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胎積丸中加入丁香,主要是因為其具有 溫中散寒 和 行氣止痛 的功效。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能溫暖脾胃,散寒止痛,並能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因寒凝氣滯導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對於胎積丸而言,丁香可以溫暖脾胃,促進胎兒的生長發育,同時也能緩解孕婦的腹痛和腹脹,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
胎積丸中加入輕粉,主要基於其瀉下逐瘀的功效。胎積丸主要針對胎兒在母體內發育不良、積聚成塊所致的病症,輕粉具有清熱瀉火、消積化瘀的特性,可有效疏通胎兒周圍的瘀血,促進胎兒的正常發育。同時,輕粉還能清除腸胃積滯,減少胎兒的營養供應不足。
然而,輕粉藥性較強,需謹慎使用,不可自行服用,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胎積丸中加入滑石,主要是基於其 利水滲濕 的功效。
滑石性寒滑,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之效。胎積丸常用於治療孕婦胎兒積聚、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滑石在此方劑中能有效 利水消腫,促進胎兒生長,同時也能 緩解孕婦腹脹、尿頻等不適,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胎積丸中加入乳香,主要是為了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乳香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行氣止痛的功效。胎積丸用於治療胎兒在母體內發育不良,或因氣血不足、瘀阻經絡而引起的胎兒發育遲緩、胎動不安等症狀。乳香可以促進血行,改善母體血液循環,並緩解瘀阻,有利於胎兒發育。同時,乳香還具有止痛作用,可緩解因胎兒發育不良或胎位不正導致的腹痛。
胎積丸中加入巴豆,主要原因為其 攻堅破積 的作用。巴豆性峻猛,味辛,能 瀉下通便,消腫散結。胎積丸用於治療胎兒在母體內積聚成塊,或產後腹痛,胎衣不下等症狀。巴豆可強力破除積聚,使胎塊排出,並促進瘀血消散,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但巴豆毒性較大,需嚴格掌握用量和煎煮方法,避免出現腹痛、腹瀉等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胎積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小兒血癖」,指小兒因氣血瘀滯或胎毒積聚形成的結塊,臨床可能表現為腹中硬塊、啼哭不安、面色青黃或吐乳腹脹等症。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病症多與胎中積熱或產後瘀血未清相關,需以攻逐瘀滯、通下積聚為法治療。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白丁香(麻雀糞)
- 性溫味苦,能消積化滯、散結通絡,傳統用於癥瘕癖塊。其辛溫行氣之力可助氣血流通,破除滯結。
輕粉(氯化亞汞)
- 性寒有毒,具強力攻逐之效,能通利二便、祛痰消積。此處用量極少(半錢),意在借其峻下之性開通瘀滯,使癖積從大便排出。
滑石
- 甘寒滑利,可利水通淋,輔助輕粉引積熱從小便排出,兼緩和輕粉燥烈之性。
乳香
- 辛香走竄,活血止痛,助白丁香行氣散瘀,改善氣血阻滯所致的疼痛。
巴豆(製炭存性)
- 大辛大熱,為峻下冷積要藥。此處以針串火燒焦存性,減其毒性而保留攻逐之力,針對「血癖」之有形結滯,與輕粉協同破積。
三、治療原理
全方以「攻逐瘀積」為核心:
- 攻下通腑:輕粉、巴豆炭直折積滯,開通腸道,使瘀血癖塊從大便排出(糞下惡物)。
- 活血行氣:白丁香、乳香疏通氣血,化解局部瘀結。
- 二便分消:滑石利水,輕粉通便,使邪有雙重出路。
- 製劑考量:麵糊為丸、黍米大小,緩和藥性;柳心煎湯送服(柳心性涼),可能兼清胎毒之熱。
四、適用推論
本方為「峻藥緩攻」之劑,推測用於體質尚實、癖積明顯之患兒。其效以「通下惡物」為度,中病即止,避免過劑傷正。乳母同步服和氣藥(如調和脾胃之方),既可防藥物透過乳汁影響嬰兒,亦能間接調理小兒體質。
五、潛在機制
從現代角度解讀,「血癖」可能與先天性代謝異常、腸道蠕動障礙或局部組織增生有關。方中輕粉、巴豆的毒性成分(汞、巴豆樹脂)在極低劑量下或刺激腸道蠕動、促進代謝廢物排出,而乳香、白丁香可能有抗炎鎮痛作用。然此類藥物峻烈,需嚴格掌握適應症與劑量。
傳統服藥法
白丁香21個,輕粉半錢,滑石半錢,乳香半錢,巴豆30個(針串燈上,燒焦微存性)。
上為末,面糊為丸,如黍米大。
每服1-2丸,看虛實大小與服,用柳心7個煎湯放溫送下。連1-2服,糞下惡物是效。亦令乳母服和氣藥調養飼兒。若兒服藥後吐不止,大便不通,面黑氣喘者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胎積丸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服用胎積丸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胎積丸, 出處:《衛生總微》卷一。 組成:白丁香21個,輕粉半錢,滑石半錢,乳香半錢,巴豆30個(針串燈上,燒焦微存性)。 主治:小兒血癖。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