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中結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改善脾胃功能,疏通腸道,緩解便祕。在其組成中,禹餘糧是重要的成分之一,承擔著重要的療效。禹餘糧的主要成分是薏苡仁,具有利水消腫、健脾祛濕的作用,對於改善腸道環境、促進消化非常有效。其性微寒,能夠清熱解毒,對於因濕熱引起的腸道不適尤為有效。
禹餘糧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有助於促進水分代謝,避免因濕氣滯留而引起的不適,與其他成分共同作用,增強中結丸的整體效果。此外,禹餘糧的纖維素含量較高,能夠促進腸道蠕動,起到輔助通便的作用。這使得禹餘糧成為中結丸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分,對於調理腸胃、改善便祕具有重要貢獻。整體而言,其組合使中結丸在治療脾胃功能失調方面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
中結丸方劑中包含巴豆,主要是因為巴豆具有峻下逐水的功效。
巴豆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種子,性味辛熱,有毒。其主要作用為瀉下通便,能強力刺激腸道蠕動,促進腸道排泄,達到通便利水之效。
此外,巴豆還有消積化痰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積食停滯、痰濕阻滯等症。但由於其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結丸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硃砂,是因為硃砂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硃砂主要成分為硫化汞,傳統中醫認為其具有鎮靜安神的作用,能有效緩解因心神不寧引起的症狀。在中結丸中,硃砂的添加有助於增強方劑的療效,特別是在治療由於情緒波動、壓力引起的內結或氣滯方面。此外,硃砂還被用於清熱解毒,能夠調和人體內的陰陽,促進氣血流通,達到理氣和胃的效果,尤其對於中結引起的胸悶脹痛有良好的改善效果。通過這種方式,硃砂不僅增強了方劑的整體效果,還使其更具針對性,幫助患者緩解症狀,促進身心健康。總的來看,硃砂在中結丸中的運用充分體現了中藥方劑復合性的理念,旨在調和人體的各種功能。
中結丸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通竅開竅:麝香性溫,味辛,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止痛之功效,能通經絡、散瘀血,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有顯著的療效。中結丸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關節疼痛等,麝香的通竅開竅之效能可以幫助藥物更好地滲透至病竈部位,發揮藥效。
- 引藥入藥:麝香氣味芳香,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病竈,增強藥效。中結丸中常配伍其他藥物,例如當歸、川芎、紅花等,麝香可以引導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中結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因乳母飲食不節(如過食酒肉、醃漬腐敗之物),導致脾胃寒涼,運化失調,出現嘔吐、拒食、噎奶等症狀。其病機核心為「脾胃寒凝,氣機壅滯」,兼有毒物積滯,故需溫散寒結、通腑泄毒。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禹餘糧(火煨赤,米醋製)
- 性微溫,質重沉降,主入脾胃,能「固腸止瀉,重鎮降逆」。此處以火煨醋製,增強其溫澀之性,既可防巴豆峻瀉傷正,又能溫攝脾胃,止吐逆。
巴豆(麵裹煨)
- 大辛大熱,為「攻逐冷積」要藥,麵煨後緩和其峻烈之性,專逐脾胃寒凝與宿食毒滯。與禹餘糧配伍,一攻一守,通腑而不耗正。
朱砂(皂子大)
- 質重鎮驚,兼能「安神解毒」。小兒吐逆劇烈易擾神,朱砂可鎮靜安中,且解飲食之毒。
定粉(炒)
- 即鉛粉,炒後毒性稍減,古方用其「殺蟲消積」之功,助巴豆清除腸胃腐穢積滯。
麝香(少許)
- 辛香走竄,能「開竅醒脾,通絡散結」,引藥力速達病所,破除脾胃氣機壅塞。
三、方劑配伍特點
- 溫通為主,佐以鎮攝:以巴豆、麝香溫散寒結、開通閉塞,配合禹餘糧、朱砂鎮降止逆,防止攻伐太過。
- 毒藥製衡:巴豆、定粉、朱砂等皆具毒性,但通過煨製、炒用及微量配伍(如麝香少許),既發揮「以毒攻毒」之效,又避免傷正。
- 丸劑緩圖:蒸餅為丸(綠豆大小),取其緩釋藥力,遠志湯送服更增「化痰開胃」之效,標本兼顧。
總結:此方以峻藥溫通脾胃寒凝,結合重鎮安中,適用於小兒因乳母飲食不節所致的寒積吐逆。全方體現「通因通用」之理,針對「寒毒內結」之病機,攻逐與固護並行。
傳統服藥法
禹餘糧(火煨赤,米醋)半兩,巴豆(面裹煨)7粒,朱砂皂子大,定粉(炒)2錢,麝香少許。
上為末,蒸餅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3-5丸,遠志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為寒性方劑,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遵醫囑。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中結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五。 組成:禹餘糧(火煨赤,米醋)半兩,巴豆(面裹煨)7粒,朱砂皂子大,定粉(炒)2錢,麝香少許。 主治:因乳母多食酒肉淹藏毒物,致小兒脾胃冷,吐逆,水食不下,噎奶。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