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進食煎」方劑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消食,理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消食、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所致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木香能促進脾胃運化,增進食慾,緩解消化不良。
- 行氣止痛,改善腹痛: 木香具行氣止痛之效,能疏肝理氣,緩解氣滯所致的腹痛。對於因氣滯血瘀、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木香能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因此,在「進食煎」中加入木香,旨在增強其健脾消食、理氣止痛的功效,幫助患者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腹痛等症狀。
「進食煎」方劑中加入枳殼,乃因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 消食導滯: 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利膈之效。對於食積停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枳殼能促進胃腸蠕動,幫助消化吸收,緩解不適。
- 理氣寬中: 枳殼能疏肝理氣,解鬱寬中,對於因氣滯所致的胸悶、腹脹、脅肋脹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在「進食煎」中加入枳殼,既可促進食慾,幫助消化,又可理氣寬中,緩解食滯所致的不適,達到改善食慾、促進消化的目的。
「進食煎」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血養血: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進食煎通常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導致的食慾不振、面色蒼白、乏力等症狀,當歸的補血作用可改善患者的體質,增強其消化吸收功能,進而促進食慾。
二、調和脾胃:當歸不僅補血,還可調和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當歸可補益脾胃之氣,促進食物消化吸收,改善食慾不振的症狀。同時,當歸還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可以改善因脾胃虛弱引起的便祕問題。
進食煎是一種用於增進食慾、調理脾胃功能的中藥方劑。在進食煎的組成成分中,包含了硃砂這一成分。硃砂,在中醫學中被視為一味具有安神定驚、清心解毒作用的藥材,其主要成分為硫化汞。由於硃砂的特殊性質與毒性,它的使用需要非常謹慎,且通常只會在少數特定情況下採用。
在進食煎中加入硃砂的原因,主要是基於中醫理論中的「心脾兩虛」概念。中醫認為,心主神明,脾主運化水穀精微,心脾兩虛時,人會出現食慾不振、精神疲憊等症狀。硃砂能安神鎮心,對於因心神不寧導致的食慾不佳有輔助療效。然而,鑒於硃砂的潛在毒性,現代臨床應用已極為罕見,且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以避免汞中毒風險。因此,在使用含有硃砂的進食煎時,必須遵循醫囑,嚴格控制劑量,並定期進行相關檢查以確保安全。
中藥方劑「進食煎」中包含麝香,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開竅醒神: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之功效。對於食積不消、脘腹脹滿、神志昏迷等症狀,麝香可以通過開竅醒神,促進消化,緩解腹脹,改善神志不清等。
2. 溫陽散寒:麝香具有溫陽散寒之效,可以溫通經絡,改善體寒、四肢冰冷等症狀。對於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等症狀,麝香可以溫暖脾胃,促進消化,改善體質。
因此,在「進食煎」中加入麝香,可以起到開竅醒神、溫陽散寒的作用,對於食積不消、脘腹脹滿、神志昏迷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進食煎」方劑中包含「巴豆」,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攻堅逐瘀: 巴豆性峻猛,具有強力瀉下、消積、逐瘀之效。對於食積停滯、腹脹便祕等症,可迅速攻堅逐瘀,解除腸道阻塞。
- 活血化瘀: 巴豆可活血化瘀,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有一定緩解作用。
然而,巴豆毒性較大,需謹慎使用,不可自行服用。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根據患者病情合理配伍,以避免不良反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進食煎]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小兒傷食腹痛」,即小兒因飲食不節、積滯不化導致的腹部脹痛。古代醫家認為,小兒脾胃嬌弱,易因乳食過度或難以消化之物停滯中焦,氣機壅塞而發為腹痛。此方以「消積導滯、行氣止痛」為核心,通過攻逐積滯、調暢氣血來緩解症狀。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行氣破滯:木香、枳殼
- 木香:辛溫香燥,善行脾胃氣滯,能緩解腹脹痛。
- 枳殼:苦辛微寒,破氣消積,專治胸腹痞滿,與木香協同疏通中焦氣機。
活血潤腸:當歸
- 當歸:甘潤而溫,補血活血,兼能潤腸通便。此處用之,既可防行氣藥過燥傷陰,又能助腸道傳導,緩解因積滯導致的便秘。
開竅醒脾:麝香、朱砂
- 麝香:辛香走竄,開竅醒神,古代亦用其「通閉塞」之性,助脾胃甦醒以化積滯。
- 朱砂:甘微寒,傳統用於鎮心安神,此處可能取其「重鎮」之性,防小兒因積滯引發煩躁驚啼。
峻下積滯:巴豆
- 巴豆:辛熱大毒,為峻下冷積之猛藥,能「斬關奪門」逐腸胃寒積。此方用量僅1兩(比例較低),且製為丸劑緩攻,意在消導頑固食滯,而非純用瀉下。
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 攻補兼施:當歸潤補以防巴豆、枳殼耗傷氣血,體現「祛邪不傷正」思路。
- 行氣與瀉下並用:木香、枳殼調氣機,巴豆攻積滯,從氣分、實積兩層面解除腹痛。
- 丸劑緩圖:以米飲送服丸藥,既護胃氣,又使藥力徐緩發揮,適合小兒體質。
此方邏輯明確,針對「傷食→氣滯→腹痛」之病機鏈條,以行氣、瀉積、潤養三法並舉,為古代治療小兒食積腹痛的典型攻邪方案。
傳統服藥法
木香4兩,枳殼4兩,當歸4兩,朱砂4兩,麝香1兩,巴豆1兩。
上為細末,煮面糊為丸,如黃米大。
每服3-5丸,食後以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進食煎, 出處:《雞峰》卷二十三。 組成:木香4兩,枳殼4兩,當歸4兩,朱砂4兩,麝香1兩,巴豆1兩。 主治:小兒傷食腹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