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味湯
SAN WE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一九七引《大衍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5.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味湯由厚朴、枳實、半夏三味藥組成,其中厚朴的加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行氣消脹:厚朴性溫,味苦辛,入脾、肺經,具有行氣消積、燥濕化痰的功效。三味湯常用於治療胸脘脹滿、腹痛泄瀉等症,厚朴可幫助行氣消脹,緩解胸腹不適。
- 降逆止嘔:厚朴能降氣止嘔,對於脾胃氣逆、嘔吐反胃等症有較好的療效。三味湯的組方中,厚朴可以起到輔助止嘔的作用,加強整體的療效。
三味湯作為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在其組成中包含了草果這一重要成分。草果,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燥濕散寒、醒脾和胃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因寒濕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脹、嘔吐等症狀。在三味湯中使用草果,主要是為了發揮其溫中散寒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寒所導致的各種不適有良好的調理效果。
三味湯強調的是配方中的藥物相互協同作用,草果與其他兩味藥材相配伍,可以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例如,若另兩味藥材偏重於清熱解毒或補氣養血,加入草果則能平衡整體藥性的寒熱屬性,使整個方劑更加和諧,適用於更廣泛的病證。此外,草果還能夠增強藥物的芳香化濕特性,促進脾胃運化功能,從而提高整個方劑的療效。
總體而言,草果在三味湯中的應用,不僅強化了方劑對脾胃虛寒的治療作用,還有助於增強藥物之間的協同效應,是該方劑不可或缺的一環。
三味湯由甘草、人參、桂枝組成。甘草在其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之功效。人參性溫,桂枝性辛溫,甘草能調和二者,使其藥力平和,避免過烈或過寒,更好地發揮藥效。
- 保護脾胃: 甘草能健脾益氣,緩和人參、桂枝對脾胃的刺激,避免藥性損傷脾胃,保證藥物的有效吸收和發揮作用。
因此,甘草在三味湯中起到至關重要的調和與保護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味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脾瘧」,此為古代中醫病名,指瘧疾發作時以脾胃症狀為主者。脾瘧之症,根據《黃帝內經》記載,可見寒熱往來、腹滿、嘔吐、食欲不振等表現,病機多與「脾虛濕困」或「寒濕內侵」相關。因脾主運化,瘧邪侵襲脾經,導致氣機失調,故需以調理脾胃、祛濕化濁為治則。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假設「三味湯」由以下三藥組成(因原方未明列,依「脾瘧」病機推測常見配伍):
- 蒼朮:苦溫燥濕,健脾袪風寒。《神農本草經》言其「主風寒濕痹」,可解脾瘧之濕邪困阻,振奮脾陽。
- 厚朴:辛溫行氣,化濕消脹。《別錄》載其「溫中益氣,消痰下氣」,能緩解脾瘧之腹滿嘔逆,調暢中焦氣機。
- 草果:辛溫芳香,截瘧辟穢。《本草綱目》稱其「治瘴癘寒瘧」,直接針對瘧邪,兼化脾胃濕濁。
推論功效:
三藥均屬辛溫之性,協同作用以「燥濕健脾、溫中截瘧」為主。
- 蒼朮+厚朴:強化運脾化濕,解決脾瘧濕滯之本;
- 草果:專攻瘧邪,兼醒脾和胃,針對疾病之標。
治療原理:
從中醫理論看,此配伍符合「標本兼治」思路:
- 祛邪:草果直接截瘧,蒼朮、厚朴化解濕濁,共驅病邪;
- 扶正:透過健脾燥濕恢復中焦功能,阻斷瘧邪滋生環境。
若患者屬「寒濕型脾瘧」(症見畏寒、苔白膩),此方尤宜;但若為熱瘧或陰虛者,則非所宜。
(註:實際應用需參考原方明確組成與劑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瘧患者在服用三味湯期間,應注意以下事項:
- 避免食用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勤換衣。
- 避免接觸瘧原蟲感染者。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三味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七引《大衍方》。 組成:厚朴3方寸,草果3個,甘草2寸。 主治:脾瘧。
三味湯, 出處:《聖惠》卷六。 組成:白芍藥1兩半,乾薑1兩(炮裂,銼),甘草1兩半(炙微赤,銼)。 主治:肺痿多涎唾,小便數。
三味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三。 組成:常山1兩,秫米半匙,甘草(炙,銼)1分。 主治:傷寒後肺瘧。痰熱聚於胸膈,令人心寒,甚則發熱,熱則驚,如有所見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