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丸

巴戟丸

BA J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3.5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腎經 21%
脾經 17%
心經 10%
胃經 10%
膀胱經 5%
肺經 5%
大腸經 5%
肝經
腎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膀胱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巴戟丸中加入高良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巴戟補腎陽: 高良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溫中散寒、健脾止嘔之效。巴戟天性偏寒,加入高良薑可以溫陽化寒,避免巴戟過寒傷陽,增強補腎陽的效果,使藥效更平和溫和。
  2. 調和藥性,提高療效: 高良薑辛溫之性可以調和巴戟的寒性,使藥性更加協調,有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同時,高良薑還能夠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藥物更好的吸收利用,提高療效。

巴戟丸方劑中包含紫金血藤,主要原因有二:

  1. 補腎壯陽,益氣生精: 紫金血藤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氣生精之效。其與巴戟天、菟絲子等藥物合用,可增強補腎壯陽之效,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陽痿早洩、精少乏力等症狀。
  2. 活血通絡,祛風止痛: 紫金血藤具有一定活血通絡、祛風止痛的功效。在巴戟丸中,可輔助其他藥物,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緩解腰膝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總之,紫金血藤在巴戟丸中起到補腎壯陽、活血通絡的輔助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藥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巴戟丸以「巴戟天」為君藥,原因如下:

  1. 補腎壯陽,溫腎助陽:巴戟天性溫,味甘,入腎經,能溫補腎陽,壯陽固精,對於腎陽虛所致的陽痿、早泄、腰膝痠軟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利水消腫,通經活絡:巴戟天還有利水消腫、通經活絡的功效,可改善因腎虛水腫或氣滯血瘀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因此,巴戟天作為巴戟丸的主要藥材,能有效治療腎陽虛、腎虛水腫等症狀,起到溫腎壯陽、利水消腫的作用。

巴戟丸中加入大青鹽,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大青鹽為大青葉的鹽製品,其性寒涼,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巴戟丸主治濕熱下注,小便不利,淋瀝澀痛等症,而大青鹽能清解濕熱,並可輔助巴戟天、茯苓等藥物利水消腫,緩解下焦濕熱所致的泌尿系統不適。此外,大青鹽還能涼血止血,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血尿等症也有輔助療效。因此,大青鹽的加入,使巴戟丸的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涼血止血功效更加完善。

巴戟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成分中包含肉桂。肉桂,作為一種常見的香料,具有溫暖的特性,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脾胃的消化功能。其性溫,能夠暖中散寒,特別適合於寒症或陽虛體質的人羣。

在巴戟丸中,肉桂的加入不僅有助於提高方劑的療效,還能增強整體的和諧性。巴戟丸主要用於治療腎虛的相關症狀,如腰膝酸軟、陽痿及遺精等,而肉桂的暖陽特性能夠促進腎氣的運行,從而改善這些症狀。此外,肉桂也能增強其他藥材的效果,協同發揮,達到更佳的療效。

總的來說,肉桂在巴戟丸中的作用不僅是增添風味,更是提高療效的關鍵組成之一。

巴戟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 溫陽散寒: 巴戟天性偏寒,擅長補腎固精,但對於陽虛體寒者,單用巴戟恐難以發揮功效。吳茱萸性溫,入肝腎經,可溫陽散寒,助巴戟補腎之效,協調藥性,避免寒性過重。

二、 止瀉止痛: 巴戟丸常用於治療腎虛陽痿、腰膝痠軟等症,而腎虛常伴隨脾腎陽虛,導致腹瀉、腹痛等。吳茱萸可溫脾止瀉,並有止痛作用,可改善因腎虛引起的腸胃不適,提升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巴戟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元氣虛憊」所致諸症,涵蓋陰陽兩虛、肝腎不足之證候群:

  1. 上焦虛損:面目黧黑(腎精不榮)、口乾舌澀(津液不升)、耳鳴虛驚(心腎不交)、冷淚(肝血不足)。
  2. 中下焦虧虛:腰胯沉重、百節痠痛(肝腎精虧兼風濕阻絡)、陰汗盜汗(陽虛不固,陰虛內熱)。
  3. 婦科寒證:子宮久冷、月經紊亂、帶下(衝任虛寒,帶脈不固)。

整體病機為腎陽虛衰為主,兼夾精血不足、風濕內擾,屬虛勞範圍。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 主軸結構

  1. 溫補腎陽
    • 巴戟天、肉蓯蓉、天雄:峻補命門之火,兼益精血,為君藥。
    • 蛇床子、杜仲、續斷:輔助溫腎強腰,散寒除濕。
  2. 滋養腎陰
    • 熟地黃、天門冬、石斛:滋陰填精,制約溫陽藥之燥性,陰中求陽。

(二) 輔助配伍

  1. 固攝收澀
    • 五味子、覆盆子:斂汗固精,防精氣耗散。
  2. 安神定志
    • 遠志、柏子仁、人參:交通心腎,治虛煩驚悸。
  3. 祛風除濕
    • 防風、萆薢、五加皮:針對「項筋緊急」「百節痠疼」,透邪外出。
  4. 調和氣機
    • 沈香:降氣納腎,助陽藥運行。
    • 白茯苓:健脾滲濕,防滋膩礙胃。

(三) 治療原理

  1. 標本兼治:以溫腎陽、填腎精為本,佐以祛風濕、安神志治標。
  2. 動靜結合:補益藥中配伍防風、萆薢等「動藥」,避免壅滯。
  3. 五臟同調
    • 補腎(巴戟、熟地)→ 滋肝(牛膝、杜仲)→ 益脾(人參、山藥)→ 寧心(遠志、柏子仁)→ 潤肺(天冬、五味子),符合「腎為五臟之本」思想。

三、潛在應用推論
此方設計涵蓋「腎-天癸-衝任-帶脈」軸線,除原文所述症狀外,推測可應用於:

  • 男性陽痿滑精(因方含蛇床子、蓯蓉)
  • 風濕痹痛日久累及肝腎者(五加皮、萆薢協同補腎藥)
  • 更年期陰陽兩虛之寒熱錯雜證(天雄配天冬,剛柔相濟)

總評:本方為「溫補腎陽為主,兼顧祛邪」之複方,層次分明,體現了「補而不滯,溫而不燥」的用藥思路,適用於虛勞兼夾實邪之複雜證候。

傳統服藥法


巴戟1兩,天門冬1兩半(去心,焙),五味子3分,肉蓯蓉1兩(酒浸,刮去粗皮,炙乾),柏子仁3分,牛膝3分(去苗),菟絲子1兩(酒浸一宿,焙乾別搗為末),遠志3分(去心),石斛3分(去根,銼),薯蕷3分,防風3分(去蘆頭),白茯苓3分,人參3分(去蘆頭),熟乾地黃1兩,覆盆子3分,石龍芮3分,萆薢3分(銼),五加皮3分,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續斷3分,石南3分,杜仲3分(去粗皮,炙令微黃,銼),沈香1兩,蛇床子3分。
除萬病,久服延年。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
忌生冷、油膩、鯉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巴戟丸是一味溫熱性藥物,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此外,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關疾病


心絞痛陰道炎尿失禁肺結核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胰臟炎白帶排尿困難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

相同名稱方劑


巴戟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五四。 組成:乾漆(熬煙絕)12分,巴戟天(去心)12分,杜仲12分,牛膝12分,桂心8分,狗脊8分,獨活8分,五加皮10分,山茱萸10分,乾薯蕷10分,防風6分,附子4分。 主治:諸腰痛,或腎虛冷,腰疼痛,陰痿。

巴戟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六。 組成:巴戟1兩,遠志1兩(去心),五味子1兩,牛膝1兩(去苗),熟乾地黃3兩,柏子仁1兩,桂心1兩,肉蓯蓉2兩(酒浸,削去皺皮,炙乾),鹿茸1兩半(去毛,塗酥,炙微黃),菟絲子1兩半(酒浸3日,曬乾,别搗爲末),補骨脂1兩,乾漆1兩(搗碎,炒令煙出)。 主治:五勞六極七傷,骨髓虛憊,四肢無力。

巴戟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八。 組成:巴戟1兩,硫黃(細研,水飛過)1兩,桂心1兩,補骨脂(微炒)1兩,硇砂(細研)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胡蘆巴(微炒)1兩,川椒紅(微妙)1兩,木香1兩,肉蓯蓉(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乾)1兩,吳茱萸(湯浸7遍,焙乾,微炒)1兩。 主治:下元虛憊,臍腹疼痛,小便滑數,顔色萎黃,手足常冷,飲食無味,四肢少力。

巴戟丸, 出處:《局方》卷五(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組成:良薑6兩,紫金藤16兩,巴戟3兩,青鹽2兩,肉桂(去粗皮)4兩,吳茱萸4兩。 主治:補腎臟,暖丹田,興陽道,減小便,填精益髓,駐顔潤肌。主治:元氣虛憊,面目黧黑,口乾舌澀,夢想虛驚,眼中冷淚,耳作蟬鳴,腰胯沉重,百節痠疼,項筋緊急,背胛勞倦,陰汗盜汗,四肢無力,及婦人子宮久冷,月脈不調,或多或少,赤白帶下。

巴戟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八。 組成:巴戟1兩,菟絲子(酒浸3日,曬乾,别搗爲末)1兩,石斛(去根,銼)1兩,松子(去皮)1兩,桂心1兩,人參(去蘆頭)1兩,牛膝(去苗)1兩,羌活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白茯苓1兩,鍾乳粉2兩,雲母粉2兩,肉蓯蓉(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令乾)2兩,乾熟地黃2兩,甘菊花3分,五味子3分,防風(去蘆頭)3分。 主治:虛勞羸瘦,下元冷憊,腳膝無力,風氣相攻。

巴戟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六。 組成:巴戟1兩,天門冬1兩半(去心,焙),五味子3分,肉蓯蓉1兩(酒浸,刮去粗皮,炙乾),柏子仁3分,牛膝3分(去苗),菟絲子1兩(酒浸1宿,焙乾别搗爲末),遠志3分(去心),石斛3分(去根,銼),薯蕷3分,防風3分(去蘆頭),白茯苓3分,人參3分(去蘆頭),熟乾地黃1兩,覆盆子3分,石龍芮3分,萆薢3分(銼),五加皮3分,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續斷3分,石南3分,杜仲3分(去粗皮,炙令微黃,銼),沉香1兩,蛇床子3分。 主治:除萬病,久服延年。主治:腎勞,腰腳痠疼,肢節苦痛,目暗(目荒)(目荒),心中恍惚,夜卧多夢,覺則口乾,食不得味,恆多不樂,常有恚怒,心腹脹滿,四體痹疼,多吐酸水,小腹冷痛,尿有餘瀝,大便不利。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