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參散

苦參散

KU C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0.41)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5%
肝經 15%
心經 15%
腎經 11%
膀胱經 11%
大腸經 9%
小腸經 5%
膽經 5%
肺經 5%
脾經 4%
胃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膽經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苦參散中包含苦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苦參性寒,善清濕熱: 苦參味苦性寒,入肺、胃、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效。其寒涼之性,可清泄體內濕熱,而燥濕之效則能乾燥潮濕環境,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瘙癢、陰部濕疹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2. 苦參能抗菌消炎: 苦參中含有苦參鹼等多種生物鹼,具有抗菌消炎作用,能抑制多種細菌和真菌的生長,對於濕熱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陰道炎、尿道炎等,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苦參散中加入蘆根,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 清熱利尿:蘆根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生津、利尿除濕的功效。苦參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陰癢、帶下、小便不利等症狀,蘆根的清熱利尿作用可有效緩解濕熱症狀,促進體內濕熱排出。

二、 清肺止咳:蘆根還具有清肺止咳的作用。苦參散中加入蘆根,可以輔助苦參等藥材,清熱解毒,潤肺止咳,對於伴有咳嗽、痰多等症狀的濕熱下注患者,療效更佳。

中藥方劑[苦參散]的組成中包含[沙苑子],因為沙苑子具有補腎固精、益氣的作用。沙苑子能夠增強腎臟功能,改善由於腎虛引起的精力不足和腰膝酸軟的問題。在[苦參散]中,沙苑子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對於補腎固精、益氣的效果,幫助改善健康狀況。

苦參散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火消積,行氣止痛: 枳實味苦性寒,具有破氣消積、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以幫助苦參散更好地瀉火清熱、消腫止痛,對於熱毒壅滯、氣血瘀阻引起的腹痛、便祕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2. 協同苦參,增強療效: 苦參味苦性寒,善於清熱燥濕、殺蟲止癢,與枳實的瀉火消積作用相輔相成,可增強藥效,對於濕熱蘊結、蟲毒浸淫引起的皮膚瘙癢、濕疹等症狀有更顯著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苦參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瘡瘍」,泛指皮膚瘡毒、癰腫潰爛等外證,多因濕熱毒邪蘊結、氣血壅滯所致。其功效以 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散結 為主,適用於熱毒熾盛或風濕夾熱之瘡瘍,伴紅腫熱痛、滲液糜爛等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解毒為核心

    • 苦參(方名主藥)清熱燥濕、殺蟲止癢;黃連、黃芩、梔子仁瀉火解毒,直折三焦熱毒。
    • 犀角屑(現多用水牛角代)涼血解毒,針對熱毒深入血分;白鮮皮清熱燥濕,協力祛皮膚濕熱。
  2. 活血涼血以消腫

    • 赤芍藥、丹參、當歸活血散瘀,兼清血熱,改善局部氣血壅滯;玄參清熱涼血、軟堅散結,助消癰腫。
  3. 祛風除濕止癢

    • 防風、白蒺藜、秦艽祛風勝濕,透邪外達;白花蛇搜風通絡,善治頑癬風瘡。
  4. 調氣補虛佐治

    • 人參、沙參益氣養陰,防苦寒傷正;枳殼、升麻一降一升,調暢氣機,助藥力布散。

綜合推論
此方以「苦參」為君,協同清熱、活血、祛風三法,體現「清解為先、攻補兼施」之思路。其組方嚴謹,針對瘡瘍病機之濕熱毒瘀互結,通過多層次作用:

  • 直接解毒(苦參、黃連)→ 涼血消腫(犀角、赤芍)→ 祛風透邪(防風、白花蛇)→ 扶正托毒(人參、沙參),形成整體治療網絡。

特色
重用動物藥(白花蛇、犀角)與礦物藥(原方若含)增強攻毒之力,反映古代外科用藥「蟲蟻搜剔」與「血肉有情」之思維,適用於纏綿難愈之頑瘡癬瘍。

傳統服藥法


苦查1兩(銼),人參1兩(去蘆 頭),丹參1兩,黃連3分(去頂),沙參1兩(去蘆頭),玄參1兩,秦艽3分(去苗),白鮮皮1兩,川升麻1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梔子仁3分,犀角屑1兩,黃芩1兩,赤芍藥1兩,當歸1兩,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防風1兩(去蘆頭),白花蛇2兩(酒浸,炙令黃,去皮骨)。
上為細散。
每服2錢,食後以溫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疥癬肺炎胰臟炎癲狂狂躁麻痺五十肩膽囊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麻疹單純性疱疹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嘔吐皮膚異色症

相同名稱方劑


苦參散,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五。 組成:苦參(取頭末)2兩,豬肚1個。 主治:癧風。

苦參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五。 組成:苦參1兩,漏蘆根1兩,蒺藜1兩,楮莖葉1兩,枳實3錢。 主治:瘡瘍。

苦參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引《衛生家寶》。 組成:苦參、蔓荊子、何首烏、荊芥穗、威靈仙各等分。 主治:遍身瘡疥,經年不效。

苦參散, 出處:《魯府禁方》卷四。 組成:石菖蒲(九節者)1兩,威靈仙1兩,胡麻(炒)1兩,川芎1兩,苦參4兩,荊芥1兩,甘草1兩。 主治:風癬疥瘡。

苦參散, 出處:《片玉痘疹》卷八。 組成:羌活、防風、牛蒡子(炒)、桔梗、連翹、人中黃、酒芩、荊芥穗、苦參。 主治:痘疹將起發,便先頭目腫者,此天行疫癧之氣,名大頭瘟。

苦參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組成:苦參1兩(銼),蒼耳苗1兩,蔓荊子1兩,牡荊子1兩,晚蠶沙1兩,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晚蠶蛾半兩,玄參1兩,胡麻子1兩,蛇床子1兩,天麻1兩,乳香半兩。 主治:遍身風瘙癢不止。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