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應七寶丹

神應七寶丹

SHEN YING QI BAO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46)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0%
脾經 25%
肺經 15%
肝經 10%
大腸經 10%
膽經 5%
心經 5%
胃經
脾經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膽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神應七寶丹中包含常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驅寒止痛: 常山性寒,味苦,入脾、胃經,具有驅寒止痛、解毒消腫的功效。方劑中常山配合其他藥材,可有效溫化寒邪,緩解因寒邪入侵引起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
  2. 清熱解毒: 常山亦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用於治療因熱毒引起的痢疾、發熱等症。配合方劑中其他清熱解毒藥材,可增強其療效,達到清熱解毒,驅寒止痛的效果。

因此,常山在神應七寶丹中發揮着驅寒止痛、清熱解毒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神應七寶丹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神應七寶丹多用於治療脾胃氣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陳皮的理氣健脾作用能幫助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二、 調和藥性: 陳皮性溫和,能夠調和藥性,避免其他藥材過於寒涼或燥熱,使藥效更加協調,更利於人體吸收。

神應七寶丹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疏肝理氣之效,能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胃脘脹滿等症狀。
  2. 消食化積,降逆止嘔:青皮亦有消食化積之功,能幫助脾胃消化食物,並可降逆止嘔,適用於食積不消、脘腹脹痛、嘔吐等症。

因此,青皮在神應七寶丹中,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疏肝理氣、消食化積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消化不良、肝氣鬱結等病症。

神應七寶丹中包含檳榔,主要是因為檳榔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1. 消積化滯:檳榔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消食導滯,化積消痞。對於食積不化,脘腹脹滿,大便不暢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驅蟲殺蟲:檳榔具有殺蟲之效,能驅除腸道寄生蟲,如蛔蟲、絛蟲等。對於蟲積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因此,神應七寶丹中加入檳榔,旨在發揮其消積化滯和驅蟲殺蟲的功效,達到治療腸胃疾病的目的。

神應七寶丹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化痰: 厚朴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行氣止痛之功效。方中加入厚朴,可有效祛除痰濕,改善因痰濕阻滯所致的胸悶、咳嗽等症狀。
  2. 降逆止嘔: 厚朴能降逆氣,止嘔吐。神應七寶丹治療的胃病多為脾胃虛弱、氣逆上衝所致的嘔吐,而厚朴可降逆氣,使胃氣下降,從而止嘔,配合其他藥物共同奏效。

神應七寶丹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性甘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方中其他藥材如黃芩、黃連等寒涼之品,易傷脾胃,甘草可中和其寒性,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度刺激。

2. 緩解毒性:甘草亦具解毒作用,可緩解方中其他藥材可能引起的毒副作用。例如黃連等藥材,長期服用易造成胃寒,甘草可緩解此症狀,保障患者安全。

神應七寶丹中包含草果,主要原因有二: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草果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神應七寶丹主治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草果的溫中散寒作用可溫暖脾胃,解除寒邪,緩解疼痛;其理氣止痛作用可疏通氣機,消除脹滿。
  2. 助藥力,增效力:草果氣味芳香,可以幫助藥物更好地揮發,增強藥效。神應七寶丹中其他藥材如肉桂、乾薑等亦具有溫中散寒功效,草果的加入可以協同這些藥物,共同發揮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應七寶丹之方劑解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本方專治「諸瘧」,即各類瘧疾症狀,具體適應症如下:

  1. 寒熱往來:不論「先熱後寒」或「先寒後熱」,皆可應用,顯示其調和寒熱之效。
  2. 外邪內傷並見:頭痛、口苦、心煩作渴,屬邪熱上擾;乏力少食,則為脾胃受損,反映本方兼顧解表與和中。
  3. 濕濁內阻:瘧疾多夾濕邪,本方重用草果、厚朴等藥,可知其化濕辟穢之功。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常山

    • 為治瘧要藥,專截瘧邪,《神農本草經》載其「主傷寒熱,溫瘧,胸中痰結」。
    • 配伍甘草(用量三兩)可緩和其催吐之性,使藥力專注於驅邪。
  2. 調氣化濕組:檳榔、厚朴、青皮、陳皮

    • 檳榔:行氣破滯,導濕下行,《本草綱目》言其「治瘧瘴癘氣」。
    • 厚朴:燥濕除滿,與檳榔協力開解中焦氣機。
    • 青皮、陳皮:疏肝破滯(青皮)兼理脾和胃(陳皮),調暢三焦氣血,使邪無所附。
  3. 辟穢溫中止嘔:草果

    • 用量獨重(五兩),取其辛烈之氣「辟瘴氣、除伏邪」(《本草備要》),尤善治山嵐瘴瘧,並能溫中化濕,遏制常山傷胃之弊。
  4. 佐使調和:甘草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兼解常山、草果之燥烈。

三、方義核心與治療機轉
本方以「截瘧化痰、行氣燥濕」為總綱:

  • 祛邪層面:常山直擊瘧邪,草果辟穢化濁,共除致病之源。
  • 調理層面:檳榔、厚朴、青陳皮疏通氣機,瓦解痰濕瘀滯,斷瘧邪滋生之環境。
  • 扶正層面:甘草護胃,陳皮健脾,使攻邪不傷正,契合「瘧必夾虛」之病機。

四、辨證要點延伸
雖云「諸瘧皆治」,然從藥物特性推論,本方尤宜於:

  • 瘴瘧、痰濕瘧:症見胸脘痞悶、苔膩脈滑者。
  • 寒熱錯雜型:草果、厚朴偏溫,常山微寒,甘草調和,故寒熱比重相當者最宜。

全方配伍嚴謹,攻邪為主,輔以調氣,體現「治瘧先調氣,氣順瘧自止」之古訓。

傳統服藥法


常山2兩,陳皮2兩,青皮2兩,檳榔2兩,厚朴2兩,甘草3兩,草果5兩。
上為細末,水泛小丸。
每次3錢,白開水送下。
忌食生冷油膩之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頭痛瘧疾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嘴裡發苦心情煩燥心胸煩熱

相同名稱方劑


神應七寶丹,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濟南方)。 組成:常山2兩,陳皮2兩,青皮2兩,檳榔2兩,厚朴2兩,甘草3兩,草果5兩。 主治:諸瘧,不論先熱後寒,頭痛口苦,心煩作渴,乏力少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