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丸子

蒜丸子

SUAN WAN Z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0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13.3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7%
胃經 25%
腎經 12%
心經 12%
大腸經 12%
脾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蒜丸子方劑中加入高良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陽氣: 高良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助陽氣的功效。蒜丸子多用於寒濕凝滯,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高良薑的溫陽作用,可溫暖脾胃,助消化,散寒止痛,協同蒜泥的溫散寒邪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解毒增效: 高良薑具有解毒消腫之功效,可以減緩蒜泥的辛辣刺激,避免其過於燥烈傷胃,同時還能增強蒜泥的殺菌解毒功效,提高整體療效。

蒜丸子方劑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厚朴善於行氣消積,助消化: 蒜丸子多用於治療脾胃氣滯、食積不消等症狀。厚朴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燥濕化痰的功效,可助消化,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緩解食積脹滿之感。
  2. 厚朴與大蒜相輔相成: 厚朴的燥濕化痰之效,可與大蒜的解毒消腫、行氣散結之效相輔相成,共同起到消食化積、緩解脾胃不適的作用。

蒜丸子方劑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補火、回陽救逆、散寒止痛的功效。蒜丸子常用於治療陽虛寒凝、脾胃虛寒等症,附子的加入可溫暖脾胃、散寒止痛,提升藥效。
  2. 配伍相宜,增強藥力:蒜丸子中以大蒜為君藥,性溫辛,具有解毒殺菌、溫通氣血的功效。附子與大蒜相配,可增強溫陽散寒之效,並協同發揮解毒消腫、溫通經絡的作用,使藥效更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蒜丸子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蒜丸子主要治療「寒瘧,寒多熱少」。寒瘧為瘧疾之一種,多因外感寒邪或陽虛內寒所致,臨床表現以惡寒明顯、發熱較輕、肢冷頭痛、脈沉遲等為特徵。此方通過溫陽散寒、化濕行氣,以調整體內寒熱失衡,尤其適用於寒邪偏盛之瘧疾。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良薑(3錢)

    • 性味辛熱,歸脾、胃經,功能溫中散寒、止痛止嘔。
    • 針對寒瘧之「寒多」,能驅散中焦寒邪,助陽氣升發,緩解腹痛、嘔逆等寒凝症狀。
  2. 厚朴(3錢)

    • 性味苦辛溫,歸脾、胃、肺、大腸經,功能下氣除滿、燥濕消痰。
    • 寒瘧常伴濕阻氣滯(如胸悶腹脹),厚朴能行氣化濕,與良薑協同調理中焦氣機。
  3. 附子(3錢)

    • 性味辛甘大熱,歸心、腎、脾經,為回陽救逆、補火助陽之要藥。
    • 針對陽虛內寒之本,溫補命門之火,驅逐深層寒邪,增強整體抗病能力。
  4. 大蒜為丸

    • 大蒜辛溫,具解毒、散寒、辟穢之效,自古用於瘧疾、霍亂等外感穢濁之病。
    • 作為丸劑基質,既能協助諸藥溫散,又可引藥直達病所,增強方劑對寒瘧的針對性。
  5. 烏梅湯送服

    • 烏梅酸澀,煎湯能斂陰生津,防止辛溫藥物過燥傷津,並緩和瘧疾發作時的氣陰耗傷。
    • 「發日絕早」服用,符合瘧疾「截瘧」治法,於發作前用藥以阻遏病勢。

配伍特點與整體機理

  • 溫陽為主,兼顧行氣:良薑、附子溫裡散寒,厚朴行氣化濕,三者配合,既治寒又調氣,符合「寒瘧」病機。
  • 辛溫協同,標本兼治:大蒜與烏梅一散一收,既能增強藥力,又防溫燥過度,體現中醫「調和」思維。
  • 劑型設計:丸劑緩釋,適合瘧疾反覆發作之特性;烏梅湯送服,兼顧藥效與津液保護。

此方體現了「溫陽散寒、化濕截瘧」的治療思路,尤其適用於素體陽虛、寒濕內阻之寒瘧患者。

傳統服藥法


良薑3錢,厚朴3錢,附子3錢。
上為末,大蒜為丸。
於發日絕早,煎烏梅湯,勻作3服,早食前,令服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陽。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蒜丸子,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八。 組成:良薑3錢,厚朴3錢,附子3錢。 主治:寒瘧,寒多熱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