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三白合四逆湯

REN CAN SAN BAI HE SI N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5.4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1%
胃經 18%
肺經 17%
心經 16%
腎經 9%
肝經 6%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人參三白合四逆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益氣扶正: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生津、安神益智的功效。方中以四逆湯溫陽救逆,但若患者陽氣虛弱,單靠溫陽難以奏效,因此加入人參以補氣扶正,助其恢復陽氣,增強藥效。
  2. 兼顧脾胃: 人參三白合四逆湯主治陽氣虛衰、脾胃虛寒證,而人參兼具健脾益胃之效。加入人參可補脾胃之氣,使其運化功能恢復正常,促進藥物吸收,進一步改善患者症狀。

人參三白合四逆湯中包含白朮,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燥溼利水: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溼利水的功效。人參三白合四逆湯以溫陽補氣爲主,但同時又需考慮脾胃虛弱,運化失常,導致水溼停滯的情況。白朮的加入能夠健脾益氣,使脾胃運化恢復正常,並利水消腫,緩解水溼停滯所致的症狀,從而更好地配合人參等藥物發揮溫陽補氣的作用。
  2. 佐人參補氣: 人參三白合四逆湯以人參爲君藥,溫陽補氣。白朮性溫,能助人參補氣,提高人參的藥效,增強溫陽之力,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人參三白合四逆湯中的茯苓,其加入的目的是:

  1. 健脾利水:茯苓性平味甘,能健脾益氣,利水滲濕。此方中人參補氣,但需配合茯苓利水,避免氣滯水停,達到氣血調和的效果。
  2. 滲濕除濁:茯苓能滲濕利水,並能排除體內濁氣,對於寒濕內停導致的四肢厥冷、腹痛、嘔吐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人參三白合四逆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陰虛內熱: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中止痛的功效。此方中,人參、白朮、茯苓補氣健脾,但同時也易助陽化燥,白芍則能起到滋陰降火、緩解燥熱的作用,維持方劑整體平衡。
  2. 調和藥性:白芍與人參、白朮、茯苓等藥材搭配,可減緩補氣藥的燥性,防止藥性過於亢進,避免產生不良反應。同時,白芍的酸味可收斂脾胃,與甘味藥材相互協調,使藥性更加平和,更利於人體吸收。

人參三白合四逆湯中添加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溫中散寒,助陽氣: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四逆湯本為溫陽救逆之方,加入生薑,可增強溫陽散寒之力,促進藥效發揮,更有效地治療陽氣虛衰,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症。

二、 調和藥性: 人參三白合四逆湯中含有甘草、白芍等寒涼藥物,生薑可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藥物過於傷陽,使藥物更加平和,更適合患者服用。

人參三白合四逆湯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方中人參、白朮、茯苓等藥性偏燥,而大棗甘潤性平,能緩和藥性,防止燥性傷陰。
  2. 補益脾胃:大棗具有補中益氣、養血生津之效,能補益脾胃之氣,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

此外,大棗還可與人參、白朮、茯苓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溫補脾腎、益氣養血的作用,使方劑更具療效。

人參三白合四逆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四逆湯本身用於治療陽氣虛衰,四肢厥冷的寒性病症,而乾薑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可以增強四逆湯的溫陽效果,使寒邪得以散去,陽氣得以回升。
  2. 助陽化氣:人參補氣益血,白朮健脾燥濕,茯苓利水滲濕,三白合用可補氣健脾,但脾陽虛弱,氣血生化不足,故需加入乾薑溫陽化氣,幫助脾陽運化,促進氣血生化,以達到更好的補益效果。

乾薑的加入,既能溫陽散寒,又能助陽化氣,使人參三白合四逆湯的療效更顯著,更全面。

人參三白合四逆湯中包含附子,其原因如下:

  1. 溫陽救逆: 四逆湯以附子為君藥,溫陽救逆,治療陽氣衰敗、四肢厥逆、脈微欲絕等寒厥症狀。
  2. 補氣扶正: 人參甘溫補氣,與附子相配,可溫陽補氣,扶正祛邪,增強機體抵抗力,更有效地抵禦寒邪侵襲。

故附子的加入,不僅溫陽救逆,更可與人參相輔相成,補氣扶正,增強療效。

人參三白合四逆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調和藥性:方中人參、白朮、茯苓性偏溫燥,而甘草性甘平,能緩和藥性,避免燥熱傷陰。

二、增強功效:甘草具有調和脾胃、補中益氣、緩解疼痛的功效,與其他藥材相配,可增強補氣固表、益脾養胃、止咳化痰的作用。此外,甘草還有解毒作用,能減輕其他藥材的毒性,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主治功效


人參三白合四逆湯主治功效分析

人參三白合四逆湯,為溫陽救逆之劑,其主治功效源於對陰盛格陽、陽氣上脫證候的辨證論治。從古文記載及方藥組成分析,此方主要針對以下病機及症狀:

病機分析:

根據《雜病源流犀燭》沈金鰲的記載,此方適用於陰寒極盛,陽氣衰敗的危重病症。病因多由房事後著寒,或內傷生冷寒物,導致寒邪內伏,陽氣被遏,陰盛格陽,形成陽氣上脫之危候。此種情況下,雖有燥渴等熱象,卻非真熱,而是陰寒內盛,陽氣欲脫,以致陰寒之邪外透所致的假熱。 身體呈現寒象,如四肢厥逆、額手背冷汗不止,脈象沉細而遲或疾,反映出陽氣衰微,臟腑功能失調。

症狀分析:

方劑所治症狀多為陰寒證候的危重表現,包括:

  • 寒象為主: 四肢厥逆,額冷汗出,面赤足冷(寒熱錯雜,實則為寒邪內盛),身重眼疼,爪甲青,腹絞痛,口鼻灰色,舌黑而卷,莖與囊俱縮(陽氣衰微,陰寒凝滯),脈沉細而遲,或伏而不出,或疾至七八至而不可數(陽氣衰微,脈象虛弱)。
  • 假熱象: 燥渴不欲飲,身發青黑色斑(陰寒之邪外透,而非真熱)。
  • **其他症狀:**嘔噦呃逆。

治療原理:

人參三白合四逆湯的組方,正是針對上述病機和症狀,採取溫陽救逆,扶正祛邪的策略。方中藥物作用如下:

  • 溫陽救逆: 附子、乾薑為君藥,具有強烈的回陽救逆、溫中散寒之功,為全方之綱,直接溫補元陽,振奮衰敗之陽氣。
  • 補益脾胃: 人參、白朮、茯苓、大棗等藥物,益氣健脾,補益中氣,為佐藥,脾胃為後天之本,補益脾胃,有助於化生氣血,配合溫陽藥物,更好地恢復陽氣。白朮、茯苓兼能利水滲濕,有助於排除體內寒濕。
  • 養血柔肝: 白芍藥養血柔肝,緩急止痛,調節陰陽,防止寒邪傷及肝血。
  • 調和諸藥: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附子、乾薑的峻猛之性,並益氣解毒。
  • 行氣止嘔: 生薑發散風寒,溫胃止嘔,有助於緩解嘔噦呃逆等症狀。

總而言之,人參三白合四逆湯通過溫陽、補益、養血等多方面作用,共同達到溫陽救逆,扶正祛邪的目的,從根本上改善陰盛格陽,陽氣上脫的危重病症。 方中溫陽藥物力量較大,佐以補益藥物,整體溫補而不燥烈,既能迅速回陽救逆,又能避免溫燥傷陰,體現了中醫治病求本的思想。 藥物配伍精妙,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溫陽散寒、化痰止嘔的功效,主治陰毒發斑、身重眼睛疼、額冷汗出、嘔噦呃逆、或爪甲青、或腹絞痛、或面赤足冷厥逆、躁渴不欲飲、身發青黑色斑、目鼻灰色、舌黑而卷、莖與囊俱縮、脈沉細而遲、或伏而不出、或疾至7-8至而不可數者。
  2. 本方中的人參、白朮、茯苓、白芍、生薑、大棗、乾薑、附子、甘草均為中藥,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在使用前應諮詢醫生。
  3.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心肌梗塞低血壓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嘔吐手腳冰冷身體沉重打嗝呃逆面色發紅皮膚瘀血斑疹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人參三白合四逆湯, 出處:《溫熱暑疫全書》卷二。 組成:人參2錢5分,白朮(蒸,炒)1錢5分,白茯苓1錢5分,白芍藥1錢5分,生薑3片,大棗3枚(去核),乾薑1錢,附子(炮)1錢,甘草1錢(炙)。 主治:陰毒發斑。身重眼睛疼,額冷汗出,嘔噦呃逆,或爪甲青,或腹絞痛,或面赤足冷厥逆,躁渴不欲飲,身發青黑色斑,目鼻灰色,舌黑而卷,莖與囊俱縮,脈沉細而遲,或伏而不出,或疾至7-8至而不可數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