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參丸

苦參丸

KU C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7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6%
肝經 15%
心經 14%
腎經 11%
脾經 11%
胃經 9%
膀胱經 6%
大腸經 4%
小腸經 2%
三焦經 2%
膽經 2%
心包經 1%
肺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脾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苦參丸以苦參為主要藥材,其原因如下:

  1. 苦參性寒,味苦,入心、肝、小腸經。其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效,可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陰癢、帶下、瘡瘍等症。
  2. 苦參丸中,苦參為君藥,其藥性強勁,發揮主導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清熱解毒、殺蟲止癢之功效。

苦參丸以苦參為主要藥材,充分體現了中醫藥配伍的精髓,利用藥材的特性,發揮其最佳療效。

苦參丸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羌活性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可與苦參、地膚子等藥物相輔相成,治療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風濕痺痛等症狀。
  2. 引藥入營血: 羌活氣味辛香,能引藥入營血,使藥物更有效地作用於皮疹部位,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癢的效果。

苦參丸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清熱解毒功效:苦參丸以清熱解毒為主,苦參性寒,善於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獨活性溫,具有祛風濕、通經絡之效。二者相配,寒溫相濟,既能加強清熱解毒之功,又能避免寒涼之弊,使藥效更加全面。
  2. 針對病因,兼治濕熱痹痛:苦參丸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陰癢、濕疹等症。而獨活能祛風濕、通經絡,對於濕熱所致的痹痛、肢體麻木等症也有較好療效。加入獨活,不僅可以增強主藥清熱解毒之力,同時也能兼治濕熱痹痛,使治療更為完善。

苦參丸中加入蔓荊子,主要是基於其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功效。

苦參丸本身以苦參為主藥,苦寒性強,善於清熱燥濕、殺蟲解毒,對於濕熱蘊結、蟲積腹痛等症效果顯著。而蔓荊子性平味辛,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痛解痙的作用。

加入蔓荊子,可以與苦參相輔相成,一方面增強清熱解毒的功效,另一方面又能疏散風熱,緩解頭目脹痛、眩暈等症狀,使藥效更加全面。同時,蔓荊子又能與苦參的寒性相配伍,起到調節藥性、避免過於寒涼的作用。

苦參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健脾和胃: 苦參丸以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為主要功效,但苦寒之性易傷脾胃。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之效,可緩解苦參丸的寒涼之性,防止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增強藥效。
  2. 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茯苓可利水滲濕,通暢水液運行,有利於苦參丸的藥物成分更有效地到達病竈部位,發揮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作用,提高藥效。

苦參丸中加入赤芍,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苦參丸以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為主要功效,赤芍性涼,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協同苦參等藥材,加強清熱解毒,並緩解因濕熱瘀阻所致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
  2. 緩解藥性偏燥: 苦參、地膚子等藥材性偏燥,易傷津液,赤芍性涼,可以起到緩解藥性偏燥、保護津液的作用,使藥效更為平和,避免出現口乾舌燥等副作用。

中藥方劑[決水湯]的組成中包含[王不留行],因為王不留行具有利尿通淋、消腫的作用。王不留行含有的主要成分能夠促進尿液排泄,減少體內的水腫。在[決水湯]中,王不留行的加入可以強化方劑對於水腫和尿路感染的療效,幫助促進體內水分的排出,改善健康狀況。

苦參丸中加入何首烏,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補益肝腎,烏髮養血: 何首烏性微溫,味苦甘,入肝腎經,能補益精血,烏髮黑鬚,有助於改善由肝腎虧虛引起的頭髮早白、脫髮等症狀,與苦參丸中其他藥物共同改善因濕熱下注引起的頭髮問題。
  2. 滋陰降火: 何首烏亦有滋陰降火之效,能緩解苦參丸中其他藥物可能引起的燥熱之弊,起到平衡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苦參丸方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苦參寒涼之性: 苦參性寒,善清熱燥濕,但過於寒涼易傷脾胃,而當歸性溫,能補血活血,緩解苦參的寒性,避免藥性過於峻猛,對脾胃造成負擔。
  2. 協調藥力,增強療效: 苦參善於清熱燥濕,但對於濕熱鬱久所致的瘀血阻滯效果有限。當歸活血化瘀,能促進血液循環,配合苦參清熱燥濕,共同解決濕熱與瘀血並存的病症,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苦參丸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止癢消腫: 苦參丸以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為主要功效,而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止癢消腫的功效。二者合用,可增強藥效,更能有效地清熱解毒,止癢消腫。
  2. 輔助苦參,增強療效: 苦參偏於苦寒,單用容易傷脾胃,而荊芥性溫,可輔助苦參,使其藥力得以舒展,避免寒涼之性傷及脾胃,更能發揮清熱解毒、止癢消腫的功效。

苦參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苦參之苦寒性: 苦參性苦寒,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但過於寒涼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能緩解苦參的寒性,使藥性平和,減少對脾胃的損害。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使其藥性相協,發揮最佳療效。在苦參丸中,甘草可以與苦參相輔相成,增強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效果,同時保護脾胃,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苦參丸中加入白芷,主要是利用其辛溫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配合苦參等藥材,達到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療效。

白芷味辛性溫,能疏散風寒、通鼻竅,對於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瘡瘍腫痛等症狀有緩解作用。此外,白芷還能燥濕止癢,配合苦參等藥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止癢止痛的效果,使苦參丸在治療濕熱瘡瘍、皮膚瘙癢等疾病方面更加全面有效。

苦參丸中加入防風,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疏風散寒,止癢止痛: 苦參丸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的陰癢、陰痛、白帶等症,而防風具有疏散風寒、止癢止痛之效。在方劑中,防風能與苦參、黃柏等藥物協同作用,疏散外邪,止癢止痛,進一步改善濕熱下注的症狀。
  2. 調和藥性,減緩苦寒之性: 苦參、黃柏等藥性偏寒,長期服用容易損傷脾胃。而防風性平,能調和藥性,減緩苦寒之性,避免寒涼之性過度損傷脾胃,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

苦參丸中加入白蒺藜,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苦參丸以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為主要功效。白蒺藜性平,味甘,入肝、腎經,具有疏肝解鬱、平肝息風、降壓利尿之效。二者合用,可協同增強清熱除濕、涼血止癢之力,更能疏肝解鬱,改善因肝鬱氣滯所致的皮膚瘙癢症狀,從而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2. 降低毒性,保護脾胃:苦參性寒,善於清熱燥濕,但過於寒涼容易損傷脾胃。白蒺藜性平,能緩解苦參的寒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過於寒涼而引起腹痛、腹瀉等不良反應,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苦參丸中加入山藥,主要是為了 緩解苦參的寒涼之性,並增強補益功效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 補脾養胃、滋陰潤肺、固腎益精 的作用。苦參性寒味苦,入心、肝、小腸經,具有 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的作用。

將山藥加入苦參丸中,可以 減輕苦參的寒涼對脾胃的刺激,避免寒涼之氣傷及脾胃;同時,山藥的補益之性可以 增強苦參的清熱解毒功效,使藥效更為全面。此外,山藥還能 滋陰潤燥,緩解苦參的燥性,避免因藥物燥性過強而引發其他副作用。

中藥方劑[苦參丸]的組成中包含[川芎],因為川芎具有活血行氣、舒筋止痛的功能。川芎含有的揮發油和揮發成分能夠有效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在[苦參丸]中,川芎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對於血瘀和經絡阻滯的改善效果,幫助緩解疼痛,促進血液流通。

苦參丸方劑中加入梔子,主要是為了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苦參本身苦寒,善於清熱燥濕,瀉火除煩,但其性較烈,容易傷陰。梔子性寒,味苦,能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且入肝膽經,可緩解苦參的燥烈之性,避免傷陰,並增強其清熱瀉火之效。此外,梔子還能利濕通淋,與苦參共同作用,可加強利濕解毒的效果,更有效地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病症。

苦參丸中加入豬牙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殺蟲功效: 豬牙皁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與苦參、地膚子等藥材搭配,能增強整體殺蟲作用,對於驅除體內寄生蟲、治療皮膚病有顯著效果。
  2. 潤腸通便: 豬牙皁具有一定的潤腸通便作用,可以幫助藥物更好地在腸道內發揮功效,同時減少藥物對腸道的刺激。

苦參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皮膚病變如濕疹、瘡癬等。在苦參丸的組成中包含了苦參、黃柏、地膿草等多種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藥材,而烏頭的加入則是為了增強其療效。烏頭性味辛、溫,有毒,歸心、肝、腎經,具有強烈的溫通散寒作用,能袪風除濕,止痛效果顯著。

在苦參丸中加入烏頭,是基於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利用烏頭的特性來輔助治療由寒濕所引起的皮膚病症。由於皮膚病常伴有濕寒滯留,烏頭能有效驅散這些寒濕之邪,緩解疼痛與瘙癢感。然而,烏頭有劇毒,使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並進行炮製減毒處理,以免造成不良反應。因此,在應用含烏頭的苦參丸時,需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開方,確保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苦參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古代記載:本方主治「腳背脫疽」,即類似現代所稱下肢壞疽、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或糖尿病足等病症,屬中醫「脫疽」範疇。此類疾病多因濕熱毒邪蘊結、氣血瘀阻經絡,導致肢端潰爛、疼痛甚至壞死。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核心藥物解析

  • 苦參(2錢):清熱燥濕、殺蟲解毒,針對濕熱毒邪,為君藥。
  • 蒼朮(4兩):燥濕健脾,助苦參化濕濁,與當歸配伍防燥烈傷陰。
  • 當歸(4兩):養血活血,改善局部血瘀,兼防苦寒藥傷正。
  • 川牛膝(4兩):引藥下行至下肢,兼活血通經、強筋骨。
  • 荊芥(6兩):用量最大,辛散透表,驅風邪、解血中鬱熱,與浮萍協同開腠理。
  • 浮萍(4兩):輕浮發表,利水消腫,助濕毒從表而解。
  • 豨薟草(用量原缺):推測用3-4兩,祛風濕、通經絡,現代研究可抗炎、改善微循環。
  • 風子肉(2兩):疑為「大風子」,傳統用於攻毒殺蟲,治麻風、惡瘡。
  • 甘草(2兩):調和諸藥,緩和毒性。

2. 組方邏輯

  • 清熱除濕:苦參、蒼朮為主,清除濕熱毒邪,從根本上治脫疽之病因。
  • 活血通絡:當歸、牛膝、豨薟草活血化瘀,改善局部氣血瘀滯。
  • 透表祛邪:荊芥、浮萍使邪從表解,減輕內蘊濕熱壓力。
  • 引經與調和:牛膝引藥下行,甘草調和藥性,風子肉針對頑固毒邪。

3.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結合「清熱解毒、活血透表、引藥下行」三法,針對脫疽「濕熱瘀毒」的核心病機:

  • 濕熱去則毒邪不蘊,氣血通則潰爛可斂,表邪透則內壓得減。
  • 通過改善下肢微循環、抑制感染、減輕炎症反應,達標本兼治之效。

豨薟草用量推測

缺漏的豨薟草用量應與同類藥(如浮萍、蒼朮)相當,推測為3-4兩,以維持方中祛風濕、通絡藥力的平衡。

傳統服藥法


苦參2錢,川牛膝4兩,蒼朮4兩,荊芥6兩,當歸4兩,甘草2兩,浮萍4兩,豨薟草,風子肉2兩。
炒黑,漿為丸。
口服。
方中豨薟草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並遵醫囑服用。

相關疾病


妊娠小便不通肺結核疥癬胰臟炎糖尿病瘧疾麻痺膽囊炎癤和癰痲風 [漢生氏病]麻疹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皮膚癬菌病(足)肺癌四肢麻痺癱瘓胃腸出血皮膚異色症黃熱病咽喉痛腹瀉

相同名稱方劑


苦參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九。 組成:苦參、荊芥、何首烏、威靈仙、胡麻子、蔓荊子各等分。 主治:疥癬。

苦參丸, 出處:《解圍元薮》卷四。 組成:苦參3斤(銼片,童便浸7日,以長流水漂淨,曬乾),甘草3兩,黃連3兩,山梔3兩。 主治:風症服脫胎丹後身發癢。

苦參丸, 出處:《局方》卷一(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組成:苦參32兩,荊芥(去梗)16兩。 主治:心肺積熱,腎臟風毒攻於皮膚,時生疥癩,瘙癢難忍,時出黃水;及大風手足爛壞,眉毛脫落;一切風疾。

苦參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一○引《澹竂》。 組成:苦參3兩,香白芷3兩,荊芥3兩,蒼耳子(無則以莖葉代之)3兩,蔓荊子3兩,香附子3兩,撫芎3兩。 主治:肺腎先受風邪,腠理發作,遍身成瘡片片,皮膚澀燥,癢痛不已;大風癩發,眉發不存。

苦參丸, 出處:《急救仙方》卷五。 組成:苦參4兩,防風1兩,荊芥1兩,白芷1兩,川烏(生,去皮)1兩,赤芍1兩,何首烏1兩,川芎1兩,獨活1兩,梔子1兩,牙皂1兩,蔓荊子1兩,茯苓1兩,山藥1兩,蒺藜1兩,黃耆1兩,羌活1兩,白附子1兩,草烏3錢。 主治:補腎水。主治:人面瘡久不癒者。

苦參丸,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組成:苦參4兩(酒拌炒),羌活3兩,獨活3兩,蔓荊子3兩,茯苓3兩,赤芍3兩,川芎3兩,何首烏3兩,當歸3兩,荊芥3兩,甘草3兩,白芷3兩,防風3兩,白蒺藜3兩,山藥3兩,黃耆3兩,山梔3兩,牙皂3兩,川烏(生,去皮,再火炮)3錢。 主治:腳背脫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