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散

金谷散

JIN G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0.4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0%
胃經 20%
肝經 19%
心經 19%
膽經 9%
肺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金谷散中包含谷精草,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

谷精草性寒,味甘,入肝、腎二經,能清熱利濕,對於濕熱下注所致的尿頻、尿痛、血尿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此外,其涼血止血的功效,能有效控制因濕熱或血熱引起的出血現象。

金谷散本身也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因此加入谷精草,可增強其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效果,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

金谷散方劑中包含枇杷葉,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潤肺止咳: 枇杷葉性涼,味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之效,可緩解肺熱咳嗽、乾咳少痰等症狀。
  2. 清熱化痰: 枇杷葉能清熱化痰,對於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因此,金谷散方劑中加入枇杷葉,旨在通過其潤肺止咳、清熱化痰的功效,治療因肺熱燥咳、痰熱壅肺所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金谷散中包含鬱金,主要由於鬱金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行氣止痛:鬱金性溫,味苦辛,入肝膽經,能行氣解鬱,消腫止痛。金谷散主治胸脅脹痛,脘腹痞滿,氣機阻滯之症,鬱金在此可疏肝理氣,緩解疼痛,促進氣血運行。
  2. 活血化瘀:鬱金具有活血化瘀之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瘀血阻滯,有助於緩解胸脅脹痛,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金谷散中加入鬱金,可發揮其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治療胸脅脹痛、脘腹痞滿等症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金谷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疝氣疼痛」,其用藥途徑特殊,以煎湯外治(熏洗、淋洗下部),而非內服。古代疝氣範疇較廣,除現代所指的腹股溝疝外,亦包含少腹、睾丸腫痛或下焦氣滯寒凝之證。外用熏洗可直達病所,透過溫通氣血、散結止痛以緩解症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推論

  1. 谷精草(1兩半)

    • 傳統用途:疏散風熱、明目退翳,但《本草綱目》亦載其能「行足厥陰經」,善走肝經。肝經循行繞陰器,故可能借其輕揚之性,外用以疏泄肝經鬱滯,緩解疝痛。
    • 外治推論:其性輕浮,煎湯熏洗時或能透達肌表,促進局部氣血流通。
  2. 枇杷葉(1兩半)

    • 傳統用途:以降肺胃氣逆見長,然其性微辛,能「下氣散結」(《本草備要》)。疝氣病機多與氣滯相關,或借其降散之力,外用以調暢下焦氣機。
    • 外治推論:含揮發成分,熏蒸時可能透過溫熱效應松緩經脈拘急,輔助止痛。
  3. 鬱金(1兩)

    • 傳統用途:為血中氣藥,善活血止痛、疏肝解鬱。《本草經疏》稱其「專入血分以散結積」。針對疝氣氣血瘀阻之痛,鬱金能行氣活血,改善局部瘀滯。
    • 外治推論:其辛香走竄之性,熏洗時或可促進下焦血行,散結消腫。

全方配伍思路

  • 氣血並調:以鬱金活血行氣為核心,佐谷精草疏肝經風鬱,枇杷葉降氣散結,共奏疏通下焦氣血之效。
  • 外用直達:疝痛多屬局部氣血不通,熏洗法使藥性藉熱力透入,直接作用於患處,避免內服可能之耗正。
  • 輕靈為用:三藥均非大辛大熱之品,側重「通」而非「補」,符合疝氣急性疼痛以通為治的原則。

中醫理論佐證
疝氣古稱「七疝」,多責之肝經氣滯寒凝。此方雖無大熱之藥(如吳茱萸、小茴香),但透過疏肝活血、降氣散結,間接達成「通則不痛」之效,體現「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

傳統服藥法


谷精草1兩半,枇杷葉1兩半,鬱金1兩。
上(口父)咀。每用1兩半,水5升,煎數沸,乘熱熏之,去滓,通手淋洗下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腹股溝疝氣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金谷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 組成:谷精草1兩半,枇杷葉1兩半,鬱金1兩。 主治:疝氣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