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鐵涎膏方劑中包含白附子,主要是基於其祛風濕、止痛、消腫的功效。白附子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經散寒、消腫止痛之效。
白附子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痹痛,以及跌打損傷、骨折等症,均有良好的療效。在鐵涎膏中,白附子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溫經散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風寒濕痹等症,起到重要的作用。
鐵涎膏方劑中含有硃砂,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歸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古人認為心為君主之官,主神志,而鐵涎膏多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硃砂能有效平息心火,安神定志,改善睡眠。
二、 外用止痛: 硃砂亦可外用,具有散瘀止痛、消腫生肌的作用。鐵涎膏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燒傷、燙傷等外傷,硃砂能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促進傷口癒合。
鐵涎膏方劑中含有代赭石,主要原因如下:
- 鎮嘔止眩: 代赭石性寒,味甘、澀,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清熱除煩的功效。鐵涎膏主要用於治療脾胃不和、痰涎壅盛、眩暈嘔吐等症,代赭石可以有效緩解嘔吐、眩暈等不適。
- 降逆止瀉: 代赭石能降逆氣,止瀉痢。鐵涎膏中可能也含有其他具有止瀉作用的藥材,代赭石可以輔助其作用,達到更好的止瀉效果。
鐵涎膏中添加麝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開竅醒神,活血止痛: 麝香性溫,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麝香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並有助於恢復神志。
2. 促進藥物吸收,增強療效: 麝香具有特殊的穿透性和擴散性,能促進其他藥物成分的吸收,增強藥效,並能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在鐵涎膏中,麝香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可更有效地治療外傷疼痛、消腫止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鐵涎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嬰孩小兒諸驚夜啼,手足微動,及潮熱盛者」,即針對幼兒因驚嚇、風痰內擾或心肝火旺所導致的夜間啼哭、肢體抽動、煩躁不安及高熱等症狀。其核心病機可能與「驚風」「痰熱擾神」或「肝風內動」相關,屬小兒常見的實證或虛中夾實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解析
- 鐵焰粉(1錢)
古代以鐵屑鍛燒所得,質重沉降,傳統認為能「鎮驚安神」,適用於小兒驚癇。推測其作用類似於礦物藥的鎮靜效果,可能通過重鎮之性平抑肝風、安定心神。 - 白附子(1錢)
辛溫,祛風痰、定驚搐,擅治風痰上擾之驚風。其性上行,能引藥達頭面經絡,與重鎮藥配伍,形成「升降相因」之勢。 - 辰砂(1錢)
即硃砂,清心鎮驚、安神解毒,直折心經火熱,傳統用於小兒驚熱不安。其鎮靜作用為古人經驗,可協同鐵焰粉增強安神之效。 - 丁頭代赭(半兩,生)
代赭石生用,重鎮降逆、平肝熄風,能沉降亢陽,緩解肝風內動之手足抽搐,並引火下行。 - 腦(1字)、麝(1字)
「腦」指龍腦(冰片),「麝」為麝香,兩者皆芳香走竄,開竅醒神。此二藥用量極輕,取其「通絡開閉」之效,助諸藥透達經絡,尤適於痰蒙清竅或氣機鬱滯之證。
2. 配伍邏輯
- 重鎮與開竅並行:鐵焰粉、代赭石、辰砂沉降以鎮驚安神,而冰片、麝香辛散開竄,形成「鎮中有散」的配伍,防止重鎮過度導致氣機壅滯。
- 祛風痰與清熱共濟:白附子祛風痰,辰砂清心熱,代赭石平肝火,針對小兒「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體質特點,兼顧熄風、化痰、清熱三法。
- 棗膏為引:蒸棗肉甘潤和中,既能緩和礦物藥的峻烈之性,又可顧護脾胃,避免苦寒傷正。
3. 治療推論
此方通過「鎮驚安神、化痰熄風、清熱開竅」的複合機制,調節小兒心神不寧、肝風內動的病理狀態。其作用層次包含:
- 心神層面:辰砂、鐵焰粉直接安定神志。
- 肝風層面:代赭石、白附子平肝祛風,抑止抽搐。
- 痰熱層面:冰片、麝香疏通經絡,化解痰濁蒙蔽。
外用「金銀薄荷湯」送服,薄荷疏風清熱,金銀可能為金銀花(或金銀飾品煎湯的象徵用法),進一步強化清透邪熱之效。
三、總結
鐵涎膏的設計體現了古代兒科「重鎮治標、調氣治本」的思路,結合礦物藥的速效與植物藥的調和,適用於驚風痰熱的急性期。其組方嚴謹,輕重有度,符合小兒「易虛易實」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鐵焰粉1錢,白附子1錢,辰砂1錢,丁頭代赭半兩(生),腦1字,麝1字。
除腦、麝別研,余為細末,蒸棗子(去核),爛扠為膏。
嬰孩每服半皂子大,2-3歲1皂子大,金銀薄荷湯化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臨床用量宜小,不可久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鐵涎膏,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九引漢東王先生方。 組成:鐵焰粉1錢,白附子1錢,辰砂1錢,丁頭代赭半兩(生),腦1字,麝1字。 主治:嬰孩小兒諸驚夜啼,手足微動,及潮熱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