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

辣椒

LA JIAO

  • 英文名稱:Capsicum frutescens L. & Capsicum annuum L. Hot Pepper, Cayenne Pepper, Chilli
  • 別名:大椒,雞嘴椒,紅海椒,辣子,牛角椒,辣茄,臘茄,番椒,海椒,辣虎,辣角,秦椒
  • 藥品來源:茄科辣椒屬植物辣椒,以果實、根和莖枝入藥。6~7月果紅時採收,曬乾。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辣椒的傳統功效


1. 活血消腫

辣椒,其「活血消腫」功效並非其主要或直接作用,而是從其其他功效推導而來。古代醫籍中,關於辣椒的記載多著重於其溫熱散寒、祛濕行氣的特性,而這些特性間接地促成了活血消腫的效果。

《本草綱目拾遺》記載了一個案例,小兒因飲食寒涼致秋瘧,百藥無效,後食用辣椒醬而痊癒。此例說明辣椒的辛熱之性,能散寒除濕,而寒濕積聚往往會導致氣血瘀滯,因此間接地起到活血的作用。書中「良由胸膈積水,變為冷痰,得辛以散之,故如湯沃雪耳」說明瞭辣椒辛散之性,能化解寒濕凝滯,從而改善血液循環,達到消腫的效果。

其他典籍如《食物本草》、《藥性考》、《食物宜忌》、《藥檢》等,也記載了辣椒具有溫中散寒、除風發汗、行痰逐濕等功效。這些功效都能改善體內氣血運行,減少瘀滯,進而減輕腫脹。例如,《藥性考》的「行痰逐濕」以及《食物宜忌》的「開鬱去痰」,痰濕瘀阻是腫脹常見病因,辣椒可通過祛除這些病理產物來達到消腫目的。

總而言之,辣椒的「活血消腫」並非其直接功效,而是其溫熱、散寒、祛濕等作用的結果。這些作用改善體內氣血運行,消除導致腫脹的寒濕瘀滯等病理因素,從而達到間接的活血消腫效果。 需注意的是,此分析僅基於古代醫籍記載,並非現代臨牀研究結論。

2. 健胃消食

辣椒單方在古代醫籍中,其健胃消食的功效多有記載,並非單純的調味品。從多部醫書的記載可以看出,辣椒的「辛熱」之性是其健胃消食作用的關鍵。

《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了一個案例:一位兒童因夏日貪涼導致秋瘧,百藥無效,最終偶然食用辣椒醬而痊癒。文中指出,辣椒的辛熱之性可以散寒祛濕,化解積聚於胸膈的冷痰,如同熱湯融化積雪一般迅速有效。這說明辣椒能溫中散寒,針對因寒濕導致的胃部不適,如消化不良、食積等,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此外,《食物本草》提到辣椒能「消宿食,解結氣,開胃口」,直接點明瞭其健胃消食的功效。 《食物宜忌》則進一步說明辣椒能「溫中下氣,散寒除濕,開鬱去痰,消食」,並列舉了其治療嘔逆、噎膈、瀉痢等症狀的功效。 其他醫籍如《藥性考》、《藥檢》等也從不同角度論述了辣椒的溫中散寒、行氣活血、祛除寒濕等功效,這些作用都間接或直接地促進了胃腸蠕動,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

總而言之,古籍中關於辣椒健胃消食的記載,從不同角度佐證了其功效,並指出其辛熱之性是發揮此功效的重要因素。 其作用機理主要在於溫中散寒、行氣活血、化痰消積,從而促進消化功能的恢復。

3. 溫中散寒

辣椒,作為一種辛辣的食材,在中醫典籍中被記載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其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其辛熱的特性上。

《本草綱目拾遺》記載了一個案例:兒童因夏季貪涼,導致秋季瘧疾發作,百藥無效,直到冬天偶然食用辣椒醬後,病情竟奇蹟般痊癒。文中指出,這是因為辣椒的辛熱之性,能夠散寒祛濕,將積聚於胸膈的寒濕之氣(冷痰)驅散,如同熱水融化冰雪一般。這說明辣椒的溫中散寒功效,並非單純的溫熱作用,而是透過辛散之性,疏通經絡,驅除體內寒邪。

其他典籍也佐證了辣椒的溫中散寒作用。《藥性考》明確指出其“溫中散寒,除風發汗,去冷癖,行痰逐濕”;《食物宜忌》更進一步闡述其“溫中下氣,散寒除濕”的功效,並列舉了治療嘔逆、噎膈、瀉痢等寒邪相關病症的應用。 《食物本草》則從另一角度說明辣椒能“闢邪惡”,這也間接體現了其抵抗外邪侵襲,抵禦寒邪的能力。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中辣椒的溫中散寒功效,主要源於其辛熱的藥性。它不僅能直接溫暖脾胃,更能通過辛散之性,驅散體內寒濕之氣,從而達到溫中散寒、調理臟腑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體質的人對辣椒的反應可能不同,因此使用時需謹慎。

4. 健脾胃

辣椒其健脾胃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的刺激性調味品,而是具有藥理作用的食材。

從多部古籍的記載中,我們可以歸納出辣椒健脾胃的機理。首先,辣椒性溫熱,《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其「性熱而散,亦能祛水濕」,這說明辣椒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案例中,小兒因飲食不節導致積水成痰,服用辣椒後瘧疾痊癒,正是體現了其溫中散寒,化痰利濕的功效,對寒濕導致的脾胃不適有改善作用。

其次,辣椒具有促進消化的作用。《食物本草》提到辣椒「消宿食,解結氣,開胃口」,說明其能促進胃腸蠕動,幫助消化吸收,解決食滯、胃脹等問題,從而增強脾胃功能。

此外,《藥性考》、《食物宜忌》等多部醫籍均記載辣椒具有「溫中」、「散寒」、「除濕」等功效。這些功效綜合作用,可以改善脾胃虛寒、寒濕阻滯等導致的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症狀。 辣椒的辛味能刺激胃液分泌,促進食慾,這也符合其「開胃口」的記載。

總而言之,古籍中記載的辣椒健脾胃功效,主要體現在其溫中散寒、化濕消滯、促進消化等方面。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功效基於古代醫學理論和經驗總結,現代醫學對此仍需進一步研究。

5. 補陽

辣椒單方在古代醫籍中,其「補陽」功效主要體現在溫中散寒、驅除寒邪的方面,並非直接作用於陽氣本身,而是透過溫熱之力,改善因寒邪入侵導致的諸多不適,間接達到補益陽氣的效果。

《本草綱目拾遺》記載了一個案例:孩童因暑月貪涼,導致秋瘧,百藥無效,最終因偶然食用辣椒醬而痊癒。這段記載說明辣椒的辛熱之性,可以有效驅散積聚於胸膈的寒濕之邪,化解為冷痰的病理產物,如同熱水融化冰雪一般迅速見效。這也從側面印證了辣椒溫中散寒,間接補陽的功效。

其他典籍也從不同角度佐證了辣椒的溫陽作用。《食物本草》指出辣椒能「消宿食,解結氣,開胃口」,這些功效都與脾胃陽氣的運化功能密切相關;《藥性考》則提到辣椒「溫中散寒,除風發汗」,「發汗」是驅除體表寒邪的重要方法;《食物宜忌》更進一步概括了辣椒「溫中下氣,散寒除濕」的功效,這些都指向其溫陽的特性。雖然典籍中未明確提及「補陽」,但其溫中散寒、驅除寒邪的作用,無疑能有效改善陽氣不足所導致的症狀,從而達到一種間接的「補陽」效果。因此,辣椒單方在古代醫學中,其溫陽作用是基於其辛熱的藥性,透過溫散寒邪,來調理臟腑功能,最終達到改善陽氣虛弱狀態的目的。

6. 利水消腫

辣椒單方在古代醫籍中,雖非以「利水消腫」為主要功效記載,但其溫熱辛散之性,卻從側面反映出其具有促進體液代謝,進而達到消腫的潛力。

《本草綱目拾遺》記載了一個案例,一位兒童因夏日貪涼,導致秋瘧,百藥無效,直至冬季,偶然食用辣椒醬後病情好轉,最終痊癒。文中推斷其病因是「胸膈積水,變為冷痰」,而辣椒「性熱而散,亦能祛水濕」,以其辛熱之性,將積聚的寒濕之邪散去,如同「湯沃雪」般迅速有效。此案例並非直接說明辣椒利水消腫,但暗示其辛熱之性可有效疏通經絡,排除體內寒濕,而寒濕正是導致水腫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他典籍如《食物本草》、《藥性考》、《食物宜忌》等,雖未直接提及利水消腫,卻也記載了辣椒具有「溫中散寒」、「除風發汗」、「行痰逐濕」、「散寒除濕」等功效。這些功效的共同點在於溫通氣血,排除體內寒濕,而寒濕的滯留正是水腫形成的重要原因。 《百草鏡》中提及辣椒可「瀉大腸經寒癖」,也間接說明其能排除腸道積滯的寒濕,對於因寒濕導致的水腫可能有一定的幫助。

總而言之,雖然古代典籍並未將辣椒單方直接歸類於利水消腫藥物,但其辛熱溫散之性,從多個角度佐證了其在疏通經絡、排除寒濕、促進體液代謝方面的作用,間接支持了其可能具備利水消腫的功效。 需注意的是,此分析僅基於古代醫籍的記載,並非現代醫學結論,實際應用需謹慎。

7. 活血化瘀

辣椒,作為一種辛溫的食材,其活血化瘀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已有記載,雖非主要功能,卻從多個角度佐證其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滯的作用。

《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了一個案例:患瘧疾的小童,百藥無效,偶然食用辣醬後病情好轉,最終痊癒。此案例說明辣椒的辛溫之性,能散寒祛濕,而寒濕往往是導致氣血瘀滯的重要因素之一。文中提及「胸膈積水,變為冷痰,得辛以散之」,正說明辣椒能透過溫散寒濕,間接地改善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這並非直接的活血化瘀,而是透過改善體內環境,消除阻礙血液流通的因素來達到目的。

其他典籍如《藥性考》、《藥檢》等,則直接或間接提及辣椒具有「祛風行血」、「散寒解鬱」等功效。「祛風」能疏通經絡,「散寒」能溫通氣血,「解鬱」能解除氣機阻滯,這些作用都與活血化瘀息息相關。 雖然這些典籍並未明確指出辣椒直接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但其溫通經絡、疏散寒邪、調和氣血的作用,間接地促進了血液循環的順暢,有助於緩解瘀血。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中對於辣椒的活血化瘀功效,並非直接描述其能溶解血塊,而是側重於其溫散寒濕、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特性,從而間接地改善血液循環,達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因此,辣椒的活血化瘀作用應理解為一種輔助性的功效,而非主要療效。

8. 消食化積

辣椒單方在中醫領域,以其「消食化積」的功效而受到重視。多部古代醫籍記載了其相關作用,其機理與辣椒的辛溫性質密切相關。

《本草綱目拾遺》記載了一個案例:小童因夏日飲食不當導致積寒,久治不癒,最終因偶然食辣醬而痊癒。文中認為,辣椒的辛熱之性,能有效驅散積聚於胸膈的寒濕,如同熱水融化冰雪一般,化解了積滯,此即「消食化積」的體現。此案例說明辣椒並非單純刺激腸胃蠕動,而是能針對寒濕導致的食積有效疏通。

其他典籍如《食物本草》則更直接點明辣椒能「消宿食,解結氣,開胃口」,說明其能促進消化,解除食物停滯所致的脹滿不適,並增進食慾。《藥性考》、《食物宜忌》等書也提及辣椒具有溫中散寒、除濕化痰等功效,這些功效的綜合作用,共同促成了其消食化積的療效。 辣椒的辛溫之性,不僅能刺激胃腸蠕動,更能溫煦脾胃,改善陽氣不足導致的消化不良,從根本上解決食積問題。 總而言之,古籍記載中辣椒的消食化積作用,並非單純的刺激性作用,而是基於其溫中散寒、化濕行氣的整體功效,從而達到促進消化、緩解食積的療效。

9. 溫裡溫中

辣椒,作為一種辛溫的藥材,其「溫裡溫中」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溫中作用主要體現在驅散寒邪、溫暖臟腑方面。

《本草綱目拾遺》記載一則案例,暑月貪涼導致瘧疾,百藥無效,最終因偶然食用辣椒醬而痊癒。此例說明辣椒能溫散寒邪,化解積聚於胸膈的寒濕,如同熱水融化積雪般迅速有效。這印證了辣椒溫中散寒的功效,特別針對因寒邪導致的胃腸不適。 其「溫裡」的功效,則體現在溫暖身體內部,改善陽氣不足的狀態。

《食物本草》則指出辣椒能「消宿食,解結氣,開胃口」,說明它能促進消化,緩解因寒邪阻滯導致的食慾不振、胃脘脹滿等症狀。 其他典籍如《藥性考》、《食物宜忌》等也提到辣椒能「溫中散寒」、「除風發汗」、「去冷癖」、「行痰逐濕」,這些功效都與溫裡溫中密切相關,顯示辣椒能溫暖身體內部,並驅散體內寒濕之邪。 《百草鏡》更提及辣椒能治療因寒邪引起的凍瘡、疥癬等皮膚病,說明其溫散寒邪的作用也延伸至肌膚表面。

綜上所述,古籍中關於辣椒的記載,充分說明瞭其溫裡溫中的功效,通過溫散寒邪,改善因寒濕導致的消化不良、腹痛、肢冷等症狀,發揮著溫暖臟腑、促進陽氣的作用。 其辛溫的特性,使其在溫中散寒方面具有獨特的療效。

辣椒的古代典籍


辣椒的現代功效


1. 止痛功效

辣椒之效用,止疼痛。其性辛,溫。入肺、胃經。能宣通氣血,溫中散寒。主治風寒感冒,頭痛鼻塞,腹痛腹瀉,肌肉疼痛。辣椒中之辣椒素,刺激神經末梢,釋放內啡肽等物質,起到鎮痛作用。故對關節炎、肌肉疼痛等症狀,有緩解之效。

2. 抗發炎

辣椒性溫,味辛,歸肺、胃經。

《本草綱目》記載:辣椒「能溫中止痛,散寒除濕,消食化積,殺蟲止癢」。

現代研究表明,辣椒中的辣椒素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能抑制某些致病菌和真菌的生長,對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疾病有一定的預防和輔助治療作用。

3. 促進血液循環

吾國醫書載,辣椒「溫中散寒,下氣行血,活血化痰,止痛止瀉」。辣椒所含之辣椒素,乃行氣活血之要藥,可增強血管彈性,暢通經脈,促進血液循環,減少血栓形成,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

4. 改善食慾

辣椒性熱、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除濕止痛、消食化積之功。脾胃虛寒、食積不消、脘腹疼痛、惡心嘔吐者,宜常食之。

辣椒可刺激唾液腺和胃腸道分泌,增進食慾,促進消化液的分泌,提高消化能力。

5. 改善大腦功能

古來,本草綱目言辣椒,可「通竅健胃,辟邪惡」,今人研究則知,辣椒中所含辣椒素與胡椒素,皆可刺激神經末梢,使血氣流通、精神振奮,如食之,能增強肝火之性,通絡竅,健胃宜脾,而且以其性熱,可驅邪祛病,令人神清氣爽。

辣椒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入丸、散,1-3g。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或搗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辣椒注意事項

  1. 陰虛火旺者忌服:辣椒性味辛熱,陰虛火旺者服用會加重火氣,導致口乾舌燥、煩躁不安等症狀。
  2. 患咳嗽、目疾者忌服:辣椒性熱,易傷肺損目,咳嗽和目疾患者服用會加重症狀。
  3. 孕婦慎服:辣椒性熱,孕婦過量食用易導致胎熱早產。
  4. 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忌服:辣椒會刺激胃粘膜,加重潰瘍症狀。
  5. 急性胃炎患者忌服:辣椒會刺激胃粘膜,加重胃炎症狀。
  6. 肺結核患者忌服:辣椒會加重肺熱,不利於肺結核的康復。
  7. 痔瘡或眼部疾病患者忌服:辣椒會加重痔瘡和眼部疾病的症狀。
  8. 過量食用會眩暈動火:辣椒性熱,過量食用會導致眩暈、動火。
  9. 久食發痔,令人齒痛咽腫:辣椒性熱,久食會發痔瘡,並可能導致齒痛咽腫。

辣椒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胃腸脹氣噁心反胃消化不良腹痛疥癬凍瘡氣喘腹瀉肌痛鼻塞頭痛食慾不振疼痛虛弱感冒霍亂痢疾腸炎

辣椒含有的化學成分


辣椒鹼(Capsaicin), 二氫辣椒鹼(Dihydrocapsaicin), 去甲雙氫辣椒鹼(Nordihydrocapsaicin), 高辣椒鹼(Homocapsaicin), 高二氫辣椒鹼(Homodihydrocapsaicin), 壬酰香草胺(Nonoyl vanillylamide), 辛酰香草酰胺(Decoyl vanillylamide), 異丁酸(Isobutyric acid), 異戊酸(isovaleric acid), 正戊酸(n-Valeric acid), 巴豆油酸(Crotonic acid), 順式-2-甲基丁烯酸(Tiglic acid), 庚酸(heptanoic acid), 癸酸(capric acid), 異癸酸(Isodecanoic acid), 丙酮酸(pyruvic acid), 辛酸(Caprylic acid), 月桂酸(Lauric acid), β-胡蘿蔔素(β-Carotene), 隱黃質(Cryptosanthin), 玉米黃質(Zeaxanthin), 辣椒紅素(Capsanthin), 辣椒玉紅素(Capsorubin), 堇黃質(violaxanthin), 茄鹼(solanine), 茄啶(Solanidine), 檸檬酸(Citric acid), 酒石酸(Tartaric acid), 蘋果酸(Malic acid), 4α-甲基-5α-膽甾-8(14)-烯-3β-醇(4α-Methyl-5α-cholest-8(14)-en-3β-ol), 環木菠蘿烷醇(cycloartanol), 環木菠蘿烯醇(Cycloartenol), 24-亞甲基環木菠蘿烷醇(24-methylenecycloartanol), 羽扇豆醇(Lupeol)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