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參水

苦參水

KU CAN SHU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32

熱/寒比例

極寒 (0.09)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4%
肝經 14%
胃經 12%
心經 9%
小腸經 9%
膀胱經 9%
膽經 9%
大腸經 9%
脾經 7%
肺經 4%
腎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膽經
大腸經
脾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苦參水方劑僅含「苦參」一味藥材,其之所以單味使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苦參性味苦寒,善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單味使用,便能充分發揮其清熱解毒、止癢消腫之功效,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瘙癢、濕疹、瘡瘍等症。
  2. 苦參藥性較強,單味使用即可達到療效,不必再加其他藥材。過多藥材反而會影響苦參的藥效發揮,且可能增加藥物副作用。

苦參水這一方劑在傳統中醫學中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多種皮膚病變及清熱解毒。其主要成分為苦參,但根據不同地區和治療目的的不同,方劑組成會有所變化。有時會加入菊花等輔助藥材來增強療效或平衡藥性。

菊花,在中醫裡屬於清熱藥物之一,具有散風熱、平肝明目的功效。將其加入苦參水中,主要是取其清熱解毒和平肝的作用,可以增強整體方劑對於熱毒導致的皮膚問題如濕疹、痤瘡等的治療效果。此外,菊花還能緩解因內熱過盛所導致的眼睛乾澀、視力模糊等症狀。

苦參本身味苦性寒,能清熱燥濕、殺蟲止癢;而菊花則性微寒,二者結合可相互協同作用,一方面通過苦參清除體內濕熱,另一方面利用菊花清熱解毒,共同達到治療目的。因此,在一些特定情況下,苦參水中加入菊花,能夠更全面地解決患者因熱毒濕邪所致的多種不適。

苦參水方劑中加入白癬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殺菌止癢效果:白癬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與苦參的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功效相輔相成,共同作用於皮膚病,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2. 改善皮膚病症:白癬皮可治療各種皮膚癬症,如足癬、手癬、體癬等,而苦參則可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兩者結合,可針對不同皮膚病症,發揮更全面的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苦參水在古代醫籍中被記載用於治療「脂溢性皮炎」(中醫稱「面遊風」、「白屑風」等),其主症為頭皮油膩、瘙癢、脫屑,甚或伴隨紅腫滲出。此方以「水煎外洗」之法,直接作用於患處,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符合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針對濕熱蘊結頭皮的病機。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苦參(主藥)

    • 性味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傳統功效為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 苦參含生物鹼(如苦參鹼、氧化苦參鹼),現代研究顯示其具抗炎、抗真菌、抑制皮脂分泌的作用,直接針對脂溢性皮炎的濕熱與微生物感染因素。
  2. 野菊花(輔藥)

    • 性味辛甘苦微寒,歸肝、肺經,功能清熱解毒、散風止癢。
    • 其揮發油與黃酮類成分可減輕頭皮炎症反應,協同苦參增強抗菌抗炎之效,尤其適合伴隨紅腫熱痛者。
  3. 白鮮皮(佐使藥)

    • 性味苦寒,歸脾、胃、膀胱經,傳統用於濕熱瘡毒、風疹瘙癢。
    • 白鮮皮中的白鮮鹼能抑制過敏反應,減少瘙癢,並促進表皮屏障修復,改善脫屑。

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以「苦參」為君,清熱燥濕治本;「野菊花」為臣,解毒消炎;「白鮮皮」為佐,祛風止癢治標。三藥合用,共奏:

  • 清熱燥濕:調節頭皮油脂分泌,改善濕熱環境。
  • 解毒殺蟲:抑制真菌或細菌過度增殖(如與脂溢性皮炎相關的馬拉色菌)。
  • 祛風止癢:緩解局部炎症反應與神經性瘙癢。

外洗法使藥物直接作用於病所,避免口服苦寒傷胃之弊,體現中醫「就近祛邪」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苦參93克,野菊花15克,白鮮皮9克。
水煎沸,去滓,用藥液趁熱洗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苦參水性寒,味苦,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苦參水,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苦參93g,野菊花15g,白鮮皮9g。 主治:脂溢性皮炎。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