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臍餅

肚臍餅

DU QI BI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一

熱性指數

35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3.1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大腸經 20%
腎經 20%
脾經 14%
胃經 8%
肺經 8%
小腸經 6%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肚臍餅中添加輕粉,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輕粉為硃砂經升華製成的紅色粉末,性寒,具有較強的殺蟲、止癢作用。

由於肚臍餅主要用於治療濕疹、癬症等皮膚病,輕粉的加入可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長,消炎止癢,促進皮膚病的痊癒。此外,輕粉還具有燥濕的作用,可以有效去除病竈周圍的濕氣,進一步促進病症的改善。

然而,輕粉為劇毒藥物,使用需謹慎,不可自行配製。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避免因過量使用造成中毒風險。

肚臍餅是傳統中醫學中一種常見的外用藥物,其組成成分多樣,其中包含了巴豆。巴豆在中醫裡被認為具有極強的熱性與毒性,能攻逐水濕、冷滯,驅除寒邪。其主要活性成分為巴豆醇酯類化合物,能刺激腸道,促進排便,因此在肚臍餅中,巴豆的作用主要在於通過其強烈的溫通作用,刺激人體的穴位,尤其是神闕穴(即肚臍所在位置),以達到散寒破結、通絡止痛的效果。此外,巴豆還能消腫解毒,對於一些因寒濕阻滯導致的腹脹、腹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然而,由於巴豆的劇烈性質,使用時必須謹慎,嚴格控制劑量,避免內服過量導致中毒。在肚臍餅的應用上,通常是將藥材研磨成粉後,敷於肚臍處,利用皮膚吸收,達到治療目的。

肚臍餅中加入硫磺,主要原因如下:

  1. 殺菌止癢:硫磺具有殺菌、止癢、消炎的功效,可有效治療因濕疹、癬症等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將硫磺製成餅狀,便於塗抹於肚臍周圍患處,發揮藥效。
  2. 驅風止痛:傳統醫學認為,硫磺具有驅風止痛的功效,可治療腹痛、腹脹等症狀。將硫磺製成餅狀,可以溫熱肚臍周圍,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止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肚臍餅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治「水臍腫滿」,即水濕停聚所致的腹脹水腫,類似於現代醫學的腹水證候。古代醫家利用外敷臍部(神闕穴)的方式,使藥力透過經絡吸收,促進水濕排出。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輕粉(2錢)
    • 辛寒有毒,具強烈利水消腫、攻逐水濕之效,古人多用於濕腫實證。其毒性可刺激局部,促進水分代謝。
  2. 巴豆(去油,4錢)
    • 辛熱大毒,傳統用於峻下逐水,外敷能刺激皮膚、促進局部氣血運行,增強滲透力,使停聚的水濕從二便排出。去油後減緩烈性,仍保留逐水功能。
  3. 硫黃(1錢)
    • 酸溫有毒,能溫陽化氣、散寒除濕,助輕粉與巴豆之藥性走竄,同時調和寒熱偏性,改善水濕停滯的病理環境。

治療原理

  • 穴效結合藥效:神闕穴屬任脈,與脾胃、三焦密切相關,外敷藥物可直達病所,激發經氣運行,調節水液代謝。
  • 峻藥外治減內傷:毒性成分(如輕粉、巴豆)透過皮膚緩釋吸收,較內服安全性略高,但仍需嚴格控制時間(如「人行5-6里」即約半小時至一小時),避免過度刺激。
  • 逐邪與補正並行:瀉下黃水後以溫粥調補脾胃,符合中醫「祛邪不傷正」的原則。

此方體現古代「峻藥緩攻」的思路,針對水濕壅盛實證,結合外用與穴位的協同效應,達到消腫目的。

傳統服藥法


輕粉2錢,巴豆(去油)4錢,硫黃1錢。上為末,成餅。
先以新綿1片鋪臍上,以藥餅當臍按之,外用綿扎緊。如人行5-6里,黃水自下,待3-5度去餅,以溫粥補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患者應注意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2. 本方含有輕粉,輕粉有毒,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不宜服用。
  3.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慢性肝硬化

相同名稱方劑


肚臍餅, 出處:《仙拈集》卷一。 組成:輕粉2錢,巴豆(去油)4錢,硫黃1錢。 主治:水臌腫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