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參丸
KU C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7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苦參丸以苦參為主要藥材,其原因如下:
- 苦參性寒,味苦,入心、肝、小腸經。其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效,可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陰癢、帶下、瘡瘍等症。
- 苦參丸中,苦參為君藥,其藥性強勁,發揮主導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清熱解毒、殺蟲止癢之功效。
苦參丸以苦參為主要藥材,充分體現了中醫藥配伍的精髓,利用藥材的特性,發揮其最佳療效。
苦參丸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羌活性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可與苦參、地膚子等藥物相輔相成,治療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風濕痺痛等症狀。
- 引藥入營血: 羌活氣味辛香,能引藥入營血,使藥物更有效地作用於皮疹部位,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癢的效果。
苦參丸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清熱解毒功效:苦參丸以清熱解毒為主,苦參性寒,善於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獨活性溫,具有祛風濕、通經絡之效。二者相配,寒溫相濟,既能加強清熱解毒之功,又能避免寒涼之弊,使藥效更加全面。
- 針對病因,兼治濕熱痹痛:苦參丸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陰癢、濕疹等症。而獨活能祛風濕、通經絡,對於濕熱所致的痹痛、肢體麻木等症也有較好療效。加入獨活,不僅可以增強主藥清熱解毒之力,同時也能兼治濕熱痹痛,使治療更為完善。
苦參丸中加入蔓荊子,主要是基於其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功效。
苦參丸本身以苦參為主藥,苦寒性強,善於清熱燥濕、殺蟲解毒,對於濕熱蘊結、蟲積腹痛等症效果顯著。而蔓荊子性平味辛,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痛解痙的作用。
加入蔓荊子,可以與苦參相輔相成,一方面增強清熱解毒的功效,另一方面又能疏散風熱,緩解頭目脹痛、眩暈等症狀,使藥效更加全面。同時,蔓荊子又能與苦參的寒性相配伍,起到調節藥性、避免過於寒涼的作用。
苦參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健脾和胃: 苦參丸以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為主要功效,但苦寒之性易傷脾胃。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之效,可緩解苦參丸的寒涼之性,防止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增強藥效。
- 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茯苓可利水滲濕,通暢水液運行,有利於苦參丸的藥物成分更有效地到達病竈部位,發揮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作用,提高藥效。
苦參丸中加入赤芍,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苦參丸以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為主要功效,赤芍性涼,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協同苦參等藥材,加強清熱解毒,並緩解因濕熱瘀阻所致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
- 緩解藥性偏燥: 苦參、地膚子等藥材性偏燥,易傷津液,赤芍性涼,可以起到緩解藥性偏燥、保護津液的作用,使藥效更為平和,避免出現口乾舌燥等副作用。
中藥方劑[決水湯]的組成中包含[王不留行],因為王不留行具有利尿通淋、消腫的作用。王不留行含有的主要成分能夠促進尿液排泄,減少體內的水腫。在[決水湯]中,王不留行的加入可以強化方劑對於水腫和尿路感染的療效,幫助促進體內水分的排出,改善健康狀況。
苦參丸中加入何首烏,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補益肝腎,烏髮養血: 何首烏性微溫,味苦甘,入肝腎經,能補益精血,烏髮黑鬚,有助於改善由肝腎虧虛引起的頭髮早白、脫髮等症狀,與苦參丸中其他藥物共同改善因濕熱下注引起的頭髮問題。
- 滋陰降火: 何首烏亦有滋陰降火之效,能緩解苦參丸中其他藥物可能引起的燥熱之弊,起到平衡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苦參丸方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苦參寒涼之性: 苦參性寒,善清熱燥濕,但過於寒涼易傷脾胃,而當歸性溫,能補血活血,緩解苦參的寒性,避免藥性過於峻猛,對脾胃造成負擔。
- 協調藥力,增強療效: 苦參善於清熱燥濕,但對於濕熱鬱久所致的瘀血阻滯效果有限。當歸活血化瘀,能促進血液循環,配合苦參清熱燥濕,共同解決濕熱與瘀血並存的病症,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苦參丸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止癢消腫: 苦參丸以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為主要功效,而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止癢消腫的功效。二者合用,可增強藥效,更能有效地清熱解毒,止癢消腫。
- 輔助苦參,增強療效: 苦參偏於苦寒,單用容易傷脾胃,而荊芥性溫,可輔助苦參,使其藥力得以舒展,避免寒涼之性傷及脾胃,更能發揮清熱解毒、止癢消腫的功效。
苦參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苦參之苦寒性: 苦參性苦寒,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但過於寒涼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能緩解苦參的寒性,使藥性平和,減少對脾胃的損害。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使其藥性相協,發揮最佳療效。在苦參丸中,甘草可以與苦參相輔相成,增強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效果,同時保護脾胃,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苦參丸中加入白芷,主要是利用其辛溫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配合苦參等藥材,達到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療效。
白芷味辛性溫,能疏散風寒、通鼻竅,對於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瘡瘍腫痛等症狀有緩解作用。此外,白芷還能燥濕止癢,配合苦參等藥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止癢止痛的效果,使苦參丸在治療濕熱瘡瘍、皮膚瘙癢等疾病方面更加全面有效。
苦參丸中加入防風,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疏風散寒,止癢止痛: 苦參丸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的陰癢、陰痛、白帶等症,而防風具有疏散風寒、止癢止痛之效。在方劑中,防風能與苦參、黃柏等藥物協同作用,疏散外邪,止癢止痛,進一步改善濕熱下注的症狀。
- 調和藥性,減緩苦寒之性: 苦參、黃柏等藥性偏寒,長期服用容易損傷脾胃。而防風性平,能調和藥性,減緩苦寒之性,避免寒涼之性過度損傷脾胃,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
苦參丸中加入白蒺藜,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苦參丸以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為主要功效。白蒺藜性平,味甘,入肝、腎經,具有疏肝解鬱、平肝息風、降壓利尿之效。二者合用,可協同增強清熱除濕、涼血止癢之力,更能疏肝解鬱,改善因肝鬱氣滯所致的皮膚瘙癢症狀,從而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 降低毒性,保護脾胃:苦參性寒,善於清熱燥濕,但過於寒涼容易損傷脾胃。白蒺藜性平,能緩解苦參的寒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過於寒涼而引起腹痛、腹瀉等不良反應,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苦參丸中加入山藥,主要是為了 緩解苦參的寒涼之性,並增強補益功效。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 補脾養胃、滋陰潤肺、固腎益精 的作用。苦參性寒味苦,入心、肝、小腸經,具有 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的作用。
將山藥加入苦參丸中,可以 減輕苦參的寒涼對脾胃的刺激,避免寒涼之氣傷及脾胃;同時,山藥的補益之性可以 增強苦參的清熱解毒功效,使藥效更為全面。此外,山藥還能 滋陰潤燥,緩解苦參的燥性,避免因藥物燥性過強而引發其他副作用。
中藥方劑[苦參丸]的組成中包含[川芎],因為川芎具有活血行氣、舒筋止痛的功能。川芎含有的揮發油和揮發成分能夠有效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在[苦參丸]中,川芎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對於血瘀和經絡阻滯的改善效果,幫助緩解疼痛,促進血液流通。
苦參丸方劑中加入梔子,主要是為了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苦參本身苦寒,善於清熱燥濕,瀉火除煩,但其性較烈,容易傷陰。梔子性寒,味苦,能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且入肝膽經,可緩解苦參的燥烈之性,避免傷陰,並增強其清熱瀉火之效。此外,梔子還能利濕通淋,與苦參共同作用,可加強利濕解毒的效果,更有效地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病症。
苦參丸中加入豬牙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殺蟲功效: 豬牙皁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與苦參、地膚子等藥材搭配,能增強整體殺蟲作用,對於驅除體內寄生蟲、治療皮膚病有顯著效果。
- 潤腸通便: 豬牙皁具有一定的潤腸通便作用,可以幫助藥物更好地在腸道內發揮功效,同時減少藥物對腸道的刺激。
苦參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皮膚病變如濕疹、瘡癬等。在苦參丸的組成中包含了苦參、黃柏、地膿草等多種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藥材,而烏頭的加入則是為了增強其療效。烏頭性味辛、溫,有毒,歸心、肝、腎經,具有強烈的溫通散寒作用,能袪風除濕,止痛效果顯著。
在苦參丸中加入烏頭,是基於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利用烏頭的特性來輔助治療由寒濕所引起的皮膚病症。由於皮膚病常伴有濕寒滯留,烏頭能有效驅散這些寒濕之邪,緩解疼痛與瘙癢感。然而,烏頭有劇毒,使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並進行炮製減毒處理,以免造成不良反應。因此,在應用含烏頭的苦參丸時,需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開方,確保安全有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苦參丸」
主治功效:腳背上的潰瘍已經脫落。
組成:苦參,羌活,獨活,蔓荊子,茯苓,赤芍,川芎,何首烏,當歸,荊芥,甘草,白芷,防風,白蒺藜,山藥,黃耆,梔子,豬牙皁,烏頭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白芷: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等功效。
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苦參: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清熱瀉火等功效。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獨活: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
防風: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何首烏:具有補血、補氣、祛風除濕、益精、解毒、活絡止痛、通便、強筋骨、補益肝腎等功效。
黃耆: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荊芥: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蔓荊子:具有發汗解表、散風熱、活絡止痛、清肝明目的功效。
羌活:具有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
山藥:具有補氣、澀精止遺、補腎、止咳化痰、強筋骨、健脾胃、滋陰、止瀉等功效。
梔子: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
烏頭:具有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總結:
「苦參丸」是由多種中藥材組成的方劑,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清熱瀉火、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活血化瘀、補腎、清熱利尿、止血、補血養肝、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發汗解表、散風熱、活絡止痛、清肝明目、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補氣、澀精止遺、補腎、止咳化痰、強筋骨、健脾胃、滋陰、止瀉、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傳統服藥法
苦參2錢,川牛膝4兩,蒼朮4兩,荊芥6兩,當歸4兩,甘草2兩,浮萍4兩,豨薟草,風子肉2兩。
炒黑,漿為丸。
口服。
方中豨薟草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並遵醫囑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苦參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九。 組成:苦參、荊芥、何首烏、威靈仙、胡麻子、蔓荊子各等分。 主治:疥癬。
苦參丸, 出處:《解圍元薮》卷四。 組成:苦參3斤(銼片,童便浸7日,以長流水漂淨,曬乾),甘草3兩,黃連3兩,山梔3兩。 主治:風症服脫胎丹後身發癢。
苦參丸, 出處:《局方》卷一(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組成:苦參32兩,荊芥(去梗)16兩。 主治:心肺積熱,腎臟風毒攻於皮膚,時生疥癩,瘙癢難忍,時出黃水;及大風手足爛壞,眉毛脫落;一切風疾。
苦參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一○引《澹竂》。 組成:苦參3兩,香白芷3兩,荊芥3兩,蒼耳子(無則以莖葉代之)3兩,蔓荊子3兩,香附子3兩,撫芎3兩。 主治:肺腎先受風邪,腠理發作,遍身成瘡片片,皮膚澀燥,癢痛不已;大風癩發,眉發不存。
苦參丸, 出處:《急救仙方》卷五。 組成:苦參4兩,防風1兩,荊芥1兩,白芷1兩,川烏(生,去皮)1兩,赤芍1兩,何首烏1兩,川芎1兩,獨活1兩,梔子1兩,牙皂1兩,蔓荊子1兩,茯苓1兩,山藥1兩,蒺藜1兩,黃耆1兩,羌活1兩,白附子1兩,草烏3錢。 主治:補腎水。主治:人面瘡久不癒者。
苦參丸,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組成:苦參4兩(酒拌炒),羌活3兩,獨活3兩,蔓荊子3兩,茯苓3兩,赤芍3兩,川芎3兩,何首烏3兩,當歸3兩,荊芥3兩,甘草3兩,白芷3兩,防風3兩,白蒺藜3兩,山藥3兩,黃耆3兩,山梔3兩,牙皂3兩,川烏(生,去皮,再火炮)3錢。 主治:腳背脫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