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梅丸

LA ME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3.14)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3%
肺經 23%
心經 15%
脾經 15%
大腸經 7%
腎經 7%
肝經 7%
胃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蠟梅丸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蠟梅丸本身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但其性寒涼,易傷脾胃。乾薑性溫,能溫中散寒,協調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強烈,損傷脾胃。
  2. 助藥力:乾薑辛溫,能助藥力通達周身,使藥效更好地發揮,增強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同時,乾薑也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進一步增強藥效。

蠟梅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緩和藥性: 蠟梅丸中可能包含一些性寒、燥烈的藥物,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能調和藥性,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防止藥物過於寒涼或燥烈而損傷脾胃。
  2. 增強療效,提高藥效: 甘草有解毒、止痛、抗炎等功效,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起到協同作用。例如,甘草與其他藥物配合,可以提高藥物的抗炎、抗病毒等作用,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蠟梅丸方劑中加入枇杷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肺止咳,潤肺化痰: 枇杷葉性涼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止咳、潤肺化痰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肺熱或燥熱引起的咳嗽、咳痰等症狀。
  2. 與其他藥材相配,增強療效: 蠟梅丸中多含有辛溫燥烈的藥材,如蠟梅、款冬花等,容易傷津耗氣,而枇杷葉性涼,可起到滋陰潤肺、緩解燥熱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配,能有效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蠟梅丸方中包含百藥煎,主要原因如下:

  1. 藥性互補: 蠟梅丸以蠟梅為主藥,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之功效。而百藥煎則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主,兩者藥性相輔相成,可增強療效,更全面地治療相關病症。
  2. 藥效增強: 百藥煎中含有多種藥材,如金銀花、連翹、板藍根等,與蠟梅共同作用,可加強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並增強抗炎抗病毒作用,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蠟梅丸方中包含百藥煎,不僅能互補藥性,還能增強藥效,使得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蠟梅丸中加入烏梅,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斂肺止咳:烏梅性酸斂,入肺經,能收斂肺氣,止咳化痰。蠟梅丸多用於治療肺虛咳嗽,烏梅可輔助收斂肺氣,減少咳痰,配合其他藥物起到止咳作用。
  2. 生津止渴:烏梅味酸甘,有生津止渴之效。蠟梅丸中加入烏梅,可補充津液,改善口乾舌燥等症狀,有助於緩解咳嗽時口渴不適。

蠟梅丸中加入蜂蠟,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固形劑: 蜂蠟具有固體狀態、熔點低且易於塑形的特性,能將丸劑中的藥材粉末黏合在一起,方便製成丸狀,並防止藥材粉末散落,利於服用和保存。
  2. 保護藥性: 蜂蠟具有一定程度的防水性,可以有效隔絕空氣和水分,防止藥材成分氧化和潮解,進一步保護藥材的有效成分,維持藥效穩定。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蠟梅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奇效良方》的記載,蠟梅丸主要用於止渴生津。方劑組成包含:蠟梅花末、乾薑末、甘草末、枇杷葉末、百藥煎末、烏梅肉末及蜂蠟。以下就其組成與古文內容分析其治療原理:

組成分析:

  • 乾薑: 性溫熱,能溫肺化痰、止咳平喘。在此方劑中,乾薑應有助於發散體內暑濕,並與其它藥物協同作用。
  • 甘草: 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急解毒之效。可協調方中各藥,並緩和藥性。
  • 枇杷葉: 性微寒,能潤燥生津、降逆止嘔。可緩解因暑熱造成的津液耗損和口渴。
  • 百藥煎: 性微寒,滋陰補虛、養心安神。推測其在此方中用以滋陰,補充因暑熱耗損的津液。
  • 烏梅: 性酸平,能收斂固表、止瀉止汗。其酸澀之性能收斂生津,緩解口渴症狀。
  • 蜂蠟: 在此方中主要作為賦形劑,有助於將藥末製成丸劑。同時蜂蠟甘溫,能固精止漏、消腫止痛,輔助滋養。

治療原理分析:

古文記載蠟梅丸「夏月長途,一日含化一丸,妙」,並提及「治中暑迷悶欲死」、「治時暫伏暑」等症狀。由此可推測,蠟梅丸主要應用於夏季暑熱環境下,因暑熱耗傷津液所導致的口渴、甚至中暑等症狀。

方劑中烏梅、枇杷葉、百藥煎皆有滋陰生津之效,能夠補充因暑熱而耗損的津液,緩解口渴症狀。乾薑溫熱,有助於發散暑濕,並與甘草共同調和諸藥。蜂蠟則固精止漏,防止津液進一步耗損。

此外,古文中特別提到「治中暑迷悶欲死」,並附有其他急救方法。可見蠟梅丸在古代可能也被用於中暑的輔助治療。其生津之效或有助於緩解中暑導致的脫水症狀,但根據方劑組成,並未發現明顯的解暑、清熱的功效。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蠟梅丸主要通過滋陰生津、收斂固澀的原理,達到止渴生津的效果。其應用場景主要為夏季暑熱環境下,因津液耗損所導致的口渴,以及可能作為中暑的輔助治療。方中各藥物相互協調,達到滋陰、生津、止渴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蠟梅花(末)1兩,乾薑(末)1兩,甘草(末)1兩,枇杷葉1兩,百藥煎1兩,烏梅肉(末)1兩,蠟5兩。
上熔蠟開,投蜜2兩,和上件藥搗為丸,如芡實大。
夏月長途,日服1丸。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蠟梅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一七引《十便良方》。 組成:蠟梅花(末)1兩,乾薑(末)1兩,甘草(末)1兩,枇杷葉1兩,百藥煎1兩,烏梅肉(末)1兩,蠟5兩。 主治:止渴生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