棗:調和營衛,助藥力外達以解表,內和脾胃。
3. 標本兼顧,內外並治
- 方中溫補藥(如人參、白朮)與溫通藥(如附子、乾薑)相配,既補虛又散寒。
- 降逆藥(丁香、柿蒂)與升散藥(生薑)同用,調節氣機升降,緩解寒凝氣滯之痞滿。
推論延伸功效
此方除主治所述外,依其組成可推測亦適用於:
- 胃寒呃逆:因寒邪直中或陽虛所致之頑固性呃逆。
- 虛寒泄瀉:脾腎陽虛之腹瀉清冷、完穀不化。
- 寒性脘痛:脘腹冷痛,得溫則減,伴四肢不溫者。
治療原理總結
以「溫陽—散寒—降逆」為軸線,通過補益中焦陽氣以治本,辛熱藥物驅散內外之寒,配合降氣止嘔藥調節氣機,重建脾胃升降之職,達「陽復寒散,胃和逆降」之效。適用於陽虛為本、寒滯為標之複雜病證。
傳統服藥法
人參1錢,白朮2錢(土炒),乾薑1錢(炮),甘草1錢,丁香5分,沈香1錢,柿蒂14個,吳萸(酒洗)7分,附子1錢(制)。
上加生薑3片,大棗2枚,用水3鐘,煎8分,不拘時候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溫胃飲,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一。 組成:黨參(去蘆,米炒)1錢半,白朮(淨炒)1錢半,歸身1錢,防風1錢,陳皮5分,乾薑6分,炙甘草7分。 主治:勞倦內傷,平素臟寒,而略兼外感者。
溫胃飲, 出處:《會約》卷十。 組成:白朮3錢,扁豆(炒)2錢,陳皮1錢,乾薑(炒)1-2錢,甘草(炙)1錢,茯苓1錢半,當歸1-2錢(滑泄者勿用),柴胡1-2錢。 主治:寒濕傷脾,瘧痢並作,或嘔惡厭食。
溫胃飲, 出處:《金鑑》卷六十二。 組成:人參1錢,白朮2錢(土炒),乾薑1錢(炮),甘草1錢,丁香5分,沉香1錢,柿蒂14個,吳萸(酒洗)7分,附子1錢(制)。 主治:癰疽。脾胃虛弱,或內傷生冷,外感寒邪,致生呃逆,中脘疼痛,嘔吐清水。
溫胃飲,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人參1-3錢或1兩,白朮(炒)1-2錢或1兩,扁豆(炒)2錢,陳皮1錢或不用,乾薑(炒焦)1-3錢,炙甘草1錢,當歸1-2錢(滑泄者勿用)。 主治:中寒,嘔吐吞酸,泄瀉,不思飲食;及婦人臟寒嘔吐,胎氣不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