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赭丸

代赭丸

DAI ZHE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6%
心經 13%
肺經 12%
胃經 12%
脾經 11%
腎經 9%
大腸經 9%
三焦經 4%
心包經 2%
小腸經 2%
膀胱經 2%
膽經 2%
肝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大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代赭丸中包含代赭石,主要原因如下:

  1. 平肝潛陽: 代赭石性寒,味苦甘,入肝經,具有平肝潛陽的功效,可有效鎮壓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頭疼、耳鳴等症狀。
  2. 降逆止嘔: 代赭石亦能降逆止嘔,對於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反胃、呃逆等症狀,有顯著的療效。

因此,代赭丸中加入代赭石,正是利用其平肝潛陽和降逆止嘔的功效,來治療肝陽上亢或胃氣上逆所導致的各種不適。

代赭丸的組成中,包含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用於治療心悸、失眠、癲癇等症狀,而代赭丸主治心煩不寐,心神不安,故加入硃砂以鎮心安神,改善患者睡眠品質。
  2. 降逆止嘔: 硃砂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胃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等症。代赭丸中加入硃砂,可以緩解胃氣上逆所致的不適,使患者症狀得到改善。

代赭丸中加入大黃,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瀉火降逆: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火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代赭丸主治胃氣上逆,肝火犯胃,症狀如嘔吐、呃逆、胸悶等,大黃可瀉肝火,降胃氣,起到清熱降逆的作用。
  2. 活血化瘀:大黃亦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胃腸功能,有利於胃氣下降,減少嘔吐等症狀。

因此,代赭丸中加入大黃,可發揮其瀉火降逆、活血化瘀的功效,以達到治療胃氣上逆的效果。

代赭丸中加入木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止痛:木香性溫,味辛苦,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效。代赭丸用於治療胃痛,木香可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胃痛。
  2. 和胃降逆:木香能健脾和胃,降逆止嘔,有助於緩解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噯氣等症狀。代赭丸中加入木香,可增強其和胃降逆的作用,更有效地治療胃痛、嘔吐等症狀。

代赭丸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肝鬱氣滯,調和血脈: 代赭丸主治肝鬱氣滯、頭暈目眩、胸悶脅痛等症。當歸具有養血活血、調經止痛、補血益氣的功效,可以緩解肝鬱氣滯所導致的頭暈目眩,並改善胸悶脅痛等症狀,促進氣血流通。
  2. 滋陰補血,緩解肝腎陰虛: 代赭丸中還含有生地、白芍等滋陰涼血藥物,而當歸也具有滋陰補血的功效,可以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滋養肝腎陰血,緩解肝腎陰虛所導致的頭暈目眩、腰膝酸軟等症狀。

代赭丸中加入桂枝,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調和營衛,改善寒熱不調:代赭丸主治眩暈、頭痛,多由肝腎不足、氣血虧虛所致,而桂枝性溫,能溫通經絡,調和營衛,改善寒熱不調,協同代赭石、白芍等藥,共奏溫陽化痰、養血安神之效。
  2. 疏風解表,緩解頭痛症狀:桂枝具疏風解表功效,對於伴隨風寒外邪引起的眩暈、頭痛症狀,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緩解頭痛,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代赭丸的組成中,確實曾經包含犀角。此乃因犀角在中醫藥學中被視為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珍貴藥材,對於熱病神昏、血熱妄行等症狀有顯著療效。然而,隨著犀牛的瀕危,國際上已嚴禁犀角的貿易和使用。

目前,代赭丸的現代配方已不再使用犀角,而是以其他藥材替代,例如水牛角等,以達到類似的藥效。

代赭丸為中醫常用方劑之一,其組成成分多樣,其中包含巴豆這味藥材。巴豆性熱味辛,有毒,具有強烈的峻下作用,能驅逐頑固的寒積與宿食。在代赭丸中使用巴豆,主要是利用其強大的攻下功能,以達到排除體內積滯、祛除痰飲的目的。然而,由於巴豆藥性猛烈且有毒,臨床應用時必須謹慎控制劑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副作用或中毒反應。通常會將巴豆炮製後使用,減輕其毒性,確保用藥安全。此外,代赭丸中的其他藥物可以協同巴豆的作用,共同調理脾胃,改善因寒濕或痰飲所導致的各種症狀。總體而言,雖然巴豆藥性峻烈,但在適當的配伍和用量下,能夠在治療某些特定病症上發揮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代赭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癥瘕,體熱瘦瘁,大便堅硬,不能乳食」,此為小兒因氣滯血瘀或食積鬱熱,導致腹中結塊、形體消瘦,兼有燥熱內結(大便硬)與脾胃失運(拒乳食)之證。方中重用代赭石降逆、大黃通腑,符合「熱、積、瘀」三大病機,屬攻邪消積之峻劑,適用於實證明顯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攻逐有形實邪

    • 代赭石(重鎮降逆)+ 川大黃(瀉熱通便):針對「大便堅硬、體熱」,通降腑氣、清除燥熱。
    • 巴豆肉(去油存性,烈性稍減):助大黃破積攻逐,開通腸道閉塞,然量僅半分,顧及小兒體弱。
  2. 活血消癥

    • 五靈脂(散瘀)、 桃仁(潤燥活血)、 鱉甲(軟堅散結):共治「癥瘕」,化解腹中瘀血結塊。
    • 辣桂(即肉桂,溫通血脈):反佐大黃、巴豆之寒瀉,防過傷陽氣,兼助血行。
  3. 行氣輔助

    • 木香:調暢氣機,解腹中滯氣,助活血藥散瘀,亦防代赭石沉降太過致氣窒。
  4. 安神與賦形

    • 朱砂:雖量輕,取其鎮驚安神,防小兒因積熱擾神; 糕糊為丸:緩和藥性,便於小兒服用。

配伍特點
全方以「降瀉」為主導(代赭、大黃、巴豆),輔以「活血行氣」(五靈脂、桃仁、木香),佐以「溫通鎮斂」(辣桂、朱砂),體現「通下消積、活血散結」之法。針對小兒「積、熱、瘀」實證,然因小兒臟腑嬌嫩,故巴豆去油、丸劑緩投,峻藥緩用。

傳統服藥法


代赭石半兩(研細),川大黃半兩,木香1分,五靈脂1分,朱砂1分,鱉甲1分(醋炙黃),桃仁1分(浸,去皮,焙),辣桂1分,巴豆肉(去油)半分。
上為細末,糕糊為丸,如麻子大,風乾。
每服5丸,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胰臟炎癲癇乳房腺體瘤慢性腎衰竭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女性乳房惡性腫瘤(乳腺癌)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妄想狀態嘔吐胃腸出血大腸激擾綜合症胃腸脹氣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代赭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八。 組成:代赭半兩(細研),巴豆半兩(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黃連1分(去須),丁香半兩,五靈脂1分,麝香1錢(細研),膩粉1錢,蘆薈3錢(細研),桂心1分。 主治:小兒食癥,久不消。

代赭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六。 組成:代赭1分(細研),赤石脂2分,朱砂1分(細研),巴豆10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杏仁27枚(銅針穿,燈上燎作聲爲度,别研)。 主治:小兒食疳,腹脹體瘦,宿食不消,多啼壯熱。

代赭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八。 組成:代赭半兩(細研),朱砂半兩(細研,水飛過),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木香半兩,當歸1分(銼,微炒),桂心半兩,犀角屑半兩,巴豆霜半兩(分)。 主治:小兒癥瘕,體熱瘦瘁,大便堅硬,不能乳食。

代赭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六。 組成:代赭半兩(細研),川大黃半兩(銼,微炒),桂心半兩,萆薢半兩(銼),朱砂半兩(細研),當歸半兩(銼,微炒),木香半兩,麝香半分(細研),巴豆1分(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主治:小兒氣疳,腹脹時痛,體瘦。

代赭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八。 組成:代赭半兩(細研),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朱砂半兩(細研,水飛過),木香1分,鱉甲半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赤芍藥1分,知母1分,杏仁1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巴豆霜半分。 主治:小兒了奚症癖,黃瘦發脫。

代赭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八。 組成:代赭半兩(細研),當歸半兩(銼,微炒),朱砂半兩(細研,水飛過),麝香1分(細研),枳殼半兩(麸炒微黃,去瓤),木香半兩,巴豆霜半分。 主治:疏利大便,破結散氣。主治:小兒乳食積滯,壯熱腹脹,嘔吐痰逆,腸鳴泄瀉,水谷不化,或下痢赤白,腹痛後重,及食症乳癖,痃氣痞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