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參吐毒熱湯

苦參吐毒熱湯

KU CAN TU DU RE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極寒 (0.07)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0%
脾經 18%
肺經 18%
腎經 11%
肝經 11%
大腸經 11%
心經 2%
小腸經 2%
膀胱經 2%
膽經 2%
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苦參吐毒熱湯中包含苦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瀉火除濕: 苦參味苦性寒,入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濕之功效,可有效治療因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熱毒症狀,如口舌生瘡、咽喉腫痛、濕疹、皮膚瘙癢等。
  2. 利濕消腫,止痛止癢: 苦參還能利濕消腫,止痛止癢,對於濕熱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膿皰瘡、帶狀皰疹等,具有良好的療效。

苦參吐毒熱湯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斂肺止咳: 烏梅味酸性收,具有斂肺止咳之效。苦參味苦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其寒性較強,容易傷及脾胃。加入烏梅可中和苦參的寒性,避免其損傷脾胃,同時還能斂肺止咳,緩解因熱毒攻肺而引起的咳嗽症狀。
  2. 生津止渴: 烏梅性酸,入肺經,能生津止渴。苦參味苦,性寒,容易耗傷津液。加入烏梅可以補充津液,防止因苦參的寒性而導致津液虧虛,進一步緩解因熱毒入血而引起的口渴症狀。

苦參吐毒熱湯中加入雞蛋,主要是為了減緩藥性、保護胃腸,並增強藥效。雞蛋性平味甘,具有滋陰潤燥、和胃止嘔的功效。

其一,苦參味苦寒,性燥烈,容易損傷脾胃,而雞蛋能緩解其燥烈之性,保護脾胃不受損傷。

其二,雞蛋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能幫助藥物更好地吸收,提高藥效。此外,雞蛋還含有卵磷脂等物質,可以促進藥物在體內的代謝,加速藥效的發揮。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苦參吐毒熱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源自古代醫籍,主治「天行五日不歇,未至七日,皮肉毒熱,四肢疼痛」。所謂「天行」,即指時疫熱病(外感熱性傳染病),病情持續五日未解,且熱毒鬱積於皮肉之間,導致身熱、四肢疼痛等症狀。此方以「吐毒熱」為法,透過催吐排出體內熱毒,從而緩解熱邪壅滯之病機。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苦參(8分)

    • 性味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傳統用於清熱燥濕、解毒殺蟲。
    • 在此方中,苦參為君藥,主要針對「毒熱」之病機,清解熱毒,並可能透過其苦泄之性刺激胃脘,輔助催吐。
  2. 烏梅(7枚)

    • 性味酸澀平,傳統用於斂肺、生津、安蛔,但在此方中與苦參、苦酒同用,取其「酸苦湧泄」之功。
    • 烏梅之酸可協同苦參之苦,刺激胃氣上逆,助吐毒熱,同時防止苦寒過度傷陰。
  3. 雞子白(3枚取白)

    • 性味甘涼,傳統用於清熱解毒、潤燥利咽。
    • 此方中雞子白主要用於保護胃黏膜,緩和苦參、苦酒對胃的刺激,並以其滋潤之性避免吐後津液過度耗傷。
  4. 苦酒(3升)

    • 苦酒即醋,性味酸苦溫,能散瘀解毒、行氣活血。
    • 與苦參、烏梅共煮,增強「酸苦湧泄」之效,促成吐法以排出熱毒。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吐法」為核心,遵循《內經》「其高者,因而越之」的原則,針對熱毒壅滯於上焦(皮肉、四肢)的病機,透過苦參之苦寒清熱、烏梅與苦酒之酸苦湧泄,使毒熱隨吐而出。雞子白則為佐使之用,緩和峻烈之性,保護正氣。

整體而言,此方適用於熱毒鬱表、未深入血分的階段,以吐法急祛邪氣,避免熱邪內傳。然須注意,吐法易傷胃氣,需中病即止,非虛人久病所宜。

傳統服藥法


苦參8分,烏梅7枚,雞子3枚(取白)。以苦酒3升煮2物,取1升,去滓澄清,下雞子白攪調,去沫,分2次服。當吐毒熱氣出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天花初起,症狀較輕者。若症狀較重,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四肢感到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苦參吐毒熱湯, 出處:《外台》卷二引《删繁方》。 組成:苦參8分,烏梅7枚,雞子3枚(取白)。 主治:天行5日不歇,未至7日,皮肉毒熱,四肢疼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