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減六物丸
JIA JIAN LIU W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台》卷十一(注文)引《肘後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9)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六物丸」中包含「天花粉」,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瀉火: 天花粉味甘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的功效。此藥可有效緩解熱病煩渴、口乾舌燥等症狀,與六物丸中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
- 利水消腫: 天花粉同時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幫助清除體內積聚的濕熱,改善水腫等病症。在六物丸中加入天花粉,可加強其利水消腫的效果,有助於治療因熱毒或濕熱所引起的各種病症。
加減六物丸中加入麥門冬,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作用:
一、滋陰生津: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之效。加減六物丸多用於治療心陰不足、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等症狀,麥門冬可滋養心陰,緩解心悸、失眠等不適。
二、清熱除煩: 麥門冬亦有清熱除煩的作用,對於心火亢盛、煩躁不安等症狀,亦可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總之,麥門冬的加入,可增強加減六物丸滋陰降火、寧心安神之效,使其更能有效地治療心陰不足、心悸失眠等症狀。
加減六物丸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滋陰降燥: 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降燥的功效。對於因熱邪入肺、胃火熾盛引起的咳嗽、口渴、咽痛等症狀,知母能有效地清熱降火,緩解症狀。
- 配伍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加減六物丸中包含生地黃、當歸、白芍、川芎等藥物,這些藥物大多偏於滋陰養血,而知母則能清熱瀉火,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達到滋陰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
加減六物丸中加入人參,乃因其性溫和,味甘,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之效。方中以人參補氣,為君藥,有助於氣血雙補,改善氣虛血虧之症。
人參對於脾氣虛弱所致的食慾不振、倦怠乏力、心悸氣短等症狀,有著顯著的改善作用。此外,人參亦可增強機體免疫力,有助於抵禦外邪侵襲,促進身體恢復。因此,在加減六物丸中加入人參,可謂相得益彰,更能發揮其補益氣血、扶正固本之功效。
加減六物丸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苦參,這主要是基於苦參的藥理特性和其在方劑中所扮演的角色。
苦參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清熱燥濕、利尿通淋的功效。它含有的生物鹼成分能夠抑制細菌及真菌的生長,對於處理某些由濕熱引起的病症特別有效。由於加減六物丸的適應症通常與清熱解毒和濕熱相關,因此苦參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特別是在改善泌尿系統疾病及皮膚病變方面。
此外,苦參也能有效改善機體的免疫功能,因此在治療慢性疾病及增強體力方面也有一定貢獻。因此,加減六物丸中添加苦參,能使其更全面地對抗因濕熱引起的各類疾病,達到協同增效的效果。這使得苦參成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加減六物丸方劑中加入土瓜根,主要是針對其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
土瓜根性寒,味甘,歸肺、胃經。其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消炎止痛,適用於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乳腺炎、癰疽等症狀。此外,土瓜根還具有利濕消腫之效,可用於治療濕熱所致的黃疸、水腫、淋病等症狀。
因此,在加減六物丸方劑中加入土瓜根,可增強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進一步治療熱毒濕邪所致的相關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減六物丸》傳統功效與組方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消渴熱中」,即中醫所述之消渴病,屬內熱傷津、陰虛燥熱之證。其典型表現為口渴多飲、咽乾舌燥、小便頻數或不利、體瘦煩熱等,與現代糖尿病或熱病傷陰之症狀相似。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方劑組成與藥物配伍
栝樓根(天花粉,8分)
- 主清熱生津,潤燥止渴,為治消渴要藥。其性甘寒,善解肺胃之熱,助津液上承以緩口乾。
麥門冬(6分,去心)
- 滋陰潤肺,益胃生津。針對陰虛內熱之咽乾、心煩,兼能清心除煩。
知母(5分)
- 清熱瀉火,滋陰潤燥。善瀉腎火與胃熱,主治舌乾燥、骨蒸潮熱,協同天花粉增強生津之效。
人參(4分)
- 補氣生津,益脾肺之氣。氣足則津液得以化生,兼治「脅下滿」(中焦氣滯或虛弱所致)。
苦參(4分)
- 清熱燥濕,利尿。針對濕熱下注之「小便難」(尿澀痛或不利),通利水道。
土瓜根(4分)
- 清熱生津,散瘀利尿。尤宜「小便數」(頻尿而量少),調節膀胱氣化。
(二)加減法與辨證思維
- 咽乾加麥門冬:強化潤肺生津之力。
- 舌乾加知母:增強清熱滋陰之效。
- 脅下滿加人參:補益中氣以緩脹滿。
- 小便難加苦參:清濕熱以通淋。
- 小便數加土瓜根:調節膀胱,固攝津液。
此加減法體現「隨證治之」的靈活性,針對病機重點調整藥量。
(三)劑型與服法原理
- 牛膽汁為丸:膽汁苦寒,助清熱瀉火之功,且丸劑緩釋藥力,適合慢性消渴證。
- 麥粥汁送服:麥粥甘涼養胃,防苦寒傷胃,兼助生津之效。
- 漸增量服法:從20丸漸增至30丸,觀察藥效反應,避免過劑傷正。
三、方劑整體作用機制
此方以「清熱養陰」為主軸,輔以「補氣利濕」:
- 清熱生津:栝樓根、知母、麥門冬直折內熱,救津液之耗傷。
- 補氣助運:人參益氣生津,推動津液輸布。
- 調節水道:苦參、土瓜根分利濕熱,改善小便異常。
全方標本兼顧,既瀉火存陰,又調節水液代謝,契合消渴「燥熱傷津,氣陰兩虛」之核心病機。
傳統服藥法
栝樓根8分,麥門冬6分(去心),知母5分,人參4分,苦參4分,土瓜根4分。
咽乾者,加麥門冬;舌乾,加知母;脅下滿,加人參;小便難,加苦參;小便數,加土瓜根,隨患加之1分。
上為末,以牛膽汁為丸,如小豆大。
每服20丸,麥粥汁送下,日3次;未知,稍加至30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六物丸, 出處:《外台》卷十一(注文)引《肘後方》。 組成:栝樓根8分,麥門冬6分(去心),知母5分,人參4分,苦參4分,土瓜根4分。 主治:消渴熱中。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