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散

咳嗽散

KE SO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揣摩有得集》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4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肺經 19%
心經 16%
胃經 15%
大腸經 7%
腎經 4%
肝經 4%
膀胱經 3%
小腸經 3%
脾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咳嗽散方劑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氣,固護肺氣: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咳嗽常伴隨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白朮能補脾益氣,提升人體正氣,有助於固護肺氣,增強抗病能力,從而改善咳嗽症狀。
  2. 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白朮亦具燥濕化痰之功,對於因濕邪阻肺導致的咳嗽痰多,或脾虛濕困,痰濕內阻的咳嗽,白朮能起到化解痰濕,宣肺止咳的作用,幫助患者恢復呼吸順暢,緩解咳嗽症狀。

咳嗽散方劑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濕,止咳化痰: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作用。咳嗽多因肺氣失宣、痰濕阻肺所致,茯苓能健脾利濕,使肺氣通暢,痰濕消散,從而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咳嗽散方劑中通常還含有其他具有清肺止咳、化痰止喘作用的藥材,茯苓與這些藥材相配伍,可以增強其藥效,使止咳化痰的效果更加顯著。例如,茯苓與杏仁、甘草等配伍,可以更有效地清肺止咳,化痰止喘。

咳嗽散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溼化痰: 半夏性辛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溼化痰、降逆止嘔之效。咳嗽多因肺氣失宣、痰溼阻滯所致,半夏可燥溼化痰,使肺氣通暢,緩解咳嗽症狀。
  2. 降逆止嘔: 咳嗽伴有嘔吐者,半夏可降逆止嘔,緩解因痰溼阻滯所致的胃氣上逆。

此外,半夏還有止咳平喘之效,可協同其他藥物緩解咳嗽症狀,故常用於咳嗽方劑中。

咳嗽散方劑中包含杏仁,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宣肺止咳: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潤肺化痰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外感咳嗽、痰多咳喘等症狀。
  2. 降氣平喘:杏仁還可降氣平喘,對於咳嗽伴有喘息、氣逆等症狀的患者,也有不錯的療效。

因此,咳嗽散中加入杏仁,可有效發揮其宣肺止咳、降氣平喘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咳嗽症狀。

咳嗽散方中加入橘紅,乃取其理氣化痰之效。

橘紅味辛、苦,性溫,入肺經,具有疏風散寒、理氣止咳、化痰止喘之功效。其辛散之性,可宣通肺氣,化解寒邪,溫散痰飲,並有助於肺氣宣降,緩解咳嗽。

此外,橘紅還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如與麻黃、杏仁等配伍,可增強止咳化痰之力,進一步提升療效。因此,橘紅在咳嗽散方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咳嗽症狀。

咳嗽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潤肺止咳: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養血潤燥之功。對於肺燥咳嗽,可滋陰潤肺,緩解肺部乾燥,達到止咳的效果。
  2. 調和藥性:咳嗽散的藥性偏於燥熱,加入當歸可起到中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對身體造成損害。同時,當歸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更快地吸收和發揮作用。

咳嗽散中加入枇杷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潤肺止咳: 枇杷葉性涼味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止嘔的功效。對於肺熱咳嗽、痰多粘稠、咽喉幹癢等症狀,枇杷葉能有效緩解。
  2. 清熱解毒: 枇杷葉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清肺熱、解毒化痰,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咳嗽、痰黃粘稠、口乾舌燥等症狀,枇杷葉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分析[咳嗽散]的傳統古代功效與組成邏輯如下: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解析
此方主要針對「小兒脾寒肺虛」之證,其特徵為:

  1. 病機核心:脾陽不足(脾寒)導致水濕不化,上犯於肺;肺氣虛弱(肺虛)則宣降失常,痰咳難止。
  2. 症狀特點
    • 「動則嗽重,靜則嗽輕」:活動耗氣,肺氣更虛而咳劇;靜臥時氣機稍緩,咳嗽減輕。
    • 「口舌不燥」:排除燥熱傷津,佐證寒濕內停。
    • 「精神短少」:脾虛氣血生化不足,心神失養。

二、組成藥物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溫脾祛濕、肅肺止咳」為綱,兼顧化痰通絡,可分為四類藥組:

  1. 降氣化痰止咳組

    • 蘇子(紫蘇子):辛溫,降肺氣、化痰涎,針對「動則嗽重」之氣逆。
    • 枇杷葉:苦平,清肺化痰、和胃降逆,調節肺胃氣機。
  2. 溫化寒濕健脾組

    • 五皮半(疑為「五加皮」或「陳皮」):若為陳皮,則理氣燥濕健脾;五加皮則強筋骨、祛風濕,可能用於兼夾風濕者。
    • 淫羊藿:辛溫,補腎陽以暖脾土,助脾運化水濕。
  3. 祛風通絡止咳組

    • 杜耳風(民間草藥,又名追風箭):性溫,祛風除濕、止咳平喘,針對風寒夾濕咳嗽。
    • 鹿銜草 / 蛇銜草:均具祛風濕、止咳功效,可能用於久咳絡阻者。
  4. 清熱佐治組

    • 川黃連:苦寒,反佐全方溫性,防濕鬱化熱,亦清心火以安神(治精神短少)。
    • 肺筋草(金沸草):化痰止咳,兼輕微清熱之效。
    • 銅錢草 / 瓜子草:利尿通淋,助濕邪從小便出,減輕肺氣負擔。

三、整體治療原理

  1. 標本兼治
    • 治標:蘇子、枇杷葉直接降肺止咳;杜耳風、鹿銜草等祛風濕以緩解咳勢。
    • 治本:淫羊藿、五皮半溫補脾腎,斷寒濕之源;黃連防變證,清鬱熱。
  2. 動靜調節:針對「動咳靜減」,降氣藥治其「動」,溫補藥固其「靜」。
  3. 民間草藥協同:如蛇銜草、瓜子草等,增強祛濕化痰之力,體現民間用藥經驗。

此方結構反映「肺脾同調、溫清並用」思路,符合小兒「易虛易實」體質特點,適用於寒濕咳嗽偏虛之證。

傳統服藥法


蘇子2兩,枇杷葉3兩,杜耳風2兩,五皮半2兩,鹿銜草3兩,蛇銜草3兩,瓜子草3兩,銅錢草2兩,肺筋草2兩,淫羊藿2兩,川黃連3兩。
散寒止咳。
上為細末。
每服1-3錢,用薑湯水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及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道疾病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咳嗽

相同名稱方劑


咳嗽散, 出處:《揣摩有得集》。 組成:白朮1錢(土炒),雲苓1錢,法夏1錢,杏仁1錢(去皮尖,炒,研),橘紅5分,歸身1錢(土炒),制草3分,枇杷葉5分(去毛,蜜炙),煨薑1片。 主治:小兒脾寒肺虛,精神短少,口舌不燥,動則嗽重,靜則嗽輕。

咳嗽散,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重慶方)。 組成: 咳嗽散(《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重慶方)。)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重慶方)。組成:蘇子2兩,枇杷葉3兩,杜耳風2兩,五皮半2兩,鹿銜草3兩,蛇銜草3兩,瓜子草3兩,銅錢草2兩,肺筋草2兩,淫羊藿2兩,川黃連3兩。主治:散寒止咳。 。 主治:散寒止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