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紫雙丸

小紫雙丸

XIAO ZI SHU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寒 (0.78)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5%
肝經 14%
脾經 14%
胃經 12%
大腸經 11%
肺經 11%
腎經 6%
三焦經 5%
心包經 3%
小腸經 3%
膽經 2%
心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肺經
腎經
三焦經
心包經
小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小紫雙丸中加入代赭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潛陽: 代赭石性寒,味甘鹹,入肝經,具有平肝潛陽、鎮靜安神之效。小紫雙丸主要用於治療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頭疼、耳鳴等症狀,而代赭石能有效平息肝火,抑制肝陽上亢,達到止眩止痛的效果。
  2. 降逆止嘔: 代赭石亦能降逆止嘔,對於肝陽上亢引起的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小紫雙丸中常配合其他具有降逆止嘔功效的藥材,共同達到止嘔的效果。

硃砂在中藥方劑[小紫雙丸]中的作用是安神定驚。硃砂具有鎮靜安神的效果,能夠改善由於心神不寧引起的各種症狀。該方劑中添加硃砂,有助於安撫神經,提升方劑的安神效果。

小紫雙丸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1.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小紫雙丸主治熱結便祕,大黃可清熱瀉火,潤腸通便,使積滯得以降下,解除便祕症狀。
  2. 活血化瘀: 大黃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對於因熱毒瘀阻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小紫雙丸中加入大黃,可以有效緩解便祕、清熱解毒,達到治療目的。

小紫雙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其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效。對於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木香能起到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的作用,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2. 降逆止嘔: 木香還具有一定的降逆止嘔作用,可針對胃氣上逆、嘔吐不止等症狀,起到緩解和治療的作用。小紫雙丸所治療的病症中,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胃氣上逆、嘔吐等症狀,加入木香能起到輔助治療的效果。

小紫雙丸的組成中包含犀角,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犀角性寒,味苦鹹,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古人認為其能清解熱毒,尤其適用於熱毒熾盛、神昏譫妄、高熱不退、以及熱毒瘡瘍等症狀。
  2. 化瘀止痛: 犀角亦有化瘀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

然而,由於犀牛面臨絕種危機,現今已禁止使用犀角。若需清熱解毒,可使用其他中藥材替代,例如:板藍根、金銀花、連翹等。

當歸在中藥方劑[小紫雙丸]中的作用是補血活血。當歸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虛狀況,對於調理經絡和改善症狀有顯著效果。該方劑中加入當歸,可以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

小紫雙丸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潤肺止咳:杏仁性味甘苦、平,入肺經,有潤肺止咳、宣肺降氣之效。對於因肺燥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杏仁能有效潤肺化痰,使咳嗽得到緩解。
  2. 消腫解毒:杏仁亦具有一定的消腫解毒作用,能清熱解毒,對於因外感風熱引起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杏仁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總之,小紫雙丸中加入杏仁,主要是為了發揮其潤肺止咳、消腫解毒的功效,以達到治療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的目的。

巴豆在中藥方劑[小紫雙丸]中的使用是為了其強效的通便和排毒作用。巴豆能夠促使腸道蠕動,清除體內的毒素。該方劑中添加巴豆,有助於改善便秘和體內毒素堆積問題,增強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小紫雙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宿食積滯,轉為癖氣(食積成塊),見兩脅脹悶、氣機壅滯難以下食、腹部脹硬如鼓等症。其病機為食積停滯化熱,阻礙氣血運行,甚而影響肝膽疏泄,形成脅下結塊。方以「通下瘀熱、行氣消積」為核心,透過瀉下攻積,使宿垢惡物排出,以恢復中焦氣機升降。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代赭石
    性苦寒,質重沉降,善鎮逆氣、平肝火,兼入血分涼血化瘀。於此方中既可助降逆下氣,緩解氣急脹悶,又能協同其他藥物促進積滯排出。

  2. 丹砂(朱砂)
    為重鎮安神之品,能「安魂魄、定驚悸」,此方取其鎮靜之性,輔助調節小兒因積滯內擾所致的不安,並以水飛法減其毒性。

  3. 川大黃
    苦寒瀉下,為攻積導滯要藥。針對宿食化熱所致之腹硬脹滿,能通腑泄熱,與巴豆相伍增強瀉下之力。

  4. 木香
    辛溫行氣,疏通脾胃滯氣,緩解脹悶。與大黃一溫一寒,調暢氣機而不助熱。

  5. 犀角屑
    涼血解毒、清心瀉火,針對積熱深重可能蘊毒之證,防止熱邪擾神,亦助化瘀散結。

  6. 當歸
    活血養血,防攻伐太過耗傷陰血,與行氣藥相配,兼顧氣血調和。

  7. 杏仁
    宣降肺氣,通利大腸,助大黃、巴豆宣通腑氣,使「肺與大腸相表裏」之氣機得暢。

  8. 巴豆
    辛熱大毒,峻下寒積,與大黃協同攻逐頑固積滯。用紙裹壓去油(巴豆霜)減其烈性,存其瀉下之效,專取「以瀉代消」之力。

配伍邏輯與整體功效
全方以「瀉下消積」為主軸,結合重鎮降逆(代赭、丹砂)、行氣止痛(木香)、涼血解毒(犀角)、活血潤腸(當歸、杏仁),形成攻邪不傷正的結構。尤其大黃與巴豆配伍,一寒一熱,相反相成,既能瀉熱積,又可破寒結,針對小兒宿食夾雜癖氣的複雜病機。煉蜜為丸緩和藥性,綠豆大丸劑量適應小兒體質,空腹溫水送服直達病所。

此方體現「通因通用」之法,藉排除病理產物(惡物)以恢復氣血流通,乃中醫「六腑以通為用」理論的具體應用。

傳統服藥法


代赭1兩(細研),丹砂半兩(細研,水飛過),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木香半兩,犀角屑半兩,當歸半兩(銼,微炒),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巴豆1分(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上為末,入研了藥,更研令勻,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三歲以上,每服2丸,空心以溫水送下。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取下惡物為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小紫雙丸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 小紫雙丸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胃腸道不適。
  • 小紫雙丸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大便次數增多、腹痛等症狀,如果症狀嚴重,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消化不良神經性厭食症

相同名稱方劑


小紫雙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八。 組成:代赭1兩(細研),丹砂半兩(細研,水飛過),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木香半兩,犀角屑半兩,當歸半兩(銼,微炒),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巴豆1分(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主治:小兒宿食不化,積成癖氣,兩肋妨悶,氣急不能下食,腹大脹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