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方劑介紹

桂枝人參湯是《傷寒論》的方劑,主要功效是「解表溫裡,益氣消痞」,原書提到「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裏不解者,桂枝人參主之。」
當一個人得到「太陽病」,表不解時,依照程序應該發汗解表,結果數次誤用下法,損傷太陰脾土,脾陽傷而寒濕內生,體寒伴隨表證。因為表證未除,所以會出現「發熱惡寒、頭身疼痛」。
脾陽損傷,運化失職,壅塞在胃脘之間,所以心下痞硬。脾氣清陽不升,所以腹瀉不止,同時會出現腹痛現象。中焦虛寒,所以口不渴,舌淡苔白滑、脈浮虛。
基於這樣的理解,本方證是表裡同病,表裡皆寒的證候,治宜辛溫解表,溫裡益氣。以太陰病虛寒為主,故治宜温裏解表。本方以溫裡為主,兼以解表,為表裡雙解之劑。
提到「桂枝加人參湯」許多人感到陌生,如果說是「理中湯」加桂枝,大家就能更輕易理解。理中湯溫中散寒,補益脾胃,可改善腹瀉。增炙甘草之量,意在加強補中之力。加入桂枝,辛溫通陽,散肌表之邪而除表證。
桂枝辛溫以解太陽之表,人參大補元氣,助運化而正升降。以辛熱之乾薑溫中焦脾胃,脾陽不足,脾氣不運,水濕易生,故佐以白朮,健脾燥濕止利。故方中重用甘草,益氣健脾和中,為佐使之用。
由於是「理中湯」加桂枝組成,煎服時先煎理中湯四味,後入桂枝。這是因為傳統煎藥,遵循治裡的藥(理中湯)先煎,解表藥(桂枝)後下的原則,桂枝後下在於保全其辛香之氣。
加減法:若虛寒甚者,可加附子以增助陽之力。腹痛者,加白芍緩急止痛。利下不止,加黃耆、升麻等益氣升陽止瀉。
現代常用於感冒、流行性感冒,伴隨脾虛寒症狀,亦可改善急慢性胃腸炎、慢性結腸炎、腹瀉、胃痛、十二指腸潰瘍...等病等屬脾胃虛寒或兼外感表證者,均可應用。
本方與「葛根黃芩黃連湯」均可用於太陽病,誤用下法所致的腹瀉。然而,葛根芩連湯證為表邪不解,內陷陽明,表裡俱熱的腹瀉。而桂枝人參湯是表不解而裡虛寒,表裡俱寒的腹瀉。二方雖同屬表裡雙解劑,而一為解表清裡,一為解表溫裡。
有些人會問「這是治療太陽病表證未除,表裡同病的證候,若無表證能否用本方?」由於此方是理中湯為主,桂枝雖為解表藥,也能溫中止痛,溫中補虛,所以虛寒下利而無表證者,亦可運用。
傳統服藥法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方劑組成解釋
方中人參補脾益氣,乾薑温中散寒,白朮健脾燥濕,甘草和中益虛,四味相合,共奏温中散寒止利之功;桂枝解太陽之表邪,並能助理中湯温中散寒。諸藥相伍,共成温裡解表之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藥性偏於溫燥,熱證下利及陰虛患者,均不宜使用。
桂枝人參湯的經絡型態
桂枝加人參湯的經絡型態,常見於「手三陽經」虛證,伴隨脾經與膀胱經異常(同時實證或虛證)狀態。由於手三陽經最終通往腹部,這三條經絡能量是強旺的,絕大多數人呈現實證狀態,而少部分人出現虛證,代表腹中虛寒。
這種手三陽經虛證現象,經常會伴隨「手三陰經」虛證,呈現「上半身虛寒」的經絡現象。這通常是一種感冒傷寒後遺症的結果,可以運用治療表證的中藥方劑加以解除,桂枝加人參湯就是其中一個選擇。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人參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桂枝4兩(别切),甘草4兩(炙),白朮3兩,人參3兩,乾薑3兩。 主治:溫補中兩解表裏。主治: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裏不解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