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碧丹

太碧丹

TAI BI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0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2.14)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9%
肺經 14%
脾經 14%
肝經 14%
大腸經 14%
胃經 10%
心經 4%
膀胱經 4%
小腸經 4%
腎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太碧丹中包含硃砂,主要原因如下:

一、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效。古人認為,硃砂可入心經,能平息心火,安神定志,治療心悸、失眠、驚癇等症狀。

二、驅邪辟穢: 硃砂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古人認為其具有辟邪、驅穢之功,可用於治療瘟疫、瘴氣等疾病。

因此,太碧丹中加入硃砂,意在鎮心安神、驅邪辟穢,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然而,硃砂有毒,不可隨意服用,應遵醫囑使用。

太碧丹方劑中包含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 滑石性寒滑利,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太碧丹常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尿路感染、膀胱炎等症,滑石可有效清解濕熱,促進尿液排出,緩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適。
  2. 利水滲濕: 滑石入膀胱經,能利水滲濕,消除水腫。太碧丹中若有水腫症狀,滑石可幫助利水消腫,減輕患者的病情。

總而言之,滑石在太碧丹方劑中發揮着清熱利濕、利水滲濕的作用,有助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泌尿系統疾病。

太碧丹方劑中含有輕粉,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輕粉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病症,例如疔瘡、癰腫、喉痺等。
  2. 燥濕止癢: 輕粉亦具燥濕止癢之效,可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濕疹、皮膚瘙癢等症。

然而,輕粉毒性較大,使用時需謹慎,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使用。

太碧丹中含有硫磺,主要原因如下:

  1. 殺蟲止癢: 硫磺性燥烈,具有殺蟲止癢之效,可治療因蟲毒引起的皮膚病,如疥瘡、濕疹等。
  2. 祛風除濕: 硫磺亦能祛風除濕,用於治療風濕痺痛、關節腫痛等症。

太碧丹方劑通常用於治療皮膚病,其含硫磺成分正是其主要功效所在。但硫磺性燥烈,使用時需謹慎,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避免過量或長期使用。

太碧丹中包含巴豆,主要是因為巴豆具有峻下通便、消積化痰的功效。其性味辛熱,入脾、胃、大腸經,能瀉下熱結,通利腸道,對於因痰濕阻滯、食積內停、腸胃積熱等導致的腹痛、便祕、腹脹等症狀,有明顯的治療作用。

然而,巴豆毒性較強,需慎用,一般僅作丸劑或散劑的輔料使用,且需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服用,避免因用量過大而引起中毒。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太碧丹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太碧丹》主要用於小兒「水癖食癖」、「五積果子毒」等腹中積滯諸疾,兼治「五積」、「奶不消」等症。

  1. 水癖食癖:指小兒因飲食不節或體質薄弱,導致水飲、食積停聚腹中,形成結塊或脹滿,可能伴隨消化不良、嘔吐、腹瀉等症狀。
  2. 五積果子毒:古代泛指因過食生冷、瓜果或不潔食物,導致氣、血、痰、濕、食等病理產物積滯,引發腹脹、腹痛或腹瀉等症。
  3. 奶不消:嬰幼兒哺乳後乳食停滯,出現嘔奶、腹脹、啼哭不安等症狀。

此方以「攻積消滯」為主,透過峻下、消積、解毒的藥物組合,快速清除腹中病理產物,恢復中焦運化功能。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一)藥物組成解析

  1. 光明砂(硃砂)

    • 性味:甘,微寒,有毒。
    • 作用:鎮心安神,解毒。在小兒方中多用於驚風煩躁,此方可能取其鎮靜與輕微解毒之效。
  2. 滑石

    • 性味:甘淡,寒。
    • 作用:利水道、清濕熱,能滲泄水濕,助排除腹中停聚的水飲。
  3. 膩粉(輕粉,氯化亞汞)

    • 性味:辛,寒,有毒。
    • 作用:攻毒、逐水、通便,古方用於痰涎積滯與水腫,此處助瀉下積滯。
  4. 舶上硫黃

    • 性味:酸,溫,有毒。
    • 作用:補火助陽、通便,與寒性藥物配伍可調節瀉下力度,兼溫中化積。
  5. 鷹糞

    • 古代用於消積化滯,可能取其動物性消化酶類作用(類似雞內金),助分解頑固食積。
  6. 小巴豆(去油後用)

    • 性味:辛,熱,大毒。
    • 作用:峻下寒積、攻逐痰飲,為方中主藥,透過強力瀉下清除腹中積滯。

(二)配伍邏輯

  1. 峻下與調和並行

    • 主以巴豆、膩粉、硫黃等攻逐積滯,但配合滑石利水、光明砂鎮靜,避免峻瀉傷正。
    • 紅米飯為丸、青黛為衣,護胃緩和藥性。
  2. 寒溫並用

    • 巴豆、硫黃性熱,膩粉、滑石性寒,相互制約,減少單一藥性之偏。
  3. 給藥途徑與劑量控制

    • 丸劑緩釋,劑量依兒童年齡嚴格分級(半歲1丸),減少毒性風險。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結合「瀉下消積」與「利水解毒」雙重機制:

  1. 直接攻逐:巴豆、膩粉刺激腸道蠕動,快速排出積滯;硫黃溫通,助化陰寒痰濕。
  2. 分解輔助:鷹糞、滑石助消化與滲濕,減輕腹中水氣與食積膠結。
  3. 預防驚風:光明砂鎮靜,防止積滯化熱引動肝風(如驚厥),與薄荷湯送服協同清熱。

適用病機:實證為主的積滯(如腹脹硬滿、便秘拒按),非虛弱或慢性積滰者宜慎。


三、古今應用對照

古代小兒積滯多因飲食不潔或過量,此方峻瀉可速效,但現代需考量毒性風險(如輕粉、巴豆),臨床應審證替代或調整劑型。其「通因通用」思路(以瀉治積)仍具參考價值,尤其針對急症實滯。

傳統服藥法


光明砂2錢,滑石1錢,膩粉1錢,舶上硫黃1錢,鷹糞1錢,小巴豆7粒(斑者,去心膜,水浸一宿,淘2-7度,研如泥,去油)。
上為末,同研勻,入巴豆膏浸煎,紅米飯為丸,如綠豆大,青黛為衣。
半歲1丸,一歲2丸,量兒大小加減用之。四季服之,春、冬煨皂角湯,秋、夏煎蘿蔔湯送下;如驚,煎金錢薄荷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太碧丹,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二。 組成:光明砂2錢,滑石1錢,膩粉1錢,舶上硫黃1錢,鷹糞1錢,小巴豆7粒(斑者,去心膜,水浸1宿,淘2-7度,研如泥,去油)。 主治:小兒水癖食癖,五積果子毒等腹中諸疾。並治五積、奶不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