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溫中丸

XIAO WEN ZHO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胃經 20%
肝經 15%
肺經 10%
膽經 8%
大腸經 8%
心經 5%
三焦經 3%
小腸經 1%
膀胱經 1%
腎經 1%
脾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膽經
大腸經
心經
三焦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小溫中丸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青皮性辛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小溫中丸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納呆等症,青皮可疏肝理氣,幫助藥物更好地達至病所,解除寒凝氣滯,緩解疼痛。
  2. 促進消化,助脾和胃:青皮具有一定的健脾和胃作用,可以促進消化,增進食慾。小溫中丸中加入青皮,可以幫助脾胃運化,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進一步促進身體恢復。

小溫中丸中包含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性味辛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小溫中丸主要針對寒凝氣滯、脾胃不和導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香附可疏肝解鬱,使氣血流通,緩解疼痛,並促進脾胃運化。
  2. 調和脾胃,溫中止痛: 香附兼具溫中止痛的功效,可溫暖脾胃,促進消化,緩解因寒凝導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小溫中丸整體以溫中散寒為主,香附的加入既能疏肝解鬱,又能溫中止痛,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療效。

小溫中丸中加入蒼朮,主要原因有二:

  1. 燥濕健脾: 蒼朮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健脾之功效。小溫中丸用於治療寒濕中阻、脾胃不和之症,蒼朮可祛除寒濕,促進脾胃運化,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
  2. 行氣止痛: 蒼朮辛散,能行氣止痛。寒濕阻滯,氣機不暢,易導致脘腹疼痛。蒼朮可疏通氣機,緩解疼痛。

總而言之,蒼朮在小溫中丸中起到燥濕健脾、行氣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溫中和胃、祛寒止痛之功效。

小溫中丸中加入半夏,主要考量其以下兩個作用: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能燥濕化痰,對於寒濕阻滯中焦,導致脘腹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降逆止嘔: 半夏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之功效,可治療寒痰阻滯、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

因此,在小溫中丸中加入半夏,可以起到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作用,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溫中和胃、消食止嘔的效果。

小溫中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一、健脾燥濕: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燥濕的功效,可補脾氣、燥脾濕,有助於溫中散寒,改善因脾虛濕困導致的脘腹冷痛、食少便溏等症狀。

二、升陽舉陷:白朮有升陽舉陷的功效,可以提升陽氣、固護中焦,進一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有助於緩解因陽氣虛弱導致的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等問題。

因此,白朮在小溫中丸中起到健脾燥濕、升陽舉陷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溫中散寒、和胃止痛的功效。

小溫中丸方劑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 陳皮性溫,味辛、苦,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溫中化滯,有助於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吸收,改善脾胃虛寒、氣滯食積等症狀。
  2. 調和藥性: 小溫中丸方劑整體偏溫燥,而陳皮的辛散之性可緩解溫燥之弊,避免藥性過於猛烈,達到溫和中焦、調和脾胃的作用,使藥效更為平和。

小溫中丸中包含苦參,主要是利用其苦寒之性,以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苦參味苦性寒,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殺蟲之效。方劑中加入苦參,主要針對因濕熱內蘊導致的脘腹脹滿、消化不良、口苦口乾等症狀。苦參的清熱燥濕作用可以去除濕熱,而其瀉火解毒作用則可以緩解因濕熱引起的炎症。此外,苦參還有殺蟲止癢之效,可以改善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等症狀。

小溫中丸中加入黃連,看似矛盾,實則暗藏玄機。

首先,小溫中丸旨在溫中散寒,黃連性寒,看似背道而馳。但黃連苦寒,能清熱瀉火,且有燥濕止瀉之效。

其次,方中加入肉桂、乾薑等溫熱藥物,若無黃連制約,恐致溫燥傷津。黃連入藥,可平衡溫熱之性,防止藥性過於燥烈,避免溫熱傷陰。

因此,黃連入藥,既可清熱燥濕,又可制約溫熱,使方劑溫而不燥,寒而不凝,達到溫中散寒之效。

「小溫中丸」方劑中包含「鐵砂」,實為「鐵砂丹」,並非「鐵砂」礦石。此處所指的「鐵砂丹」乃是以「鐵」為主要成分,經過煉製而成的中藥。

選用「鐵砂丹」的原因主要有二:

  1. 溫中散寒:鐵砂丹性溫,入脾胃經,可溫暖脾胃,散寒止痛,有助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
  2. 補益氣血:鐵砂丹能補益氣血,改善因脾胃虛弱導致的氣血不足,進而提升人體抵抗力。

因此,在「小溫中丸」方劑中加入「鐵砂丹」可起到溫中散寒、補益氣血的功效,以達到治療脾胃虛寒相關疾病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小溫中丸」 組成:青皮、香附、蒼朮、半夏、白朮、陳皮、苦參、黃連、鐵砂 主治功效:積聚痞塊:指體內有氣血凝滯、痰飲凝聚所形成的腫塊或硬結

白朮: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蒼朮: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苦參: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清熱瀉火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青皮: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

香附:理氣解鬱,疏肝理氣,調經止痛,散結消痞

鐵砂:增強藥效、收斂止血

小溫中丸,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具有補氣健脾、化痰消積、理氣行氣、清熱解毒等多種功效。

此方劑常用於治療積聚痞塊,即體內有氣血凝滯、痰飲凝聚所形成的腫塊或硬結。

小溫中丸中的青皮、香附、蒼朮、半夏、白朮、陳皮等藥材,具有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化痰消積、健脾益氣等功效,可幫助改善氣血運行,促進痰飲排出,緩解積聚痞塊。

苦參、黃連等藥材,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可幫助清熱解毒,消除炎症,促進積聚痞塊的消散。

鐵砂具有增強藥效、收斂止血的功效,可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並幫助止血,防止積聚痞塊破潰出血。

總之,小溫中丸是一款具有補氣健脾、化痰消積、理氣行氣、清熱解毒等多種功效的中藥方劑,常用於治療積聚痞塊,可幫助改善氣血運行,促進痰飲排出,緩解積聚痞塊,清熱解毒,消除炎症,促進積聚痞塊的消散。

傳統服藥法


針砂10兩(醋炒7次,令通紅,另研),苦參2兩(夏加冬減),白朮5兩,山楂2兩,吳茱萸1兩(冬加夏減),蒼朮半斤,川芎半斤(夏減),神曲半斤,香附米1斤(童便浸1宿,炒)。
制肝燥脾。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0-80丸,食前鹽湯送下。脾虛,須用白朮湯使。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燥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黃熱病全身性水腫皮膚顏色發黃面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小溫中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蒼朮、川芎、香附、神曲、針砂(醋炒紅)。 主治:疸,食積。

小溫中丸, 出處:《丹溪治法心要》卷三。 組成:蒼朮2兩(炒),神曲2兩(炒),針砂2兩(醋煅),半夏2兩,川芎1兩,梔子1兩,香附4兩。 主治:黃疸,食積。

小溫中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三二引《新效方》。 組成:針砂10兩(醋炒令紅,醋淬7次,再炒,另研),蒼朮半斤,神曲半斤,川芎半斤,梔子半斤,香附1斤。 主治:五疸諸積。

小溫中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青皮1兩,香附4兩(便浸),蒼朮2兩,半夏2兩,白朮半兩,陳皮1兩,苦參半兩,黃連1兩(薑汁炒),針砂2兩(醋炒)。 主治:積聚痞塊。

小溫中丸, 出處:《丹溪治法心要》卷三。 組成:針砂8兩(醋炒),香附8兩,神曲8兩(炒),白朮5兩(炒),半夏5兩(洗),甘草2兩,陳皮5兩(和白),黃連2兩,苦參3兩。 主治:脾胃停濕,水谷不分,面色萎黃。

小溫中丸, 出處:《醫統》卷十八。 組成:針砂10兩(醋炒7次,令通紅,另研),苦參(夏加冬減),白朮5兩,山楂2兩,吳茱萸1兩(冬加夏減),蒼朮半斤,川芎半斤(夏減),神曲半斤,香附米1斤(童便浸1宿,炒)。 主治:制肝燥脾。主治:黃疸與食積。黃胖。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