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黃丸

SHENG DI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9%
胃經 20%
心經 16%
腎經 12%
肝經 8%
脾經 7%
大腸經 4%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4

方劑組成解釋

生地黃丸中含有生地黃,是因其藥性寒涼,能滋陰涼血、清熱解毒。

生地黃味甘苦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以下功效:

  • 滋陰涼血:生地黃能滋養陰液,清熱涼血,適用於陰虛火旺、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
  • 清熱解毒:生地黃能清熱解毒,適用於熱毒壅盛、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病症。

因此,生地黃作為生地黃丸的主要成分,能有效發揮滋陰涼血、清熱解毒的作用,治療相關疾病。

生地黃丸中加入知母,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瀉火,滋陰降火: 生地黃滋陰涼血,但性偏寒,容易傷脾胃。知母性寒,能清熱瀉火,與生地黃相配,既能清熱瀉火,又能滋陰降火,避免生地黃單味藥過寒傷脾胃。

二、 相輔相成,協同作用: 知母能清降肺熱,並能利尿消腫,與生地黃合用,可更加有效地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用於熱病傷陰,或陰虛火旺等症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生地黃丸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效,天花粉則善於清熱解毒,二者相合,可增強清熱涼血之力,並兼具解毒止血功效,對於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有較佳療效。
  2. 滋陰潤燥,利尿消腫: 生地黃滋陰潤燥,天花粉則利尿消腫,兩藥合用,可協同滋陰潤燥,利水消腫,尤其適合於熱邪傷陰、津液不足、口渴咽乾、小便不利等症。

生地黃丸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斂陰生津: 生地黃滋陰潤燥,但容易耗氣傷津。烏梅酸斂收澀,能收斂肺氣,生津止渴,與生地黃相輔相成,避免過於滋陰而傷津,使滋陰效果更為顯著。
  2. 緩和寒涼: 生地黃性寒,長期服用容易損傷脾胃。烏梅性酸溫,可緩和生地黃的寒涼之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過於寒涼而影響消化功能。

生地黃丸中加入麥門冬,是基於兩者協同作用的原理:

  1. 滋陰潤燥: 生地黃性寒,擅長滋陰涼血;麥門冬性微寒,善於養陰潤肺。兩者合用,相輔相成,可更有效地滋陰潤燥,改善因陰虛燥熱導致的各種症狀,如口乾舌燥、皮膚乾燥、心煩失眠等。
  2. 清熱生津: 生地黃能清熱涼血,麥門冬可清熱生津。兩者共同作用,能有效地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對於熱病傷津、口渴咽乾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在中藥方劑「生地黃丸」中加入土瓜根,主要是利用土瓜根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土瓜根能夠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治療熱毒內盛所致的膿腫、濕疹等皮膚病變有一定的療效。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熱毒內盛導致的疾病。

生地黃丸中加入五味子,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斂陰固澀: 生地黃滋陰補血,但性偏寒涼,容易耗氣傷陽。五味子酸斂收澀,可收斂陰精,防止生地黃過於寒涼而耗氣傷陽,使滋陰效果更佳,並能固澀止汗,減少因陰虛引起的汗出不止。
  2. 滋陰益腎: 生地黃滋陰補腎,而五味子則有益腎固精之效。二者相輔相成,可更有效地改善腎陰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盜汗遺精等症狀。

因此,生地黃丸中加入五味子,可以有效地提高藥效,使藥物更加平和、安全,更能達到滋陰補腎、斂陰固澀的治療目的。

生地黃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生地黃性寒涼,長期服用容易損傷脾胃陽氣。甘草性甘溫,能緩解生地黃的寒性,並補脾益氣,使藥性平和,避免寒涼傷脾胃。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抗炎、止痛等功效,能協同生地黃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作用,共同達到治療血熱妄行、陰虛內熱等病症的效果。

簡而言之,甘草在生地黃丸中起到了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安全有效。

主治功效


生地黃丸是一種中藥方劑,由生地黃、知母、天花粉、烏梅、麥門冬、土瓜根、五味子、甘草等八味中藥組成。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知母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天花粉具有清熱瀉火、止咳化痰、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排膿、潤燥、清熱解毒等功效;烏梅具有固澀收斂、驅蟲殺蟲、生津止渴、止咳平喘、止血、止瀉、止嘔等功效;麥門冬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土瓜根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補氣養陰等功效;五味子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生地黃丸具有滋陰降火、益氣生津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陰虛火旺引起的口乾口渴、咽喉乾燥、盜汗津液不足、咳嗽、心煩、失眠多夢、手足心熱等症狀。

生地黃丸中,

  • 生地黃滋陰涼血、清熱瀉火、益氣養陰,是治療陰虛熱盛、津傷口渴的主藥。

  • 知母清熱瀉火、滋陰潤燥,可輔助生地黃滋陰清熱,同時又能制約生地黃的寒性,使藥性更平和。

  • 天花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可增強生地黃滋陰清熱的作用,同時又能清肺潤燥,止咳化痰。

  • 烏梅固澀收斂,斂肺生津,可輔助生地黃、天花粉滋陰清熱,斂肺止咳。

  • 麥門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可增強生地黃滋陰清熱、生津止渴的作用,同時又能潤肺止咳,益氣安神。

  • 土瓜根清熱瀉火、生津止渴、補氣養陰,可輔助生地黃滋陰清熱,生津止渴,同時又能補氣養陰,增強機體免疫力。

  • 五味子固澀收斂、補氣、補腎,可斂肺生津,輔助生地黃滋陰清熱,同時又能補氣補腎,益氣生津。

  • 甘草補益脾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可益氣固表,和中緩急,調和諸藥,增強藥效。

生地黃丸具有滋陰清熱、生津止渴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陰虛火旺、津傷口渴等症狀。生地黃丸中的生地黃、知母、天花粉、烏梅、麥門冬、土瓜根、五味子、甘草等八味中藥材,具有滋陰清熱、生津止渴的功效,可以改善陰虛火旺、津傷口渴等症狀。生地黃丸是一種臨牀常用的中成藥,具有良好的臨牀療效,副作用較小,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療陰虛火旺、津傷口渴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人參半兩,防風半兩,當歸1兩,川芎1兩,生地黃1兩,乾白蒺藜(炒,去刺)1兩,全蠍5尾。
加羚羊角半兩尤佳。
明目活血,消去瘀肉。
上曬,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食後薄茶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糖尿病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麻疹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腎盂腎炎

相同名稱方劑


生地黃丸, 出處:《千金》卷四。 組成:生地黃30斤(取汁),乾漆1斤(爲末)。 主治:血瘕。

生地黃丸,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二。 組成:生地、黃甘菊、防風、枳殼、決明子、石決明、白芍、茯神。 主治:肝虛,眉棱骨痛。

生地黃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七。 組成:生乾地黃1兩,知母1兩,栝樓根1兩,烏梅肉(微炒)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土瓜根1兩,五味子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虛勞煩渴,津液竭絕。

生地黃丸,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九。 組成:生地兩半,黃耆兩半,防風1兩,鹿茸1兩,茯神1兩,遠志1兩,瓜蔞仁1兩,黃芩1兩,人參1兩2錢半,當歸5錢,赤芍7錢半,蒲黃7錢半,戎鹽7錢半,炙草7錢,車前子2兩,滑石末2兩。 主治:腎虛勞淋。

生地黃丸, 出處:《直指》卷二十。 組成: 生地黃丸(《直指》卷二十。)出處:《直指》卷二十。組成:人參半兩,防風半兩,當歸1兩,川芎1兩,生地黃1兩,乾白蒺藜(炒,去刺)1兩,全蠍5尾。主治:明目活血,消去瘀肉。 。 主治:明目活血,消去瘀肉。

生地黃丸, 出處:《外台》卷十七引《廣濟方》。 組成:生乾地黃12分,天門冬10分(去心),乾薑6分,菟絲10分(酒漬2宿,焙乾,别搗),石斛8分,當歸6分,白朮6分,甘草8分(炙),肉蓯蓉7分,芍藥6分,人參8分,玄參6分,麥門冬10分(去心),大黃8分,牛膝6分,紫菀6分,茯苓8分,防風6分,杏仁8分(去皮尖,熬),麻子仁8分,地骨皮6分,椒3分(去目汗)。 主治:補益養精,使人身體潤,多情性。主治:五勞、七傷、六極,八風、十二痹,消渴,心下積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