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方

附子方

FU ZI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5.4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心經 19%
肺經 16%
胃經 15%
腎經 9%
肝經 8%
脾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附子方中加入白朮,是基於以下原因:

  1. 補脾健胃,燥濕利水: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與附子溫陽補火,相輔相成,共同提升陽氣,促進水液代謝。
  2. 防止附子毒性,協調藥性: 附子辛溫,性峻烈,容易耗傷脾胃陽氣。白朮則能健脾和胃,保護脾胃,避免附子過於燥烈,防止其毒性。同時,白朮的甘味也能緩和附子的辛味,使藥性更加協調。

附子方中加入當歸,是基於中醫陰陽調和的理論。附子性溫熱,主治陽虛寒症,而當歸性溫,入血分,可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二者合用,可起到溫陽補血、活血止痛的作用。

具體來說,當歸可改善附子溫陽帶來的燥熱之弊,使藥性溫和,不易傷陰;同時,當歸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附子溫陽帶來的血液瘀滯,使其藥力更好地發揮。因此,當歸在附子方中起到調節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

附子方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緩和附子毒性: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通經脈之效,但同時也具有毒性。陳皮性涼,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陳皮的清涼之性可緩和附子的溫熱之性,降低附子的毒性,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二、增強藥效:附子方多用於治療寒邪入裡,陽氣不足的疾病。陳皮理氣健脾,可以促進脾胃運化,使藥物更好地吸收利用,增強附子回陽救逆的效果。

附子方中加入乾薑,是為了增強其溫陽散寒的效果。

附子性溫熱,功能溫陽補火、回陽救逆,但其偏於溫熱,容易出現燥熱之弊。乾薑性溫,味辛,功能溫中散寒、回陽通脈,其辛溫之性可助附子溫陽散寒,並能緩解附子燥熱之弊,使藥性更平和。

此外,乾薑還有助於化解附子毒性,使其溫陽之力更有效地發揮,達到治療目的。故附子方中加入乾薑,是為了取其溫陽散寒、緩解燥熱、化解毒性等功效,使藥效更佳,安全性更高。

附子方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腎助陽,溫通寒凝:

附子方以溫腎助陽為主要功效,而丁香性溫,味辛,入腎、脾經,具有溫腎助陽、溫通寒凝之效。與附子等藥物配合,可加強溫腎助陽之效,並溫通寒凝,改善腎陽不足、寒凝血瘀所致的陽痿、宮寒不孕等症狀。

2. 行氣止痛,芳香闢穢:

丁香具有行氣止痛、芳香闢穢之效。附子方中常加入其他寒涼藥物,可能導致寒邪凝滯,影響藥物療效。丁香加入其中,可行氣散寒,促進藥力流通,並以芳香之氣闢除寒邪,提高藥效。

附子方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附子性熱,毒性較強,甘草性甘,味平,能緩和附子的燥熱之性,防止其過於溫燥傷陰,避免出現口乾舌燥、煩躁不安等副作用。
  2. 增強藥效: 附子與甘草搭配,可起到「相須相使」的作用。甘草能引導附子藥力直達病所,增強其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使其療效更佳。

附子方中加入人參,主要是為了平衡藥性,避免附子過於峻猛,產生不良反應。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腎、散寒止痛之功。然而,其藥性峻烈,容易耗氣傷陰,若單獨使用,容易出現心悸、口渴、煩躁等副作用。

人參性甘溫,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加入附子方中,可以起到緩解附子毒性,補益氣血,協調陰陽的作用。

因此,附子方中加入人參,不僅可以提高藥效,還能減少不良反應,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附子方以「附子」為主要藥材,其原因可從兩個方面分析:

  1. 溫陽救逆: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陽的功效。附子方多用於寒邪入體、陽氣衰微所致的陽虛證,如面色蒼白、四肢冰冷、脈微欲絕等。附子能溫煦陽氣,回補心陽,使陽氣回升,改善寒證。
  2. 溫經止痛: 附子性溫,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附子方亦可用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如寒性腹痛、寒痺疼痛等。附子能溫經散寒,使寒氣消散,改善疼痛。

因此,附子方以「附子」為主要藥材,正是其溫陽救逆、溫經止痛的藥效所決定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附子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霍亂,氣血虛損,傷食感寒,痛止而手足冷者」,關鍵病機為陽虛寒盛兼有郁熱。霍亂吐瀉耗氣傷陽,導致氣血兩虛,若過用消導藥(治傷食)或外感寒邪,雖腹痛暫止,但陽氣衰微,表現為手足厥冷。此時需溫陽散寒,兼清鬱熱,以防寒熱格拒。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附子(炮)

    • 大辛大熱,溫補元陽,散寒止痛。炮製後毒性減而溫守之力增,專治陽虛寒盛之手足逆冷。
    • 《本草正義》言附子「通行十二經,無所不至,為回陽救逆第一品」,正合此證陽虛欲脫之勢。
  2. 石膏(煅)

    • 辛甘大寒,清熱除煩。煅後寒性稍減,兼能收斂生津,防附子燥烈傷陰。
    • 此處用意有二:一者制約附子過熱,二者霍亂吐瀉後易生虛熱,少量石膏可清浮火。
  3. 腦麝(冰片、麝香)

    • 芳香走竄,開竅醒神,通絡止痛。少量用之既能助藥力速達病所,又可辟穢化浊,針對霍亂穢濁內阻之證。
  4. 茶酒送服

    • 茶性涼降,協石膏清熱和胃;酒性溫通,助附子行氣活血。二者為引,調和寒熱,引藥入經。

全方配伍思維
此方以「溫陽為主,兼清鬱熱」為綱。附子主溫少陰之寒,石膏清陽明之浮熱,寒熱並投,相反相成。腦麝佐使,解決寒邪凝滯導致氣血壅滯之弊。整體呼應《內經》「寒熱並用,標本兼顧」之法,適用於虛寒夾雜熱象之複雜病機。

中醫理論依據

  • 陰陽互根:陽虛至極恐生虛熱,石膏反佐防陽藥格拒。
  • 升降相因:附子升陽,石膏降火,腦麝調氣機,恢復中焦升降。
  • 「甚者從之」:手足冷為真寒假熱,熱藥冷服(茶酒為引)符合反治法。

傳統服藥法


附子(炮)、石膏(煅)各等分。
上為末,加腦麝少許。
每服半錢,茶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溫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不宜久服。

相關疾病


貧血霍亂原發性高血壓細菌性食物中毒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上吐下瀉

相同名稱方劑


附子方, 出處:《政類本草》卷十引《孫兆口訣》。 組成:附子(炮)、石膏(煅)各等分。 主治:頭痛。

附子方, 出處:《胎産指南》卷七。 組成:白朮2錢,當歸2錢,陳皮4分,乾薑4分,丁香4分,甘草4分,人參1錢,附子5分。 主治:霍亂,氣血虛損,傷食感寒,痛止而手足冷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