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麻茯苓面
HU MA FU LING M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統》卷八十七引蘇轼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中性 (1.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胡麻茯苓面]中的亞麻子主要用於潤腸通便、滋養肝腎。亞麻子富含油脂,能滋潤腸道,改善便秘,同時還能滋養肝腎,增強體質。與茯苓等藥物相配,不僅能提供營養,還能增強潤腸通便的作用,適用於肝腎陰虛所致的便秘等症狀。
「胡麻茯苓面」中加入茯苓,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健脾利濕,和胃止嘔: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和胃止嘔的功效。胡麻性滑,易於滑腸,加入茯苓可健脾利濕,避免滑腸過度,同時和胃止嘔,緩解胡麻可能帶來的胃部不適。
2. 滋潤補益,協調藥性:茯苓性平,可調和藥性,避免胡麻過於滑膩,同時兼具滋潤補益作用,與胡麻共同滋養脾胃,達到更佳的食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胡麻茯苓面」主治「痔疾」,其傳統功效為「益氣力、延年」。此方以胡麻、白茯苓為核心,配合白蜜調食,屬於食療性質的方劑。古代醫家認為痔疾多與氣虛下陷、腸燥濕熱相關,而胡麻潤燥、茯苓健脾滲濕,二者結合可標本兼顧,既能緩解痔瘡局部不適(如出血、腫痛),又可透過補益氣血、調和腸胃以達長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胡麻(黑芝麻)
- 性味甘平,入肝、腎、大腸經,九蒸九曬後更易消化吸收。
- 潤燥通便:富含油脂,能潤腸道、緩解便秘(痔瘡常見誘因)。
- 補益肝腎:「益氣力」源自其滋養精血之功,氣血充足則下陷之痔瘡可緩。
白茯苓
- 性味甘淡平,入心、脾、腎經,健脾滲濕為核心作用。
- 健脾利濕:除腸道濕滯,間接減輕痔瘡腫脹(「濕熱下注」為痔疾病機之一)。
- 安神益氣:配合胡麻增強「益氣力」之效,改善體虛狀態。
白蜜
- 性甘平,潤燥解毒,兼能調和藥性。與胡麻協同增強潤腸之效,對燥結型痔瘡尤宜。
三、方劑配伍邏輯
- 攻補兼施:胡麻潤補、茯苓滲泄,一補一通,調和腸道功能。
- 標本同治:潤腸通便(治標)與健脾益氣(治本)並行,契合痔瘡「本虛標實」特質。
- 食療特色:以溫和食材組方,長期服用無峻烈之弊,體現「治未病」思想,符合「延年」之效。
四、延伸推論
此方雖標明主治痔疾,然其補益潤燥、健脾滲濕之效,或可延伸應用於:
- 氣血虛弱之慢性便秘。
- 脾虛濕盛所致之疲勞、水腫。
體現中醫「異病同治」原則,關鍵在於抓住「氣虛夾濕兼燥」之病機。
總結:「胡麻茯苓面」以簡馭繁,通過飲食調理改善體質,間接治療痔疾,反映古代「藥食同源」之智慧。
傳統服藥法
胡麻(去皮,九蒸、曬)、 白茯苓(去皮)。
益氣力、延年。
入少白蜜調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胡麻茯苓面, 出處:《醫統》卷八十七引蘇轼方。 組成:胡麻(去皮,九蒸、曬)、白茯苓(去皮)。 主治:益氣力、延年。主治:痔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