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麻油
HU MA YOU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四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熱 (3.60)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0%
肝經 20%
胃經 20%
脾經 10%
肺經 10%
膽經 10%
三焦經 10%
大腸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肺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在「胡麻油」中加入亞麻子,主要是利用亞麻子潤腸通便、滋陰養血的作用。亞麻子味甘性平,能入肝、大腸經,與胡麻等藥配伍,可增強方劑潤腸通便、滋陰養血的效果,適用於治療腸燥便秘、血虛等症狀。
胡麻油方劑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止痛:木香性溫,味苦辛,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解鬱、止痛消脹的功效。胡麻油方劑中加入木香,可有效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 健脾和胃:木香還能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吸收。胡麻油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與木香搭配使用,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消化能力,避免藥物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此方劑【胡麻油】之分析如下: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耳聾」,屬閉塞性聽力障礙。古醫認為耳聾多因氣血瘀滯、經絡不通或風邪壅塞耳竅所致,而胡麻油配合木香之辛溫行氣特性,可通竅開閉,滲透耳道以化濁通絡。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君藥:胡麻油
- 性味甘平,質地滑潤,具滋養潤燥、解毒生肌之效。
- 其油脂特性可滲透耳竅,軟化垢膩,润滑耳道內瘀塞之物(如耵聹積聚或分泌物),間接疏通氣機。
- 古代外用常用於瘡瘍、皮膚燥裂,推測其能緩解耳道乾澀或炎症。
臣藥:醋浸木香
- 木香辛溫,善行氣止痛,醋浸後增強其入肝經、散瘀之力。
- 焙杵為末使藥性溫和,避免刺激耳道黏膜,同時借其芳香走竄之性,助胡麻油深入耳竅,化解氣滯血瘀。
- 《本草綱目》載木香「治耳中疼痛」,推測其能改善耳部氣血不通所致之聽覺障礙。
三、治療原理
- 物理性作用:胡麻油為溶媒基底,可黏附耳道異物,隨棉濾排出;微火煎煮使油脂與木香有效成分融合,增強滲透力。
- 藥理性協同:
- 木香行氣活血,解耳竅氣機壅滯。
- 胡麻油潤燥緩衝,既載藥上行,又保護耳道黏膜。
- 外用直達病所:耳為清竅,局部滴藥使藥力直趨病位,避免口服經脈迂迴之耗散。
四、適用範疇推測
此方可能針對:
- 耵聹阻塞型耳聾(古稱「耳垢栓塞」)
- 輕度氣滯血瘀型聽力減退(如風邪入耳未化熱前)
- 耳道乾燥伴悶脹感者
方簡力專,體現中醫「外治通竅」之思路,然須辨證屬實滯或燥結為宜。
傳統服藥法
胡麻油1合, 木香(醋浸一宿,焙,杵末)半兩。上藥於銀器內微火煎3-5沸,綿濾去滓。旋滴耳中。以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胡麻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 組成:胡麻油1合,木香(醋浸1宿,焙,杵末)半兩。 主治:耳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