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根湯

GOU QI GE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4%
胃經 19%
腎經 15%
肝經 10%
心經 9%
大腸經 5%
膽經 5%
脾經 5%
膀胱經 4%
肺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膽經
脾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枸杞根湯」中加入「地骨皮」的主要原因是兩者藥性互補,相輔相成。

枸杞根性味甘平,滋補肝腎,益精明目,但其偏於溫補,容易助陽,易生內熱。而地骨皮性味甘寒,清熱涼血,滋陰降火,可有效抑制枸杞根的溫燥之性,避免滋補過度,造成上火或燥熱。

此外,地骨皮還有清肝明目的作用,與枸杞根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功效相得益彰,共同提升藥效。

「枸杞根湯」方劑中加入「天花粉」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 清熱解毒,生津止渴: 天花粉味甘性寒,能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尤其適合暑熱傷津所致的口渴、咽痛等症狀。而枸杞根性平,能滋陰補腎,與天花粉配伍,可協調陰陽,更好地達到清熱生津之效。

二、 利尿消腫: 天花粉具有利尿消腫的功效,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對於因熱毒內蘊導致的浮腫,有較好的改善效果。枸杞根則具有補益腎氣的作用,與天花粉配伍,既能清熱解毒,又能補益腎氣,對於水腫伴有腰膝痠軟、頭昏眼花等症狀者,有更好的療效。

枸杞根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兩方面原因:

  1. 滋陰潤燥:枸杞根性味甘平,能滋補肝腎、益精明目。而麥門冬性味甘寒,善於滋陰潤肺,清心除煩。兩者合用,可增強滋陰潤燥之效,對於陰虛火旺、燥熱咳嗽、口乾舌燥等症狀,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養陰生津:枸杞根能補益腎陰,麥門冬則能養肺陰,兩者相輔相成,可起到養陰生津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津液不足所致的口渴、咽乾等症狀。此外,麥門冬還能清熱解毒,更能配合枸杞根,增強其滋陰潤燥的功效。

「枸杞根湯」中的黃連,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殺蟲的作用。黃連能夠幫助改善因濕熱所致的皮膚病變,如濕疹、瘙癢等症狀,與枸杞根等藥材相配,可以增強整體的清熱燥濕作用。

枸杞根湯中加入土瓜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功效: 枸杞根性甘平,擅長滋陰補腎、養肝明目,而土瓜根性甘涼,具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效。兩者搭配,不僅可增強補腎滋陰之效,更能清熱解毒,相輔相成,更全面地改善身體狀況。
  2. 針對特定病症: 枸杞根湯常用於治療腎虛、肝腎不足等病症,而土瓜根則可輔助治療因濕熱導致的泌尿系統炎症、水腫等。兩者結合,可針對多種病症,提高治療效果。

枸杞根湯中加入知母,是基於其寒涼解熱、滋陰降火的特性,與枸杞根的溫補性質相輔相成,達到平衡的效果。

枸杞根性溫,擅長補腎益精,但長期服用可能導致燥熱上火。知母性寒,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降燥的功效,可有效抵消枸杞根的燥熱之性,避免服用後出現口乾舌燥、便祕等不適。

此外,知母還能清肺熱,與枸杞根共同作用,可緩解因肺熱引起的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使藥效更加全面。

「枸杞根湯」中的車前子,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作用。車前子能夠幫助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與枸杞根等藥材相配,可以增強整體的利水消腫作用。

主治功效


枸杞根湯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根據《聖濟總錄》的記載,枸杞根湯主治「胃乾渴不止,飲水」,即胃熱導致津液不足,出現口乾舌燥,飲水難以解渴的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從原文分析

《聖濟總錄》中指出:「論曰胃氣實則生熱,熱則土氣內燥,津液不通,咽膈煩滿,故渴而引飲,內經謂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蓋藏真濡於脾,脾合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既受熱,津液不濡於胃。胃干則渴不止也。」

這段話闡述了胃熱導致口渴的病機:

  1. 胃氣實則生熱: 胃氣過盛,則會化生熱邪。
  2. 熱則土氣內燥,津液不通: 熱邪耗傷津液,導致體內燥熱,津液無法正常流通。
  3. 咽膈煩滿,故渴而引飲: 津液不足,咽喉及胸膈部位感覺乾燥、煩悶,因此引起強烈的口渴感,不斷飲水。
  4. 脾氣熱,則胃干而渴: 《黃帝內經》中提到脾熱會導致胃部乾燥、口渴。
  5. 脾合為胃行其津液者也: 脾與胃相表裡,脾負責運化水穀精微,並將津液輸送到全身,包括胃部。
  6. 脾既受熱,津液不濡於胃。胃干則渴不止也: 當脾臟受到熱邪侵襲時,其運化津液的功能受損,無法將足夠的津液輸送到胃部,導致胃部乾燥,口渴不止。

從方劑組成及藥物功效分析

枸杞根湯由地骨皮、天花粉、麥門冬、黃連、土瓜根、知母、車前子組成。各藥物的功效如下:

  • 地骨皮: 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可清除體內熱毒,並通過利尿作用排出多餘水分。
  • 天花粉: 滋陰降火、潤肺止咳。可滋養陰液,降低體內虛火,並滋潤肺部,緩解咳嗽。
  • 麥門冬: 養陰生津、益氣固表。可補充陰液,生津止渴,並增強機體抵抗力。
  • 黃連: 清熱燥濕、殺菌消毒。可清除體內濕熱,並抑制細菌、病毒等病原體的繁殖。
  • 土瓜根: 活血化瘀、消炎止痛。可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炎症,緩解疼痛。
  • 知母: 清熱涼血、滋陰降火。可清除血分熱邪,滋養陰液,降低虛火。
  • 車前子: 利水通淋、清肝明目。可促進排尿,清除體內濕熱,並有助於改善肝臟功能和視力。

綜合來看,枸杞根湯以清熱、滋陰、生津為主。

  • 清熱: 地骨皮、黃連、知母、車前子均具有清熱作用,可以針對胃熱的病機,清除體內熱邪。
  • 滋陰: 天花粉、麥門冬、知母可以滋養陰液,補充被熱邪耗傷的津液。
  • 生津: 麥門冬可以生津止渴,緩解口乾舌燥的症狀。

此外,方中還配伍了活血化瘀的土瓜根,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促進津液的生成和輸布。

結論

枸杞根湯通過清熱、滋陰、生津等作用,可以有效改善胃熱引起的口渴不止。其治療原理與《聖濟總錄》中所述的病機相符,即通過清除胃中熱邪,補充津液,恢復脾胃運化功能,從而達到止渴的目的。該方劑在古代也應用於治療陰癢、耳聾等病症,這也與方劑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等作用有關。

古文中的其它應用

從其他古文內容來看,枸杞根湯還被用於:

  • 洗劑治療陰癢: 《女科指掌》中提到「陰癢三蟲蝕不安,脾虛濕熱漬於肝,槐枝枸杞根湯洗」,表明枸杞根湯可以外洗治療因脾虛濕熱引起的陰部瘙癢。
  • 熏洗/外敷治療疔瘡: 《外臺秘要》和《外科學話義》中提到枸杞根湯可以製成藥餅,用於熏洗或外敷治療疔瘡,並有「令生肌長肉,易於平復」的作用。
  • 服用治療不明原因的腫塊/疼痛: 《外臺秘要》和《備急千金要方》還提到在懷疑體內有不明腫塊或疼痛時,可以用枸杞根湯和藥服用。

這些應用都與枸杞根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相關。

傳統服藥法


枸杞根1兩半,栝樓根1兩半,麥門冬(去心,生)1兩半,黃連(去須)1兩半,土瓜根(乾者)1兩,知母1兩,車前子(去土)1兩。
上銼,如麻豆。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入生地黃半分,切,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寒涼性,因此陰虛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暴食症

相同名稱方劑


枸杞根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九。 組成:枸杞根1兩半,栝樓根1兩半,麥門冬(去心,生)1兩半,黃連(去須)1兩半,土瓜根(乾者)1兩,知母1兩,車前子(去土)1兩。 主治:胃熱乾渴,飲水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