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物丸
LIU W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一七六引《聖惠》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9)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六物丸中包含天花粉,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生津: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生津、潤肺止渴的功效。六物丸主要用於治療陰虛火旺所致的消渴症,天花粉可清熱降火,生津止渴,緩解因陰虛津液不足引起的口乾舌燥、咽喉乾燥等症狀。
- 利尿消腫:天花粉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有助於去除體內多餘水分,減輕水腫。消渴症患者常伴有水腫,天花粉的利尿作用可緩解水腫,促進體液循環。
六物丸中包含麥門冬,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潤肺: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六物丸主治心陰不足、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等症,麥門冬可滋養心陰,緩解心神不安,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 生津止渴:麥門冬還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六物丸對於陰虛津傷、口燥咽乾等症也有效,麥門冬可以補充津液,改善口渴症狀,提高藥效。
六物丸中包含知母,主要原因如下:
- 滋陰降火: 知母味苦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滋陰降火、清熱瀉火之效。六物丸旨在滋陰養血,而知母的降火作用可以抑制因陰虛火旺而引發的各種症狀,如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進一步促進陰液生成,達到滋陰養血的目的。
- 配伍相宜: 六物丸由六味藥材組成,各藥材相互配伍,發揮協同作用。知母與其他藥材如生地、麥冬等共同滋陰養血,並能清熱解毒,有效緩解因陰虛火旺所致的各種病症。
六物丸的組成中包含人參,主要基於其補氣益血、扶正固本的作用。
人參為補氣之要藥,能益氣生津,補脾益肺,並能改善心氣虛弱導致的心悸、氣短等症狀。此外,人參還有補血的作用,可改善氣血不足所致的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
六物丸主要用於治療氣血不足、心脾兩虛所致的症狀,而人參的補氣益血作用正好可以改善這些症狀,因此六物丸中加入人參,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六物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精妙,旨在調理身體,祛病強身。其中,苦參作為一味重要藥材,其性寒味苦,歸心、肝、大腸經,具備清熱燥濕、殺蟲利尿之功。在六物丸中,苦參主要針對濕熱下注所致的各類症狀,如帶下、陰癢等婦科疾病,以及皮膚濕疹、瘡癬等外感濕熱之疾。其清熱燥濕之效,能有效清除體內濕熱,恢復臟腑功能平衡。此外,苦參還有抗炎、抗菌、抗真菌的作用,適用於多種感染性疾病。在六物丸的配伍中,苦參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調節免疫、增強體質的綜合療效,是該方劑不可或缺的一環。
六物丸為一傳統中醫方劑,其組成除土瓜根外,尚包括其他五種中藥材,旨在調理婦女經期不調、癥瘕積聚等病症。土瓜根,在《神農本草經》中被歸為下品,性微寒,味甘酸,入肝、脾二經,具有行氣活血、消癥散結之功。據《本草綱目》記載,土瓜根能通經絡,利水濕,常用于治療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產後瘀血、癥瘕積聚等。在六物丸中,土瓜根主要發揮活血化瘀、散結止痛的作用,與方中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共同達到調經止痛、消除癥瘕的目的。此方適用於因氣滯血瘀所致的婦科病證,如痛經、月經量少色暗、腹脹腹痛等症狀,臨床上應用廣泛,療效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六物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消渴」,即中醫所述之津液耗傷、陰虛燥熱所致之病症,類似於現代糖尿病的多飲、多渴、多尿等症狀。其組方側重滋陰潤燥、清熱生津,並依症狀加減藥量,體現「隨證治之」的辨證思維。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君藥:栝樓根(天花粉)
- 性味甘寒,主清肺胃之熱,生津止渴,為消渴要藥。其用量最重(8分),主導方劑清熱潤燥之效。
- 現代觀點:可能具調節血糖、抗炎作用,緩解口乾症狀。
臣藥:麥門冬、知母
- 麥門冬(去心)甘微寒,養陰潤肺、益胃生津,針對「咽乾」加量,強化潤燥。
- 知母苦寒,清熱瀉火,尤善滋腎陰,針對「舌乾」加量,助天花粉清熱生津。
- 兩者協同,增強滋陰降火之功,改善陰虛內熱之核心病機。
佐藥:人參、土瓜根
- 人參補元氣、生津液,針對「脅下滿」加量,既能助氣化以生津,又防清熱藥傷氣。
- 土瓜根(王瓜根)苦寒,清熱利水,針對「小便數」加量,可能調節水液代謝,減少頻尿。
使藥:苦參粉
- 苦寒燥濕,傳統用於濕熱下注之消渴。現代研究顯示其或具抗糖尿病活性,輔助調節代謝。
配伍邏輯
- 標本兼治:以天花粉、知母清熱治標,麥門冬、人參滋陰益氣固本。
- 動態加減:根據症狀偏重調整藥量,如咽乾重用麥冬,舌乾重用知母,體現「辨證精準化」。
- 丸劑特性:以牛膽和丸,取其苦寒助清熱之效;麥粥汁送服,顧護脾胃,緩和藥性。
潛在作用方向
此方可能通過以下途徑緩解消渴:
- 直接滋陰生津,改善口乾、多飲。
- 清熱降火,減輕內熱傷津之病理循環。
- 調節水液代謝,穩定小便頻數。
- 人參補氣,間接改善代謝機能(中醫「氣化津液」理論)。
總結
六物丸以清熱養陰為主軸,結合補氣利水,契合消渴「陰虛燥熱」之核心病機,組方簡潔而靈活,體現中醫「同病異治」的辨證精神。
傳統服藥法
栝樓根8分,麥門冬(去心)6分,知母5分,人參4分,苦參粉4分,土瓜根4分。
咽乾者,加麥門冬;舌乾,加知母;脅下滿,加人參;小便數,加土瓜根。隨患加各1分。
上為細末,牛膽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麥粥汁送下,日3次。未知,稍加至30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陰虛內熱所致的消渴,症見口渴多飲、尿多、消瘦、舌紅少苔、脈細數。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六物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七六引《聖惠》。 組成:栝樓根8分,麥門冬(去心)6分,知母5分,人參4分,苦參粉4分,土瓜根4分。 主治:消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