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給人的感覺,永遠都是描述一些抽象的理論,尤其是中醫的脾臟,至少是包含現代解剖學中的「胰腺」和「脾臟」,卻又遠遠大於這兩個器官,功能極端重要卻是難以被人理解。
事實上,多數中醫的抽象理論,都可以運用現代科學的數據化、圖像化的方法來加以理解。本文從「脾經」與「脾經的經絡型態」的角度重新來理解傳統中醫的脾臟,完全是活生生地展現在每個人的生活之中。
1. 中醫的脾臟不是解剖學的脾臟
提到中醫的「脾臟」,大家心中就會立即聯想到,人體解剖位於腹腔的左上方的「脾臟」,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
若比較中醫理論中所提到的「脾臟」,似乎與現代醫學的脾臟功能差異頗大。從各種中醫古籍對脾臟的描述看來,應該至少是包含現代解剖學中的「胰腺」和「脾臟」。
然而,中醫臨床理論所提及的脾臟生理功能,卻又遠遠大於這兩個器官,是千年以來中醫辨證論治的核心,幾乎與所有疾病都有關聯。
中醫的脾臟,是指脾臟、胰臟、脾經、胃、肌肉、口唇等構成脾系統,主運化、統血,輸布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人體臟腑四肢全身,都依賴脾臟以濡養,是很重要的一系列臟腑。
中醫的脾臟有哪些功能?是如何透過經絡的聯繫來達成,下面分別論述:
2. 脾臟主運化水谷,主升清
中醫提到脾臟,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脾主運化」。所謂的「運」,是指「轉運輸送」。化,是指「消化吸收」。脾主運化,是指脾臟具有將飲食中的營養物質消化、吸收及運輸至全身。
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除了「脾臟」與「脾經」之外,還要有胃、肝膽、大小腸...等等多個器官共同運作,而中醫認為脾臟起了主導的作用。
要理解這樣的關係,從脾經的運行路線就可以全部串接起來,看到脾主運化的全貌。脾經通往整個下腹大腸、小腸,往上通往肝、膽、胃、脾臟、胰臟、心臟、肺臟、口腔、舌頭,這樣就將所有的臟腑串接起來。
脾臟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實際上是在「胃」和「小腸」內進行,飲食人胃後,對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在經過小腸「分泌清濁」,透過吸收水谷精微,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後,其水谷精微又靠脾經的轉輸,用而上輸於肺臟,由肺臟注入心脈化為氣血,再通過經絡輸送全身。
以上整個過程都是由脾臟所主導,所以說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只有脾氣健運的時候,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為化生氣、血、津液等提供足夠的養料,才能使全身臟腑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
這個整個過程就是一種往上提升輸布的狀態,所以中醫說「脾主升清」,「清」就是指精微物質。如果一個人的脾氣不能升清,則水谷不能運化,氣血生化無源,就會出現慢性疲勞、眩暈、腹脹、便溏腹瀉、食慾不振、消瘦,所以古人常說:「脾宜升則健」。
然而,過去千年以來多數人幾乎都有脾胃病,現代人普遍脾胃系統不佳,經常腹脹、腹痛、腹瀉、便秘、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胃食道逆流盛行率更是20-30%。
這可以從脾經所組成的經絡型態來探討,脾經異常時,主要有出現兩種型態,在炎熱天氣時,脾經與膀胱經一同虛證,同時胃經實證,典型的脾氣不升、胃氣不降狀態,這最容易出現在「鐵三角經絡體質」的人身上。
而寒冷天氣時,脾經與膀胱經一同實證,是不是代表升清的能力很強呢?可惜的是,通常出現這種型態時,少陽經(膽經、三焦經)與陽明經(胃經、大腸經)與肝經通常是虛證,因此升清的力道也就被阻擋了,一樣升不起來,反而因為陽虛而精神更不好,這最容易出現在「寒性陽虛體質」的人身上。
從這兩種經絡型態,就將整個脾臟的功能給完整了起來,若從現代經絡數據看來,中醫的脾臟並不是只有一條脾經異常,而是一組經絡現象,塑造出所有相關症狀。(這個觀念很重要,強調3遍!)
3. 脾主運化水液
脾臟運化水谷消化的功能,是很容易被理解的,但是「運化水液」的功能就很奇怪了?
傳統中醫認為「脾主水濕」(運化水液),對水液的吸收和轉輸,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作用。脾臟配合肺臟、腎臟、三焦、膀胱等臟腑,調節、維持人體水液代謝平衡的作用,這個功能在現代醫學看來,是難以理解的!
這必須先探討所謂「津液」的概念。在人體水液代謝過程中,脾將人體所需要的水液(津液),通過「心肺」而運送到全身各組織中去,以起到滋養濡潤作用,又把各組織器官利用後的水液,及時地轉輸給腎,通過腎的氣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泄於外,從而維持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
如果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失常,必然導致水液在體內的停滯,而產生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甚則形成水腫。《黃帝內經》提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脾虛會生濕、生痰,導致水腫。
以上這些抽象的概念,可以從經絡型態來清楚理解。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中發現,「脾經」與「膀胱經」的連動性極高,經常是一起運作。
而腎經與膀胱經互為表裡同屬水,脾經與肺經同屬於「太陰經」,又是同一個屬性,因此可以清楚看到脾主運化水液的現象。
在許多會員長達10年以上的觀察,發現這兩條經絡異常的時候,果然會出現口渴、口乾、眼睛乾燥、頻尿或無尿、下肢水腫...等等體內津液異常的現象,初步認為脾經與體內水液運化關係是確實存在的。
4. 脾屬土喜燥惡濕,與長夏相應
傳統中醫認為,脾胃在五行上屬於「土」。脾為「太陰濕土」之臟,胃為「陽明燥土」之腑。既然如此,這個脾臟「太陰濕土」就不喜歡太濕,喜歡乾燥。而反過來胃是「燥土」,胃喜歡柔潤。
如上述,由於脾能運化水濕,以調節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脾虛則容易生濕,而濕邪太嚴重就會「困脾」。脾虛濕氣重的人,容易出現:頭重、肚子脹悶、口粘、疲倦、食慾不振、痰多、腹瀉、水腫...等等。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看來,是果真如此。每年從4-5月脾經開始虛證,相應夏季的濕氣主氣,到了秋天依然虛證,進入冬天之後才漸漸轉好,這與濕氣是有密切相關的。
然而這個濕,似乎與天氣的相對濕度沒有直接互動關係,以台灣台北為例,一年四季相對濕度都穩定保持在75%以上,夏季反而相對低了一點(73%)。
然而在同樣的濕度下,天氣一熱反而就讓脾經的能量下降,剛好反映出中醫的「濕為長夏主氣」理論,這種濕氣是難以被衡量的,透過經絡數據反而可以觀察出來。
5. 脾統血,主思慮,在液為涎
傳統中醫脾主「生血、統血」,是指脾具有生血的功能,同時具有統攝血的能力,這又是不容易理解。
脾主生血容易理解,這主要立論於「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運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質基礎,簡單說脾胃不好的人,血液虧虛,會出現頭暈眼花,面、唇、舌、爪甲淡白等血虛徵象。
現代醫學也發現,脾臟具有造血、儲血及免疫功能。脾內可以儲存一定的血液,但是儲血量很少,只有40毫升。脾臟在胎兒期間負責造血,出生5個月後造血功能便由骨髓所取代。
然而,中醫認為「脾統諸經之血」,脾氣能夠統攝周身血液,使之正常運行而不致溢於血脈之外,這又是該如何理解?
《血證論》就提到「脾統血,血之運行上下,全賴於脾。脾陽虛,則不能統血」,脾統血的功能相當重要,主要是運用在中醫婦科。脾不統血時,會出現為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尤其是下半身出血。
這個問題至今依然難解,不過卻可以直接從臨床實務中大量驗證,以女性「崩漏」為例,雲端中醫有一些「中醫師」或是「整復師」會員,就曾經運用脾經與膀胱經的井穴艾灸或放血,來達到止血的目的,效果非常好。(進階閱讀)
傳統中醫又提到「脾主思」,這個「思」就是思考、思慮,是人體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一種狀態,這與中醫的心臟有關聯,所謂「思出於心,而脾應之」,這就更難以理解了,思考不是與腦部相關嗎?
中醫認為思考過多的人容易出現「脾虛」,而這不用多說,只要直接觀察大量思考用腦族群身上的經絡即可印證!雲端中醫開發團隊就是一群工程師,每天思考用腦時間至少8-12小時,清一色全部都是脾經虛證,會員中職業只要是工程師的也都不例外。
正常的思考問題,對身體並不會產生不良的影響,重點在於「思慮過度」,就會導致氣滯、氣結,影響脾臟的運化升清功能。所以思慮過度的人,經常食慾不佳、肚子脹滿、頭暈目眩、心情煩悶、健忘、手足無力...等等。
關於脾在液為涎,指的是口水。在正常情況下,口水不會流出嘴巴,但是脾胃不和時,往往導致涎液分泌急劇增加,尤其是睡覺的時候會自動流口水,所以說「脾在液為涎」。
關於睡覺流口水,可以直接從台灣高材生議員高嘉瑜身上得到印證,她從小是資優生,用腦程度絕對高於一般人,下圖就是她的枕頭,可見長年下來,睡覺時流了不少口水。
6. 脾主肌肉與四肢、口唇
中醫提到「脾主肌肉與四肢」,脾虛的人容易因為營養不良,造成重症肌無力或肌肉萎縮症,中醫也稱為「痿症」。
傳統中醫也提到說:「開竅於口、其華在唇」,此外中醫認為「脾主口與唇」,因此發生「脾虛」時,則口腔淡而無味,嘴唇的顏色和潤澤程度不佳,當脾氣健運則氣血充足,嘴唇自然紅潤有光澤。
脾主肌肉四肢的觀念,運用經絡檢測可以大量印證,尤其是在「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身上,最容易看到脾經虛證的影子。而脾虛的人嘴唇經常都是容易裂開,沒有光澤,也有不少會員回報過。
雲端中醫經常提到的「鐵三角經絡型態」,最常出現脾經與膀胱經同步虛證,形成這種體質的人,在進入中年之後很難逃離各種關節炎的魔掌,全身這邊痛、那邊痛,類似的案例多到說不完。
由此可見,脾經確實主導全身肌肉與四肢,這可不是抽象的理論,可以運用數據來加以印證。
7. 脾主全身免疫功能
最後,必須要整合「現代醫學」與「傳統中醫」的概念。現代醫學認為,脾臟就是一個免疫系統的器官,脾臟內大量巨噬細胞可以清除衰老的血細胞、抗原和異物。侵入血液的抗原,可在脾內激發免疫反應。
在新冠疫情下,大家不得不重視「免疫力」這件事,而脾臟與免疫力就是最直接相關的器官。神奇的是,「鐵三角經絡型態」幾乎是所有自體免疫疾病的大本營,完全印證脾臟是免疫系統這個事實。
尤其是鐵三角經絡型態,會結合同樣也是通往頸部淋巴腺的「三焦經」、「心經」、「心包經」與「大腸經」,一同出現各種免疫系統的疾病。
以2022年為例,某會員出現「甲狀腺亢進」,就是呈現與上面這張圖幾乎一樣的鐵三角經絡型態,脾經與膀胱經嚴重虛證。她經常背痛、頭痛、心悸、喉嚨痛...等等,以後會在專門的文章中論述。
所有古代的脾臟理論,其實都可以從相關「經絡型態」來加以理解,從「經絡辨證」才能真正理解「臟腑辨證」,這實在是很弔詭的事,不過這卻是事實。
現代人以圖形化、數據化的方式,將經絡現象活生生地展現在你的生活之中,就看你有沒有實際去觀察,去改善。運用經絡檢測之後,個人化養生與預防疾病,已經成為一個簡單且精確的事,就看你願不願意去做而已。
雲端中醫編輯組
雲端中醫開發團隊由一群熱愛研究中醫的軟體工程師所組成,專長: Python,T-SQL,NOSQL,Node.JS,TensorFlow,Pytorch,各種Javascript框架,各種雲端架構AWS,Google,Azure,立志推廣中醫及五術科學化,以延續傳統中國人博大高深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