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噎不下飲

氣噎不下飲

QI YE BU XIA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4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5%
胃經 28%
脾經 21%
心經 14%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氣噎不下飲方劑中包含枇杷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化痰止嘔:枇杷葉性涼,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止咳、化痰止嘔的功效。氣噎不下飲常因肺氣不宣、痰氣阻滯而致,枇杷葉可潤肺化痰,利氣降逆,緩解氣噎、咳喘、噁心嘔吐等症狀。
  2. 清熱解暑:枇杷葉亦有清熱解暑之效,對於因暑熱蒸灼、肺熱津傷所致的氣噎、口渴等,枇杷葉能清熱解暑,生津止渴,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方劑「氣噎不下飲」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消滯:陳皮味辛、苦,性溫,具有理氣、消滯、化痰之功效。氣噎不下飲常因胸膈氣滯、痰阻所致,陳皮能疏肝理氣,降逆止嘔,使氣機通暢,痰濁消散,解除胸膈之阻,使飲水順利下嚥。
  2. 健脾和胃:陳皮能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增進食慾。氣噎不下飲患者常伴有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等症狀,陳皮可補脾益氣,增強脾胃功能,有助於改善食慾,增強消化能力,促進營養吸收。

氣噎不下飲方劑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溫中散寒,止嘔逆: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逆的功效。氣噎不下飲常因寒邪犯肺,氣機阻滯而致,生薑可溫肺散寒,開胸膈,促進氣機升降,緩解氣噎不下的症狀。

二、調和脾胃,助藥力:生薑能調和脾胃,增進藥物吸收,使藥效更易發揮。氣噎不下飲中可能存在其他寒涼藥物,加入生薑可起到中和寒性,促進藥力發揮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此方劑名為「氣噎不下飲」,主治「氣噎不下」及「暴嘔吐」,乃古代針對氣機壅滯、胃氣上逆所致噎塞嘔吐之證所設。茲從傳統功效及組成邏輯分述如下: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1. 氣噎不下
    「氣噎」指氣機阻滯於胸膈,致吞咽不暢、呃逆窒塞,多因情志鬱結、痰氣交阻,或飲食不節,導致胃失和降。此方以理氣降逆為主,使氣順噎除。

  2. 暴嘔吐
    「暴」指發病急驟,嘔吐劇烈,屬胃氣上沖之證。方中藥物協同抑遏衝逆之氣,調和中焦,使嘔吐得止。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枇杷葉(蜜炙)為君藥

  • 性味歸經:苦平,入肺、胃經。
  • 作用
    • 蜜炙後潤燥增效,專擅「降逆下氣」,直折噎膈嘔逆之勢。
    • 清肺和胃,能疏泄肺胃鬱滯之氣,痰氣並治,符合「治噎需降肺胃」之理。

2. 陳皮(去白)為臣藥

  • 性味歸經:辛苦溫,入脾、肺經。
  • 作用
    • 「去白」專取理氣之效,辛開苦降,化解胸膈痞滿。
    • 醒脾燥濕,助運化而斷生痰之源,兼能「止嘔」,與枇杷葉協同調暢氣機。

3. 生薑為佐使藥

  • 性味歸經:辛溫,入肺、脾、胃經。
  • 作用
    • 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為嘔家聖藥」,能制枇杷葉之寒性。
    • 辛散之力助陳皮宣通滯氣,生發胃陽以助降濁。

配伍特點

全方以「降氣」為核心,枇杷葉沉降、陳皮理滯、生薑宣散,三藥升降相因,共成「降中有宣」之勢,使氣噎得通、嘔吐自止。其性偏溫平,尤宜寒凝氣滯或痰氣交阻之證。


三、推論延伸功效

此方藥簡力專,從「肺胃氣逆」病機切入,除主治所述症狀外,若見下列證候亦可化裁應用:

  • 痰氣交阻之輕症梅核氣(咽中如有物梗)。
  • 外感餘邪未清,肺失肅降引發之胃氣上逆。
  • 飲食積滯初起,伴胸悶噯氣者(可加山楂、麥芽)。

全方體現「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之則,以輕靈之品調暢氣機,不用重鎮猛藥,適合病勢初起或體虛不耐峻劑者。

傳統服藥法


枇杷葉(去毛淨,蜜炙)5錢,陳皮(去白)1錢半,生薑3片。
水煎,勻2次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降氣止嘔的功效,適合氣機上逆、胸悶、嘔吐的患者使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本方。

相關疾病


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噁心反胃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氣噎不下飲, 出處:《文堂集驗方》卷一。 組成:枇杷葉(去毛淨,蜜炙)5錢,陳皮(去白)1錢半,生薑3片。 主治:氣噎不下,及暴嘔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