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蔻香丸
KOU XI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二○七引《家藏經驗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中性 (1.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蔻香丸方劑中使用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蔻香丸旨在治療氣滯血瘀引起的脘腹疼痛、食積不消等症狀,木香可疏肝理氣,行氣止痛,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消食化積、止痛止瀉的效果。
- 健脾和胃: 木香能健脾和胃,增進消化功能,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蔻香丸中常配合其他健脾和胃的藥物,如山楂、麥芽等,共同增強脾胃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蔻香丸中加入人參,主要考量其補氣益血、健脾固本之效。
人參味甘性溫,歸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效。蔻香丸多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心神不寧等症,而人參可以補益脾胃,增強氣血,安神定志,配合其他藥物,協同增效,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蔻香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蔻香丸中可能含有較為辛燥的藥物,甘草可以調和這些藥物的燥性,避免對身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 補益脾胃: 甘草具有健脾益氣、和中緩急的功效。蔻香丸可能含有較為寒涼的藥物,甘草可以補益脾胃,避免寒涼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
總之,甘草在蔻香丸中起到重要的調和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中藥方劑[開闆丹]的組成中包含[鉛丹],是因為鉛丹具有解毒、消腫的作用。鉛丹含有的硫化鉛能夠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減少腫脹和毒素。在[開闆丹]中,鉛丹的加入可以提高方劑對於毒熱和腫脹問題的治療效果,幫助改善健康狀況。然而,由於鉛丹具有毒性,使用時需要謹慎,以免對人體造成傷害。
蔻香丸中添加肉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胃止嘔: 肉荳蔻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溫胃止嘔之效。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客胃所致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可起到溫暖脾胃、止嘔止瀉的作用。
- 行氣止痛: 肉荳蔻氣味芳香,能行氣止痛,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腹脹痛、脘腹疼痛等症狀,可起到行氣散結、緩解疼痛的作用。
因此,蔻香丸中添加肉荳蔻,可發揮溫胃止嘔、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治療脾胃虛寒、氣滯血瘀所致的相關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蔻香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蔻香丸主治小兒脾胃虛寒所致諸症,其症狀特徵為「臟寒」,如腹疼、大便青色、腹鳴不止,此類表現屬中醫「中焦虛寒」範疇。方中「肉豆蔻」煨後溫澀止瀉,「罌粟殼」炒黑固澀,二者合用可止泄痢;而「木香」行氣止痛,「人參」補氣益脾,「炙甘草」和中調藥,全方側重於溫中澀腸、補虛行滯,適用於虛寒性泄瀉、痢疾,甚或霍亂吐瀉等急症。另提及「驚風入脾」,恐為小兒因吐瀉過度導致脾虛風動之證,方中補益與固澀並行,間接可安中息風。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溫中固澀:
- 肉豆蔻(醋麵煨):煨製後辛溫之性增強,專入脾胃,能溫中行氣、澀腸止瀉,針對「臟寒泄瀉」之主因。
- 罌粟殼(炒黑):炒黑後澀性更顯,與肉豆蔻協同固脫止痢,然其性收斂,故配木香以防滯氣。
補虛行氣:
- 人參:補益脾氣,助運化以治本,改善「不納奶食」「大便不化」等虛弱症狀。
- 木香:辛散走竄,能醒脾行氣,解腹中氣滯疼痛,並緩解肉豆蔻、罌粟殼之壅滯。
調和藥性:
- 炙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兼助人參補脾之力。
配伍特點:
全方以「澀中寓行」為核心,針對虛寒泄瀉本虛標實之病機,溫澀而不礙脾運。若痢下赤白(寒熱夾雜),以石榴皮煎湯送服,取其酸澀收斂、殺蟲止痢之效。其治療原理在於溫補脾陽以治本,澀腸行氣以治標,標本兼顧,尤其適合小兒脾胃嬌嫩、易虛易寒之體質。
傳統服藥法
木香1兩,人參1兩,甘草(炙)1兩,罌粟殼(蓋房炒黑色)2兩,肉豆蔻10枚(醋面裹,煨黃赤色,去面不用)。
和脾順氣,止泄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隨大小加減旋丸。
清粥飲化下,不拘時服。寒熱泄瀉,驚風入脾,霍亂吐瀉,不納奶食,大便不消化,痢下赤白,石榴皮煎湯化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因此不宜在夏季服用。
- 本方含有罌粟殼,有鎮咳、止痛、平喘的功效,但也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含有木香,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散寒的功效,但也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不宜過量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蔻香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引《家藏經驗方》。 組成:木香1兩,人參1兩,甘草(炙)1兩,罂粟殼(蓋房炒黑色)2兩,肉豆蔻10枚(醋面裹,煨黃赤色,去面不用)。 主治:和脾順氣,止泄痢。主治:小兒腹疼,臟寒,大便青色,腹肚虛鳴,頻並不止,及寒熱泄瀉,驚風入脾,霍亂吐瀉,不納奶食,大便不消化,痢下赤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