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中和湯中包含蒼朮,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燥濕健脾: 蒼朮性溫燥,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可祛除脾胃濕邪,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中和湯常用於治療濕濁內阻,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溏瀉等症狀,蒼朮的加入有助於消除濕邪,恢復脾胃功能。
二、疏肝理氣: 蒼朮入肝經,可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滿、氣機不暢等症狀。中和湯中常配合其他疏肝理氣的藥物,如柴胡、枳殼等,共同發揮疏肝理氣的作用,使氣血流通,改善肝脾功能。
中藥方劑「中和湯」的組成中,確實包含「烏頭」,這是因為烏頭性味辛熱,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
烏頭在中和湯中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於經絡,導致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它與其他藥材配伍,可以起到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然而,烏頭有毒性,需嚴格遵醫囑使用,不可自行服用。中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病情和體質,選擇適當的劑量和配伍,以最大程度發揮烏頭的療效,同時避免毒副作用。
中和湯中包含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厚朴性味辛溫,善行氣消積,可解除脾胃氣滯之症。中和湯多用於治療脾胃氣滯、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厚朴可幫助疏肝理氣,促進脾胃運化,使氣機流通,達到和中解鬱之效。
- 厚朴可配合其他藥材,增強藥效。中和湯中其他藥材如枳實、陳皮等,均具有行氣消積的功效,厚朴與之搭配,可相互協同,加強整體療效,更有效地緩解脾胃氣滯之症。
中和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是為了其理氣和中、燥濕化痰的功效。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降逆、燥濕化痰、健脾和胃的功效。中和湯多用於治療脾胃氣滯、濕阻中焦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症。
陳皮的理氣作用可疏通脾胃氣機,消除氣滯引起的脹滿不適;燥濕化痰作用可去除濕邪,解除濕阻中焦引起的噁心嘔吐;健脾和胃作用可增進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改善食慾不振。因此,陳皮的加入能有效改善中和湯的療效,使其更能達到和胃消食、理氣化濕的作用。
中和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中和湯多為辛溫燥烈之藥,甘草可緩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猛烈而傷正氣,使藥效更為平和。
2. 扶正固本: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的功效。中和湯多用於治療寒邪入侵、脾胃虛弱等疾病,甘草可扶正補虛,增強機體抵抗力,助於疾病康復。
中和湯方劑中包含草果,主要原因有二:
-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草果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中和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邪凝滯所致的腹痛、腹脹、嘔吐、消化不良等症,草果的溫中散寒作用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腹痛等症狀。
- 消食健胃,理氣和中:草果還具有一定的消食健胃、理氣和中的作用。中和湯中常加入一些助消化、理氣的食物,草果的加入有助於促進消化,減輕胃部不適,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和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中和湯主治「傷寒溫疫,頭目昏痛,發熱,鼻流清涕」,並強調「服此不至傳染」。此方所針對的病機為外感風寒或時行疫氣初犯肌表,導致腠理閉塞、肺氣不宣,出現表寒症狀(如鼻流清涕)兼有氣滯(頭目昏痛)。其功效可歸納為:
- 疏風散寒:針對風寒表證,透邪外出。
- 理氣和中:調暢氣機,緩解因外邪鬱遏導致的氣滯不舒。
- 辟穢防傳染:通過芳香化濁(如紫蘇、木香)以「避瘟」,符合古代對疫病「邪自口鼻入」的認知。
二、組成與方義邏輯
方劑組成:
- 君藥:紫蘇(辛溫解表,行氣寬中)
- 臣藥:香附、陳皮(理氣解鬱,燥濕化痰)
- 佐藥:木香(行氣止痛,醒脾避穢)
- 使藥:甘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
- 引經藥:生薑、蔥(助紫蘇發散風寒,通陽解表)
治療原理推論:
- 解表散寒:
- 紫蘇配生薑、蔥白,辛溫發散力增,開泄腠理以驅散風寒。
- 調理氣機:
- 香附、陳皮、木香三者協同,疏肝理脾,解決外邪內犯導致的「氣滯」問題(如胸悶、頭痛)。氣機通暢則邪無依附,防止傳變。
- 芳香化濁:
- 木香、紫蘇均含揮發油,古代認為能「避穢惡」,抑制疫氣(可能通過刺激鼻黏膜、調節免疫)。
- 兼顧肺胃:
- 陳皮、甘草和胃,生薑止嘔,針對外感可能伴隨的脾胃不適(如納差、噁心)。
適用證型延伸:
此方體現「解表兼顧氣滯」的配伍思想,除傷寒表證外,亦可能用於:
- 風寒挾氣滯:外感後情緒鬱結或素有肝鬱者的表證。
- 輕症時疫初起:以鼻塞流涕、低熱為主,尚未化熱者。
三、綜論
中和湯以「表裡雙解」為核心,既散外寒,又調內滯,符合中醫「祛邪先理氣」的治療邏輯。其藥性平和(故名「中和」),注重氣機通暢對疾病傳變的影響,體現了「未病先防」的治則,尤其適用於外感初起兼見氣機不調者。
傳統服藥法
紫蘇、香附、陳皮、甘草、木香。
加生薑、蔥,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中和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五四引《衛生家寶方》。 組成:香附子不拘多少。 主治:忽感惡氣,昏悶暈倒,逆冷氣絕。卒中,驚氣,四肢厥冷。
中和湯, 出處:《雞峰》卷二十。 組成:白朮4兩,黃橘皮2兩半,厚朴2兩半,人參2兩半,甘草2兩半,茯苓2兩半。 主治:調適陰陽,通流榮衛,養脾健胃快飲食。主治:脅肋脹滿,嘔逆惡心。
中和湯, 出處:《扁鵲心書·神方》。 組成:蒼朮1斤(米泔浸),川烏(炮)4兩,厚朴(薑制)4兩,陳皮4兩,甘草4兩,草果2兩。 主治:傷寒溫疫,頭目昏痛,發熱,鼻流清涕。服此不至傳染。
中和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組成:人參、黃耆、厚朴(薑汁炒)、白芷、川芎、當歸、粉草、桔梗、白芍(酒炒)、肉桂(去粗皮)、防風、藿香各等分。 主治:痘氣寒,鼻流清涕,咳嗽惡風,自汗,身體寒戦,瘡色慘白。
中和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三六引《楊氏家藏方》。 組成:蒼朮2兩,乾葛2兩,桔梗2兩,碎桂2兩,白芷2兩,麻黃1兩,茱萸1兩,厚朴1兩,陳皮1兩,甘草半兩。 主治:四時傷寒,初得病,惡寒發熱,頭目昏痛,肢節酸疼,未分陰陽表裏。
中和湯,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人參(去蘆)半兩,厚朴(去粗皮,銼碎,每1斤用生薑1斤,薄片切爛,杵拌勻,釀1宿,慢火炒乾用)半兩,當歸(酒洗)半兩,防風(去蘆)半兩,白芷半兩,肉桂(去粗皮)半兩,桔梗半兩,川芎半兩,白芍藥半兩,沉香半兩,檀香半兩,乳香半兩,藿香葉半兩,紫蘇葉半兩,黃耆(蜜水塗,炙)半兩,甘草半兩。 主治:通和表裏,溫養脾胃,勻調氣血,順正陰陽,發散風寒,闢除腥穢。善使痘瘡易出易收,不致倒靨黑陷,傳變危急,並能排膿止痛。常服清神駐顔,明目健脾,真元益固,邪氣無乾。主治:痘瘡;遍身癰癤。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