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代赭膏中包含代赭石,主要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降逆止嘔: 代赭石性寒,入肝、胃經,能降逆氣,止嘔吐。對於因肝胃不和、氣逆上衝引起的嘔吐、眩暈等症狀,具有很好的療效。
- 平肝潛陽: 代赭石能平抑肝陽,潛降亢奮的陽氣。對於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頭痛、目眩、耳鳴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代赭石成為代赭膏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以其降逆止嘔、平肝潛陽的功效,為治療肝胃不和、肝陽上亢等疾病提供重要支持。
代赭膏中加入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鎮心安神,平肝熄風: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平肝熄風之效。代赭膏主治心神不寧、驚悸不安、失眠多夢、眩暈耳鳴等症狀,硃砂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起到輔助作用。
- 配伍增效: 代赭膏中以代赭石為主藥,具有清熱降火、平肝降逆之功效。硃砂與代赭石相配伍,可以相輔相成,加強清熱降火、平肝熄風的作用,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代赭膏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代赭膏為古代外用方劑,主治「小兒瘧,不能進藥」。小兒瘧疾即瘧病(瘧疾),古代認為屬外感瘴癘或邪毒,症見往來寒熱、發作有時。因小兒體弱,服藥困難,古人遂以塗敷穴位(鼻尖、眉心、手腳心)之外治法,透過經絡吸收藥性,驅邪截瘧。
組成與邏輯推理
代赭石(煅,醋淬)
- 性味:苦甘寒,入肝、心經。
- 功效:重鎮降逆、涼血止血、平肝息風。
- 外用推論:瘧疾多伴肝風內擾(如抽搐),煅後質地酥鬆,醋淬增強收斂滲透,或可鎮靜經絡邪熱。
朱砂
- 性味:甘微寒,有毒,入心經。
- 功效:清心安神、解毒定驚。
- 外用推論:瘧發常見煩躁譫語,朱砂塗敷穴位可清心鎮驚,抑瘧邪擾神。
人言(砒霜)
- 性味:辛酸大熱,大毒,入肺、肝經。
- 古代功效:截瘧、劫痰。
- 外用推論:微量砒霜為古代治瘧猛藥(如「截瘧七寶飲」),此處以豆大份量紙包煨製,減其毒性,保留截瘧之力,透過穴位滲透以殺瘧邪。
麝香
- 性味:辛溫,入心、脾經。
- 功效:開竅醒神、活血散結。
- 外用推論:助諸藥穿透皮膚,引藥入經,尤適小兒閉竅不宜內服者。
香油調和
- 性潤滑,助藥附著皮膚,緩和砒霜、朱砂刺激性。
治療原理
- 經絡穴位給藥
- 鼻尖(素髎)、眉心(印堂)屬督脈,通陽醒腦;手腳心(勞宮、湧泉)為心腎要穴,塗藥可調節陰陽,截瘧止搐。
- 藥性協同
- 代赭石鎮肝、朱砂安神、砒霜劫瘧、麝香透竅,合為「重鎮解毒截瘧」之法,針對瘧邪鬱熱生風之病機。
- 外用避毒
- 小兒臟腑嬌嫩,內服砒霜風險高,改外用減毒,契合「峻藥輕用」思想。
總結
代赭膏以毒攻毒、外治內效,反映古代「瘧屬風邪,先犯募原」之理論,結合重鎮、開竅、截瘧三法,為小兒瘧疾內服困難之權變方案。組方側重「通絡鎮驚」而非單純殺蟲,體現中醫「調動正氣以祛邪」的特色。
傳統服藥法
代赭石5錢(煅,醋淬),朱砂5錢,人言豆大1粒。
紙包六層,打濕煨乾,入麝香少許研末,香油調。
用少許塗鼻尖、眉心、手腳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代赭膏, 出處:《惠直堂方》卷一。 組成:代赭石5錢(煅,醋淬),朱砂5錢,人言豆大1粒。 主治:小兒瘧,不能進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