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見愁

鬼見愁

GUI JIAN CHOU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熱 (1.5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0%
肺經 17%
脾經 17%
心經 17%
大腸經 10%
肝經 10%
腎經 7%
胃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鬼見愁方劑中包含代赭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鎮心安神:代赭石性寒,味甘鹹,入心、肝經,具有鎮心安神、降逆止嘔之效。鬼見愁方劑多用於治療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等症狀,代赭石可以幫助平息心火,安神定志,緩解患者的焦慮不安。
  2. 降逆止嘔:代赭石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以緩解因心神不寧、肝氣鬱結所致的噁心嘔吐。鬼見愁方劑中常含有其他具有降逆止嘔功效的中藥,代赭石的加入可以增強整體療效,幫助患者緩解不適。

「鬼見愁」方劑中含有硃砂,乃因其具鎮心安神之效。硃砂性寒,入心經,能平肝熄風,且具有鎮靜安神之效,用於治療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癲癇抽搐等症狀。

此外,硃砂亦可解毒,用於治療蛇蟲咬傷等毒症,但因其毒性,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中藥方劑[鬼見愁]的組成中,包含[砒霜],主要是因為砒霜具有強效的解毒和消腫作用。砒霜能夠處理由毒素引起的病症,如腫瘤、皮膚病等,具有顯著的療效。然而,砒霜具有極高的毒性,使用時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以確保安全。砒霜的加入主要是針對需要強效治療的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鬼見愁」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述主治「乳奶嬰小患瘧,無計可治者」,意指針對哺乳期嬰幼兒罹患瘧疾(以寒熱往來為主症),且其他療法無效時所施用之方。古代小兒瘧疾多歸因於「外感瘧邪」或「痰熱鬱結」,而嬰幼兒體質嬌嫩,不宜峻藥內服,故以外用敷鼻法避開內服毒性,兼取「上病下取」之思路。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及特性

  • 代赭石(煅醋淬):
    味苦性寒,主入肝、心經,傳統用於鎮逆降氣、清火平肝。瘧疾發作常與肝膽氣機逆亂相關,煅淬後質地鬆脆,更利外敷吸收,醋淬增強其入肝散結之效。
  • 朱砂(水飛):
    甘涼質重,安神清熱,水飛後減低毒性,古代外用多取其鎮靜辟瘴之功,可能用於緩解瘧疾所致驚搐。
  • 砒霜(皂子大,紙裹煨):
    大毒之品,但經煨製後部分毒性緩解,傳統用其劫痰截瘧之效,如「砒霜貼臍方」治瘧;此處用量極小且外用,意在借其猛烈之性速祛瘧邪。
  • 腦、麝(冰片、麝香):
    辛香走竄,能開竅通絡、活血散結,助藥透皮吸收,並引諸藥直達病所。
  • 金箔
    鎮心安神,古代認為其能「辟邪祟」,契合嬰兒易受驚嚇之體質。

2.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外用敷鼻之選穴原理
    鼻為「肺竅」,而肺主一身之表,瘧邪初犯多由表入;且鼻尖(素髎穴)屬督脈,督脈統攝陽氣,敷藥於此可調節陰陽寒熱,截斷瘧疾發作之往來寒熱。
  • 組合作用推論
    • 代赭石+朱砂:鎮降肝逆、清心安神,針對瘧疾之「寒熱交作」與「心煩驚悸」。
    • 砒霜+腦麝:以毒攻毒、開竅逐邪,砒霜劫痰截瘧,腦麝助其藥性透達。
    • 麻油調敷:潤膚緩刺激,兼作賦形劑,使藥力徐徐釋放。

3. 潛在功效延伸

此方雖標明治小兒瘧,然其組方結構(鎮靜、透竅、劫痰)或可推廣至其他「痰熱蒙蔽清竅」之證,如急驚風、癲癇等,但需嚴格控制用量與用法。

三、總結

「鬼見愁」以毒性藥(砒霜)與重鎮藥(代赭石、朱砂)為主,配伍香竄之品,通過外用敷鼻避開內服風險,體現古人「峻藥緩用」「外治避毒」的巧思。其原理在於鎮降痰熱、通竅截瘧,針對嬰幼兒瘧疾的特殊性而設,反映了中醫「因人施治」的靈活思維。

傳統服藥法


代赭石(用丁頭5粒,火煅,醋淬10次,研極細)、朱砂(透明塊子)半錢(水飛),砒霜皂子大。
上用濕紙七重同裹,慢火內煨至紙乾,取出頓地上出火毒,次入腦、麝各半字,金箔五片,同研為細末。
每用1字,於發日早以麻油1滴調藥,敷鼻尖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毒性劇烈,使用時必須嚴格掌握用量,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鬼見愁,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六。 組成:代赭石(用丁頭5粒,火煅,醋淬10次,研極細)、朱砂(透明塊子)半錢(水飛),砒霜皂子大。 主治:乳奶嬰小患瘧,無計可治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