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丸

BA J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腎經 21%
脾經 17%
心經 10%
胃經 10%
膀胱經 5%
肺經 5%
大腸經 5%
肝經
腎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膀胱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8

主治功效


巴戟丸,中藥方劑之一,具有補腎壯陽、益氣生精、溫陽固攝的功效。主治腎虛陽痿、遺精早洩、腰膝酸軟、面色黧黑、口乾舌澀、耳鳴目眩、夜尿頻多等症。

巴戟丸組成:

  • 高良薑:性溫,味辛,歸脾、胃、膽經。具有溫中祛寒、燥濕止痛、溫中止嘔、止嘔、活絡止痛、理氣行氣、降氣、補陽、健脾胃、治瘧、行氣止痛、鎮痛解熱等功效。

  • 紫金血藤:性平,味甘、微苦,歸心、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補氣、散風寒、止咳化痰、降氣、強筋骨等功效。臨牀上常被用於治療腎虛陽痿、遺精早洩、腰膝酸軟、風寒濕痹、關節痠痛、痰多氣喘、胸悶氣短等症狀。

  • 巴戟天:性溫,味甘、微苦,歸肝、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祛風除濕、補氣、散風寒、止咳化痰、降氣、強筋骨等功效。臨牀上常被用於治療腎虛陽痿、遺精早洩、腰膝酸軟、風寒濕痹、關節痠痛、痰多氣喘、胸悶氣短等症狀。

  • 大青鹽:性涼,味鹹,歸腎經。具有瀉火、清熱、滋陰、補腎等功效。臨牀上常被用於治療腎虛火旺、遺精早洩、腰膝酸軟、耳鳴目眩等症狀。

  • 肉桂:性溫,味辛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 吳茱萸:性熱,味苦、辛,歸肝、脾、腎經。具有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五種傳統代功效。吳茱萸辛散苦泄,性熱祛寒,能散肝經之寒邪,解肝氣之鬱滯,溫經散寒,溫脾益腎、助陽止瀉。吳茱萸還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調中止瀉、散寒止痛,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止痛。

巴戟丸具有補腎壯陽、益氣生精、溫陽固攝的功效。主治腎虛陽痿、遺精早洩、腰膝酸軟、面色黧黑、口乾舌澀、耳鳴目眩、夜尿頻多等症。

巴戟丸組成各中藥的傳統代功效包括溫裡溫中、止嘔、活絡止痛、理氣行氣、降氣、補陽、健脾胃、治瘧、行氣止痛、鎮痛解熱等。

傳統服藥法


巴戟1兩,天門冬1兩半(去心,焙),五味子3分,肉蓯蓉1兩(酒浸,刮去粗皮,炙乾),柏子仁3分,牛膝3分(去苗),菟絲子1兩(酒浸一宿,焙乾別搗為末),遠志3分(去心),石斛3分(去根,銼),薯蕷3分,防風3分(去蘆頭),白茯苓3分,人參3分(去蘆頭),熟乾地黃1兩,覆盆子3分,石龍芮3分,萆薢3分(銼),五加皮3分,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續斷3分,石南3分,杜仲3分(去粗皮,炙令微黃,銼),沈香1兩,蛇床子3分。
除萬病,久服延年。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
忌生冷、油膩、鯉魚。

方劑組成解釋


巴戟丸由高良薑、紫金血藤、巴戟天、大青鹽、肉桂、吳茱萸等六味中藥組成。高良薑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紫金血藤具有補肝腎、強筋骨、活血止血的功效;巴戟天具有補腎壯陽、強筋骨、祛風濕的功效;大青鹽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肉桂具有溫經散寒、補火助陽的功效;吳茱萸具有散寒止痛、溫經止血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巴戟丸是一味溫熱性藥物,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此外,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關疾病


心絞痛陰道炎尿失禁肺結核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胰臟炎白帶排尿困難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

相同名稱方劑


巴戟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五四。 組成:乾漆(熬煙絕)12分,巴戟天(去心)12分,杜仲12分,牛膝12分,桂心8分,狗脊8分,獨活8分,五加皮10分,山茱萸10分,乾薯蕷10分,防風6分,附子4分。 主治:諸腰痛,或腎虛冷,腰疼痛,陰痿。

巴戟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六。 組成:巴戟1兩,遠志1兩(去心),五味子1兩,牛膝1兩(去苗),熟乾地黃3兩,柏子仁1兩,桂心1兩,肉蓯蓉2兩(酒浸,削去皺皮,炙乾),鹿茸1兩半(去毛,塗酥,炙微黃),菟絲子1兩半(酒浸3日,曬乾,别搗爲末),補骨脂1兩,乾漆1兩(搗碎,炒令煙出)。 主治:五勞六極七傷,骨髓虛憊,四肢無力。

巴戟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八。 組成:巴戟1兩,硫黃(細研,水飛過)1兩,桂心1兩,補骨脂(微炒)1兩,硇砂(細研)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胡蘆巴(微炒)1兩,川椒紅(微妙)1兩,木香1兩,肉蓯蓉(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乾)1兩,吳茱萸(湯浸7遍,焙乾,微炒)1兩。 主治:下元虛憊,臍腹疼痛,小便滑數,顔色萎黃,手足常冷,飲食無味,四肢少力。

巴戟丸, 出處:《局方》卷五(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組成:良薑6兩,紫金藤16兩,巴戟3兩,青鹽2兩,肉桂(去粗皮)4兩,吳茱萸4兩。 主治:補腎臟,暖丹田,興陽道,減小便,填精益髓,駐顔潤肌。主治:元氣虛憊,面目黧黑,口乾舌澀,夢想虛驚,眼中冷淚,耳作蟬鳴,腰胯沉重,百節痠疼,項筋緊急,背胛勞倦,陰汗盜汗,四肢無力,及婦人子宮久冷,月脈不調,或多或少,赤白帶下。

巴戟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八。 組成:巴戟1兩,菟絲子(酒浸3日,曬乾,别搗爲末)1兩,石斛(去根,銼)1兩,松子(去皮)1兩,桂心1兩,人參(去蘆頭)1兩,牛膝(去苗)1兩,羌活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白茯苓1兩,鍾乳粉2兩,雲母粉2兩,肉蓯蓉(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令乾)2兩,乾熟地黃2兩,甘菊花3分,五味子3分,防風(去蘆頭)3分。 主治:虛勞羸瘦,下元冷憊,腳膝無力,風氣相攻。

巴戟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六。 組成:巴戟1兩,天門冬1兩半(去心,焙),五味子3分,肉蓯蓉1兩(酒浸,刮去粗皮,炙乾),柏子仁3分,牛膝3分(去苗),菟絲子1兩(酒浸1宿,焙乾别搗爲末),遠志3分(去心),石斛3分(去根,銼),薯蕷3分,防風3分(去蘆頭),白茯苓3分,人參3分(去蘆頭),熟乾地黃1兩,覆盆子3分,石龍芮3分,萆薢3分(銼),五加皮3分,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續斷3分,石南3分,杜仲3分(去粗皮,炙令微黃,銼),沉香1兩,蛇床子3分。 主治:除萬病,久服延年。主治:腎勞,腰腳痠疼,肢節苦痛,目暗(目荒)(目荒),心中恍惚,夜卧多夢,覺則口乾,食不得味,恆多不樂,常有恚怒,心腹脹滿,四體痹疼,多吐酸水,小腹冷痛,尿有餘瀝,大便不利。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