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進食丸中加入代赭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止嘔降逆: 代赭石性平,味甘鹹,入肝、脾經,具有鎮肝熄風、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因肝氣上逆、脾胃不和所致的嘔吐、泛酸、食慾不振等症狀,代赭石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和胃止瀉: 代赭石還能健脾和胃,緩解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腹痛等症狀。在小進食丸中,代赭石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能夠有效改善脾胃功能,增進食慾,緩解消化不良。
小進食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養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導致的食慾不振,當歸可以補益脾胃,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消化功能,增進食慾。
- 改善血虛所致的症狀: 小進食丸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當歸能補血養血,改善血虛所致的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共同促進脾胃功能,改善食慾。
「小進食丸」中包含硃砂,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功效。此方用硃砂,旨在鎮心安神,改善食慾不振、心神不安等症狀。
二、 化痰止咳: 硃砂亦有化痰止咳之效,可治療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等病症。此方若配合其他化痰止咳藥材,可增強藥效,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然而,硃砂具有一定的毒性,需在醫師指導下謹慎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小進食丸中加入枳殼,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消積: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脾、胃經。其具有行氣消積、寬胸散結之效,能疏肝理氣,化痰消積,有助於解決食積停滯、脘腹脹滿等症狀。
- 降逆止嘔:枳殼能降逆止嘔,對於食積導致的嘔吐、泛酸等症狀有緩解作用。同時,其能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改善食慾不振。
因此,小進食丸中加入枳殼,旨在通過理氣消積、降逆止嘔,達到改善食積停滯、促進消化吸收的目的,從而達到健脾開胃、增進食慾的功效。
小進食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小進食丸主要針對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脘腹脹痛等症,木香可行氣消脹,緩解胃脘部不適,促進食慾。
- 疏肝解鬱: 木香亦可疏肝解鬱,對於因肝氣鬱結所致的食慾不振,也有助於改善。
因此,小進食丸中加入木香,可有效緩解脾胃不適,促進食慾,改善消化功能。
小進食丸中加入麝香,主要源於其開竅醒神、活血通絡的功效。
麝香味辛、性溫,走氣血,入心、脾、腎經,能通達腦竅,開啓心神,醒腦提神。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神疲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麝香能起到振奮脾胃、促進消化、增進食慾的作用。
同時,麝香還能活血化瘀,通經絡,改善因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因此,在小進食丸中加入麝香,有助於改善整體身體狀況,提高食慾,增強體質。
小進食丸中包含巴豆,主要是因為巴豆具有峻下逐滯、消積化痰的功效,適用於食積停滯、脘腹脹滿、大便祕結等症。
巴豆味辛、性熱,有毒,能刺激腸胃蠕動,促進排泄,有助於清除積滯,緩解腹脹和便祕。 但巴豆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不可單獨服用,需配合其他藥材制約其毒性,並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小進食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乳食積滯、脾胃失調所致的多種症狀,包括:
- 飲食停滯:如乳食不消、米穀完出(糞便中見未消化食物)。
- 氣機壅塞:心腹脹滿、嘔吐痰逆、腸鳴洩瀉,反映中焦升降失司。
- 痰濕瘀結:嘔吐痰逆、食癥乳癖,屬痰食互結之證。
- 熱鬱或寒滯:壯熱喘粗(可能因積滯化熱)、下利赤白(濕熱或寒濕下利)。
- 氣血瘀阻:腹痛後重、痃氣痞結,與氣滯血瘀或痰凝相關。
綜觀之,本方適用於小兒或成人因飲食不節、脾胃虛弱導致的積滯、痰濕、氣滯乃至瘀結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與配伍分析:
代赭石(半兩)
- 性味苦寒,質重沉降,主降逆止嘔、平肝潛陽。
- 在此方中用以鎮降胃氣,治嘔吐、喘粗等上逆之症。
當歸(半兩)
- 甘辛溫,活血養血、潤腸通便。
- 可能用於兼顧積滯日久導致的血虛或腸燥,或緩解腹痛。
朱砂(半兩)
- 甘微寒,鎮心安神、清熱解毒。
- 針對壯熱、痰逆引起的煩躁不安。
枳殼(半兩)
- 苦辛微寒,行氣寬中、消脹除痞。
- 主理氣滯,改善心腹脹滿、痞結等症狀。
木香(半兩)
- 辛溫,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 協同枳殼加強理氣作用,兼能醒脾。
麝香(一分)
- 辛溫香竄,開竅醒神、活血散結。
- 少量用於通絡散瘀,助化痃癖痞結。
巴豆霜(半分)
- 辛熱大毒,峻下冷積、攻痰逐水。
- 用量極輕,取其推蕩積滯之功,以消食癥乳癖。
配伍邏輯:
- 理氣為主:枳殼、木香主導行氣消脹,解決氣滯核心病機。
- 降逆止嘔:代赭石沉降胃氣,配伍麝香、巴豆霜通腑降濁。
- 活血散結:當歸、麝香、巴豆霜合用,針對痃癖、痞結等有形之邪。
- 兼顧熱象:朱砂清熱鎮驚,代赭石助清肝胃之熱。
- 攻補兼施:當歸略補血,緩解巴豆霜、代赭石等峻藥之燥性。
治療原理:
本方以 行氣消積、降逆通腑 為核心,透過理氣藥解除中焦壅滯,輔以重鎮、通絡、攻下之品,使積滯得化、痰瘀得散、氣機得暢。適用於 實證為主 的食積、痰濕、氣滯互結之證,尤其針對小兒脾胃嬌嫩、易虛易實的特點,配伍輕靈而兼顧標本。
傳統服藥法
代赭半兩,當歸半兩,朱砂半兩,枳殼半兩,木香半兩,麝香1分,巴豆霜半分。
上為細末,入研藥令勻,煮面糊為丸,如麻子大。
一歲1丸,食後溫米飲送下。量虛實加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進食丸具有行氣消食、化痰散結的功效,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以及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進食丸, 出處:《雞峰》卷二十三。 組成:代赭半兩,當歸半兩,朱砂半兩,枳殼半兩,木香半兩,麝香1分,巴豆霜半分。 主治:乳食不消,心腹脹滿,壯熱喘粗,嘔吐痰逆,腸鳴泄瀉,米谷完出,或下利赤白,腹痛後重,及食癥乳癖,痃氣痞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