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脾飲子

快脾飲子

KUAI PI YIN Z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4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11.3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8%
胃經 23%
心經 14%
肺經 14%
腎經 7%
大腸經 2%
脾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快脾飲子中加入草果,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草果味辛溫,能溫中散寒,理氣消食。快脾飲子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脘腹冷痛、食少便溏等症,草果能溫脾胃,促進消化,有助於改善這些症狀。

其二,草果氣味芳香,能行氣止痛,可緩解脾胃脹滿、氣滯不通等不適。快脾飲子中加入草果,不僅溫中散寒,更能理氣止痛,提升療效。

快脾飲子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快脾飲子中可能含有性寒或性燥的藥物,甘草可以起到中和藥性、緩解脾胃不適的作用。
  2. 增強脾胃功能: 甘草能健脾益氣,有助於改善脾胃消化吸收功能,促進食慾,增強體質。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羣,甘草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快脾飲子中包含附子,乃因其性溫熱,能回陽救逆、溫脾散寒。此方主治脾胃虛寒、脘腹冷痛、食少便溏等症,而附子之溫熱之性,能溫暖脾胃,散寒止痛,並能振奮脾陽,促進脾胃運化,使寒邪散去,脾胃功能恢復正常。故附子為快脾飲子之要藥,其溫脾散寒之力,對於改善脾胃虛寒證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快脾飲子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快脾飲子主治脾胃氣滯、胸悶腹脹、消化不良等症,陳皮的理氣健脾作用可以促進脾胃運化,緩解氣滯,改善消化功能。
  2. 疏肝解鬱:陳皮還具有疏肝解鬱之效。脾胃氣滯往往與肝氣鬱結有關,陳皮疏肝解鬱的作用可以解除肝氣鬱結,進一步促進脾胃氣機的暢達,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

因此,快脾飲子中加入陳皮,既能理氣健脾,又能疏肝解鬱,是方劑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快脾飲子中包含高良薑,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溫脾止痛: 高良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能。快脾飲子主治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納呆等症,高良薑可以溫暖脾胃,驅寒止痛,改善脾胃功能。
  2. 行氣消脹: 高良薑還具有行氣消脹的作用,可幫助緩解脾胃氣滯所致的腹脹、噯氣等症狀。快脾飲子中常與其他行氣消脹藥物配伍,如陳皮、枳殼等,共同發揮促進脾胃運化的作用。

快脾飲子中加入厚朴,主要是利用其「燥濕化痰、行氣止痛」的功效。

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脾、肺、胃經。其燥濕化痰,可以祛除脾胃濕熱,改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行氣止痛,則能疏通氣機,緩解胸悶、腹痛等不適。快脾飲子以健脾開胃、消食導滯為主,而厚朴加入其中,則能更好地促進脾胃功能,達到消食化積、除濕止痛的效果,故而成為此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快脾飲子」主治「脾胃虛弱,中脘停寒,不進飲食,四肢無力」,其病機核心為脾胃陽虛,寒濕內停。具體表現如下:

  1. 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故飲食不進、四肢乏力(脾主肌肉,氣血生化不足)。
  2. 中脘停寒:寒濕停滞中焦,氣機壅滯,可見脘腹冷痛、嘔吐清水等。
  3. 陽氣不展:附子、良薑溫補脾腎之陽,解決寒邪內盛、陽氣不振之弊。

此方通過溫陽散寒、燥濕健脾,恢復脾胃運化功能,故名「快脾」——助脾氣健運、速效緩解虛寒症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解析:

  1. 溫陽散寒

    • 附子(炮):大熱之品,溫補脾腎陽氣,散寒止痛,針對根本陽虛。
    • 良薑:散胃寒、止冷痛,助附子溫中焦。
    • 生薑(煎服時加入):加強溫中止嘔之效。
  2. 燥濕行氣

    • 厚朴:苦溫燥濕,下氣除滿,化解中焦濕阻氣滯。
    • 陳皮:理氣健脾,與厚朴協同調暢氣機,助濕邪消散。
  3. 健脾和中

    • 草果(連皮):辛香燥烈,溫脾化濕,尤擅破除寒濕黏滯之邪。
    • 炙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兼顧護胃氣。
    • 大棗(煎服時加入):補脾益氣,與生薑配伍調和營衛。

治療原理:

  • 溫補結合行散:附子、良薑溫陽治本,草果、厚朴燥濕治標,標本兼顧。
  • 氣血雙調:陳皮、厚朴行氣,大棗、甘草補益,氣行則濕化,脾健則食進。
  • 配伍層次
    1. 溫陽(附子、良薑)→ 散寒
    2. 燥濕(草果、厚朴)→ 除滯
    3. 理氣(陳皮)→ 助運
    4. 益氣(甘草、大棗)→ 扶正

推理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除原主治外,推測可適用於:

  • 寒濕腹瀉(便溏清冷、腹痛綿綿)
  • 痰飲嘔逆(胃寒嘔吐、痰多清水)
  • 舌脈佐證:舌淡胖有齒痕、苔白膩,脈沉遲或濡緩。

方劑特點
藥性偏溫燥,專攻寒濕實證,若兼陰虛或熱象者非其所宜。全方重在「通補」,以溫促運,非純粹補益,契合「脾胃喜溫燥而惡濕滯」之性。

傳統服藥法


連皮草果5兩,甘草(炙)5兩,附子(炮,去皮臍)5兩,陳皮(去白)5兩,良薑5兩3分,厚朴(去皮,淨稱)5兩3分。
調和脾胃。
上為散。
每服4錢,加生薑10片,大棗2枚,水1大盞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溫熱的性質,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含有附子,有毒,用量不宜過大。
  • 本方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快脾飲子, 出處:《百一》卷二引陳慶長方。 組成: 快脾飲子(《百一》卷二引陳慶長方。)出處:《百一》卷二引陳慶長方。組成:連皮草果5兩,甘草(炙)5兩,附子(炮,去皮臍)5兩,陳皮(去白)5兩,良薑5兩3分,厚朴(去皮,淨稱)5兩3分。主治:調和脾胃。 。 主治:調和脾胃。

快脾飲子,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六。 組成:草果子(去殼稱)1兩,人參(去蘆頭)1兩,白朮1兩,陳橘皮(去白)1兩,半夏(生薑自然汁1盞煮乾)1兩,厚朴(去粗皮,薑汁制)1兩,甘草(炙)1兩,烏梅肉(炒)1兩,縮砂仁1兩,附子(8錢重者)1枚(炮,去皮臍)。 主治:脾胃虛弱,中脘停寒,不進飲食,四肢無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