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苦參洗劑中包含苦參,乃因其藥性苦寒,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功效。
苦參性苦寒,入肺、脾、胃經,善於清熱除濕,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皮炎、疥瘡等,具有顯著療效。其殺蟲止癢之效,可有效抑制寄生蟲的滋生,緩解瘙癢症狀。
苦參在苦參洗劑中,可發揮其清熱解毒、止癢消炎的藥效,對於濕熱瘙癢的皮膚病症,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
苦參洗劑中加入金銀花,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苦參亦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效。二者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濕熱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 抗菌消炎:金銀花含有多種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消炎的功效。苦參亦有抗菌消炎作用。二者結合,可加強抗菌消炎的效果,抑制病原菌的生長,促進傷口癒合。
苦參洗劑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增強殺菌消炎作用: 黃柏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與苦參同為常用的抗菌消炎藥材。二者合用,能加強殺滅細菌和真菌的功效,有效控制皮膚感染。
2. 改善濕疹瘙癢: 黃柏能清熱利濕,能有效改善濕疹引起的紅腫、瘙癢等症狀。與苦參配合使用,能更快地消除濕疹,緩解患者的痛苦。
苦參洗劑中加入蛇牀子,主要基於其殺菌止癢的功效。
蛇牀子性溫,味辛,具有殺蟲止癢、燥濕止帶的功效。其成分中含有蛇牀子素、傘形花內酯等,對真菌、細菌具有抑制作用,能有效抑制引起皮膚瘙癢、濕疹、皮炎等疾病的病原微生物。
因此,苦參洗劑中加入蛇牀子,可增強藥方消炎止癢的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苦參洗劑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瘙癢性及炎症性皮膚病」,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病症多由風濕熱邪蘊結肌膚,或血熱生風、濕毒浸淫所致。皮膚瘙癢、紅腫、滲液等症狀,皆與濕熱鬱滯相關,故治法以清熱燥濕、祛風止癢為主。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苦參(君藥)
- 性味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為清熱燥濕之要藥。
- 能瀉火解毒、祛風殺蟲,直接針對皮膚濕熱瘡瘍、疥癬瘙癢,抑制病邪根源。
銀花(臣藥)
- 性甘寒,歸肺、心、胃經,具清熱解毒、宣散風熱之效。
- 協助苦參加強清熱之力,尤擅化解皮膚熱毒瘡腫,防止熱邪進一步化膿。
黃柏(臣藥)
- 性苦寒,歸腎、膀胱經,長於清下焦濕熱,瀉火解毒。
- 與苦參協同增強燥濕效果,對濕熱下注之皮膚潰爛、濕疹尤為適用。
蛇床子(佐使藥)
- 性辛溫,歸腎經,外用能祛風燥濕、殺蟲止癢。
- 雖性偏溫,但與寒涼藥配伍可制約其峻烈之性,兼具溫通之效,促進局部氣血流通,緩解瘙癢。
整體治療原理
本方以苦寒為主,清熱燥濕為核心,結合祛風解毒、殺蟲止癢之力。透過外洗直接作用患處,使藥力透達皮膚,疏導濕熱鬱滯、清解毒邪,從而緩解炎症與瘙癢。四藥相輔,寒溫並用,標本兼治,符合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苦參62克,銀花31克,黃柏31克,蛇床子15克。
水煎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使用時應注意濃度,避免皮膚過敏。
相同名稱方劑
苦參洗劑,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苦參62g,銀花31g,黃柏31g,蛇床子15g。 主治:瘙癢性及炎症性皮膚病。
苦參洗劑,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苦參31g,蛇床子31g,蘇葉31g,薄荷15g,蒼耳草31g,枯礬15g。 主治:除濕止癢。主治:赤腫性皮膚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