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玉蟾丸方劑中包含亞麻子,主要原因如下:
- 潤腸通便:亞麻子富含膳食纖維,能吸水膨脹,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白玉蟾丸常用於治療腸燥便祕、大便幹結等症,亞麻子有助於緩解症狀,提高療效。
- 滋陰潤燥:亞麻子性平味甘,入肺、腎經,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白玉蟾丸多用於治療陰虛火旺、燥熱咳嗽等症,亞麻子可以滋陰降火,起到輔助作用,提高藥效。
白玉蟾丸中加入川牛膝,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消腫: 川牛膝性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白玉蟾丸主要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川牛膝能促進體內水液代謝,利尿消腫,達到治療目的。
- 活血通絡: 川牛膝還具有活血通絡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環,消除瘀血,緩解疼痛。白玉蟾丸中加入川牛膝,可以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活血通絡的功效,加強治療效果。
白玉蟾丸中加入木瓜,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食化積:木瓜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消食化積、健脾胃之功效。白玉蟾丸常用於治療食積不消、脘腹脹滿等症,木瓜可協助藥性,促進脾胃運化,消解積滯,改善消化功能。
- 活血通絡:木瓜還具有活血通絡之效。白玉蟾丸中常含有其他活血化瘀的藥物,木瓜的加入可起到輔助作用,協同其他藥性,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瘀滯,改善局部循環,加速病症恢復。
白玉蟾丸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梔子性寒,味苦,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方中加入梔子,可有效清泄心肺之熱,涼血解毒,對於熱毒壅盛、心煩不寐、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可起到良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梔子還具有利膽退黃的作用,對於因熱毒壅盛導致的黃疸,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白玉蟾丸中包含黃柏,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燥濕: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白玉蟾丸主治濕熱蘊蒸,下焦濕熱,可見黃柏在此方中發揮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以治療下焦濕熱所致的症狀。
- 抑制細菌:黃柏亦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抑制多種細菌的生長,對於濕熱蘊蒸引起的感染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黃柏在白玉蟾丸中發揮著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及抗菌作用,配合其他藥物,以達到治療下焦濕熱的目的。
白玉蟾丸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健脾:蒼朮味辛、苦,性溫,具有燥濕健脾、祛風化濕的功效。白玉蟾丸主治脾胃濕熱,症狀如脘腹脹滿、納呆食少、口苦粘膩等,蒼朮可燥濕化熱,健脾消食,改善脾胃功能,從根本上緩解濕熱之症。
- 疏風散寒:蒼朮還具有疏風散寒的功效,對於伴隨濕熱的風寒症狀,如肢體痠痛、頭昏腦脹等,蒼朮能起到疏風散寒、祛風除濕的協同作用,使療效更顯著。
白玉蟾丸中包含天麻,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平肝熄風: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能平息肝陽上亢,鎮定神經,緩解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肝風內動之症。白玉蟾丸針對頭風眩暈、肢體麻木等症,天麻有助於平息肝風,改善症狀。
- 祛風止痛:天麻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能緩解頭痛、肢體疼痛等症狀。白玉蟾丸中包含天麻,可增強方劑的祛風止痛功效,更有效地緩解患者的疼痛不適。
白玉蟾丸中加入白蒺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白蒺藜味辛甘,性平,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白玉蟾丸主要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而白蒺藜的疏肝解鬱作用,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疼痛,並促進氣血運行,改善消化功能。
- 降脂通絡:白蒺藜具有降血脂、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對於肝鬱氣滯導致的脂代謝紊亂、血瘀不通等問題,也有輔助治療的作用。白玉蟾丸中的其他藥材如鬱金、香附等也有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的功效,與白蒺藜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白玉蟾丸方中使用五加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益肝腎,強筋壯骨: 五加皮性溫,味甘辛,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強筋壯骨的功效。白玉蟾丸主治腎虛腰痛、筋骨痿軟等症,而五加皮能補益肝腎,改善腎虛導致的腰痛、筋骨無力等症狀。
- 溫陽散寒,祛風除濕: 五加皮還具有一定的溫陽散寒、祛風除濕作用。白玉蟾丸中常配伍其他溫陽散寒、祛風除濕的藥材,五加皮可協同這些藥材,共同改善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腰腿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白玉蟾丸中含有風藤,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祛風止痛:風藤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除濕、止痛的效果。其有效成分可緩解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關節疼痛、筋骨麻木等症狀,與白玉蟾丸主治的風寒濕痺、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相契合。
- 活血化瘀:風藤亦具活血化瘀之效,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局部組織修復。白玉蟾丸中常配伍活血化瘀藥物,風藤的加入可增強藥效,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白玉蟾丸中包含羌活,主要原因有二:
一、 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羌活性溫,味辛,入肝、膀胱經,具有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白玉蟾丸主治風寒濕痺,筋骨疼痛,而羌活正是針對此類症狀的重要藥物,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風寒濕痺之痛。
二、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白玉蟾丸中其他藥物如白芷、獨活等,也具有祛風散寒的功效,與羌活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藥效。此外,羌活還能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改善藥物的吸收和利用率,提高治療效果。
白玉蟾丸中加入苦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殺蟲止癢:苦參性寒,味苦,入肺、脾、胃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功效。此方中,苦參可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清熱解毒,祛除濕邪,並抑制寄生蟲的滋生,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蟲積腹痛、皮膚瘙癢等症。
- 配伍增效:苦參與方中其他藥材如黃柏、地榆等,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收斂止血的作用,增強了整體療效,使藥效更加全面,更加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劑「白玉蟾丸」的組成中包含當歸,是因為當歸具有補血活血的作用。當歸能夠有效改善由血虛引起的症狀,如經期不規和血瘀。其主要作用是補血活血,幫助方劑調理經期和改善血液循環。當歸的使用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使其對血虛和血瘀的改善更加顯著。
中藥方劑「白玉蟾丸」的組成中包含水銀,是因為水銀具有強效的解毒作用。水銀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毒素,改善由毒素引起的病症,如中毒和炎症。其主要作用是解毒,幫助方劑處理毒素相關問題。水銀的使用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使其在解毒方面的效果更加顯著。
白玉蟾丸中包含麝香,主要原因在於其開竅醒神之效。
麝香性溫,氣味芳香,能通竅開鬱,醒神定志。在白玉蟾丸中,麝香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用於治療中風昏迷、神志不清、痰涎壅塞等症。
由於麝香性烈,故需謹慎使用,並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白玉蟾丸中加入代赭石,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止嘔安胃:代赭石性寒,味甘澀,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胃氣上逆導致的嘔吐,代赭石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二、平肝熄風:代赭石亦可平肝熄風,對於肝陽上亢、頭暈目眩、耳鳴等症,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
白玉蟾丸中代赭石的加入,結合其他藥材的功效,可有效治療脾胃虛寒、肝陽上亢等導致的嘔吐、頭暈等症狀。
主治功效
白玉蟾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白玉蟾丸出自《解圍元藪》,由沈之問所著。該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癩。
治療原理分析:
古文提到 "上水煎服,大劑十服,內竅俱通,其外油光,紫黑疙瘩皆退,隨服丸方。" 可推測白玉蟾丸的治療原理是通過通利內竅,從而達到改善外在症狀的效果。
結合方劑組成成分的功效,可以進一步推斷其作用機理:
- 風癩的症狀可能包括皮膚油光、紫黑疙瘩等,這些與體內濕熱、毒素積聚有關。
- 方劑中的梔子、黃柏具有清熱解毒、消炎的功效,有助於清除體內的熱毒,改善皮膚的炎症反應。
- 蒼朮健脾燥濕,木瓜促進消化,可以改善脾胃功能,有助於排出體內的濕氣,從而減輕皮膚的油膩感。
- 亞麻子滋潤腸胃,可能有助於通便排毒,加速體內毒素的排出。
- 川牛膝、五加皮、風藤具有活血通絡、補益肝腎的功效,可能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受損組織的修復。
- 天麻、白蒺藜具有鎮靜安神、抗氧化的作用,可能有助於緩解患者的瘙癢、疼痛等不適症狀,並促進皮膚健康。
總結:
白玉蟾丸通過清熱解毒、健脾燥濕、活血通絡等多種途徑,改善體內環境,從而達到治療風癩,消除皮膚油光、紫黑疙瘩等症狀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川胡麻5兩, 川牛膝5兩, 木瓜5兩, 山梔5兩, 黃柏5兩, 蒼朮5兩, 明天麻5兩, 白蒺藜5兩, 五加皮10兩, 風藤10兩, 羌活10兩, 苦參10兩, 當歸10兩, 水銀水飛朱3錢, 車米(麵包煨)3錢, 麝香3錢, 香蛇1兩, 代赭石(醋煅)2兩, 新鮮去子肉410兩(此即大風子肉)。先將大風子肉用水二十碗,煮至二三碗,濾乾,入臼搗爛,以朱、汞、赭、米四味共研,不見星,收瓷器內;再將各藥末稱准,以煮大風子汁,加陳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於卯、午、酉時各服3錢,酒送下。病輕者只服2錢,或1錢5分,至4-5日反覺病凶,口內齒根麻木,精神恍惚,過後漸痊,面色紅活,再不沈重,惟要戒守,則永不發。
(《瘍醫大全》卷二十八)。方中車米,《瘍醫大全》作「蒼耳子」。《瘍醫大全》無麝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白玉蟾丸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玉蟾丸, 出處:《解圍元薮》卷三。 組成:川胡麻5兩,川牛膝5兩,木瓜5兩,山梔5兩,黃柏5兩,蒼朮5兩,明天麻5兩,白蒺藜5兩,五加皮10兩,風藤10兩,羌活10兩,苦參10兩,當歸10兩,水銀水飛朱3錢,車米(面包煨)3錢,麝香3錢,香蛇1兩,代赭石(醋煅)2兩,新鮮去子肉40兩(此即大風子肉)。 主治:風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