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鳳飲中加入玄參,主要是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
玄參味甘苦性寒,入肺、腎經,能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尤其針對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症狀有較佳療效。
白鳳飲作為治療陰虛火旺、血熱妄行導致的各種出血症狀的方劑,玄參的加入能夠清熱涼血,消腫止痛,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止血、涼血、消腫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白鳳飲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的作用。白鳳飲主要用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生地黃可以滋陰降火,涼血止血,緩解血熱引起的出血症狀。
- 養陰生津: 生地黃還具有養陰生津的作用,可以滋潤燥熱,改善口渴、咽乾等症狀。白鳳飲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中藥材配伍使用,而生地黃的養陰生津作用可以緩解其他藥物可能造成的燥熱之弊,使藥效更加協調,更利於患者康復。
白鳳飲是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配方中確實包含蝸牛這一成分,這在現代人看來或許頗為驚訝。在中醫學中,蝸牛被視為一味珍貴的藥材,古籍記載其性寒、味甘鹹,能清熱解毒、滋陰潤燥、利尿消腫。據說,蝸牛還具有補血、活血的功效,對婦女因產後虛弱、月經過多導致的貧血有良好的調理作用,這也與白鳳飲主要針對婦科病證,如月經不調、產後體虛等問題相呼應。
中醫強調藥食同源,認為自然界的萬物皆可入藥,只要應用得當,就能發揮其獨特療效。而將蝸牛納入白鳳飲,正是基於其獨特的藥用價值和中醫理論中的辨證施治原則。當然,現代應用時需注意衛生處理及個人體質適應性,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風險。
白鳳飲方劑中加入地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通絡止痛: 地龍性寒,味鹹,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通絡止痛之功效。白鳳飲本身以清熱解毒為主,加入地龍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力,並能有效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 利水消腫,化痰止咳: 地龍亦有利水消腫、化痰止咳之效。白鳳飲常用於治療熱病、咽喉腫痛、痰熱咳嗽等症,地龍的加入可輔助利水消腫,化解痰熱,提高藥效。
綜上所述,白鳳飲中加入地龍,不僅增強了清熱解毒、通絡止痛之效,更能利水消腫,化痰止咳,使藥效更加全面,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白鳳飲中加入鹽,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引藥入腎: 鹽性鹹,味走腎,能引導藥物直達腎經,加強藥效,治療腎虛引起的各種病症。白鳳飲主要用於治療腎虛所致的崩漏、帶下、腰痠腿軟等症,加入鹽可以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鹹寒相濟: 白鳳飲以滋陰清熱為主,而鹽性寒,可以緩解藥物的燥性,避免過於燥烈,防止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更能配合其他藥材,達到陰陽平衡,促進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白鳳飲中加入枇杷葉,主要源於其潤肺止咳、清熱化痰的功效。枇杷葉性涼味甘,入肺經,可有效緩解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
白鳳飲本身主治風熱犯肺所致的咳嗽、痰黃、口乾咽痛等症狀。而枇杷葉的加入,可以清熱解表,同時潤肺止咳,與其他藥材相互協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鳳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疫喉白腐,會厭潰爛,口出臭氣」,屬中醫喉科重症,症狀特徵為咽喉黏膜腐潰、化膿,並伴隨腐臭味,類似現代「壞疽性咽峽炎」或「白喉」等感染性疾病。古代認為此症多因疫毒熾盛,燔灼咽喉,津血腐敗而成,病機涉及熱毒、陰傷、痰瘀互結。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主藥:烏嘴白鴨頭頸骨連喉管
- 取「以形治形」思維,鴨喉管與人咽喉結構相似,傳統認為可引藥直達病所。白鴨性涼,能清解熱毒,其喉骨或含黏液質,可能有局部潤澤、消腫之效。
清熱涼血養陰
- 玄參、生地:清營分熱毒,滋陰降火,防熱毒傷陰致咽喉乾涸。
- 白鹽梅、青果汁:酸斂生津,兼能消腫(梅肉收斂潰瘍,青果清喉利咽)。
通絡散結祛腐
- 蝸牛、地龍:蟲類藥善走竄,能化黏膜痰瘀腐穢,地龍清熱通絡,蝸牛黏液或具潤滑護膜作用。
- 古文錢(銅鏽):古法用以「蝕腐斂瘡」,推測利用銅離子抑菌,助祛除咽喉腐肉。
季節加減原理
- 春加桑葉:桑葉疏散風熱,蠶食後葉孔多者,取其「蟲藥相通」加強透邪。
- 夏加荷蒂:荷蒂清暑化濕,連須更具升散之性,助排膿毒。
- 秋加荸薺苗:荸薺清熱生津,苗梢上行咽喉,緩解秋燥。
- 冬加青果:冬季燥寒,重用青果增強潤喉解毒之力。
煎服法深意
- 急流水揚百遍:取「動性」助藥力流通,符合「治上焦如羽」原則。
- 蘆薪煎藥:蘆葦中空,象徵「通達」,古人認為其火勢輕揚,適合煎煮上焦藥劑。
- 柿霜臨服加入:甘涼潤肺,保護潰瘍面,兼能矯味,使藥液易於咽下。
綜論
此方組合體現「清、潤、通、斂」四法並用:
- 清熱解毒針對疫毒之本;
- 滋陰潤燥防津液耗傷;
- 蟲類通絡祛除腐瘀;
- 酸斂生肌促潰瘍癒合。
配合季節加藥,調整自然與人體氣化之偏,反映中醫「天人相應」的治療思維。其用藥大膽(如古文錢),顯示古代喉科對急重症的應急智慧。
傳統服藥法
烏嘴白鴨1只(取頭頸骨連喉管嗓嚎,不刺破,不落水), 玄參4錢, 生地黃5錢, 蝸牛2個, 地龍2條, 古文錢4枚,白鹽梅3個, 枇杷葉3錢(絹包)。
春加蠶食桑葉(孔多者)3錢,夏加荷花蒂(連須)7個,秋加孽莽苗梢(寸許長者)9枚,冬加青果汁1小酒杯(沖服,或用青果5枚,去兩頭尖,搗爛入煎亦可)。
用新取急流河水三大碗,揚三百六十五遍,炊以蘆薪,煎至八分,去油。
臨飲時,每1鐘加柿霜1錢,和勻,緩緩飲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適用於疫喉白腐、會厭潰爛、口出臭氣等症。但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白鳳飲, 出處:《中國醫學大辭典》引《疫喉淺論》。 組成:烏嘴白鴨1隻(取頭頸骨連喉管嗓嗉,不刺破,不落水),玄參4錢,生地黃5錢,蝸牛2個,地龍2條,古文錢4枚,白鹽梅3個,枇杷葉3錢(絹包)。 主治:疫喉白腐,會厭潰爛,口出臭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