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丁香和胃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調理胃氣、緩解胃部不適。其配方中含有多種草藥,其中較為特殊的一味成分為罌粟殼。罌粟殼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收斂止瀉、鎮痛安神的作用,因此在一些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方劑中會酌量使用。
然而,由於罌粟殼含有微量嗎啡等生物鹼成分,具有一定的成癮性和潛在風險,現代藥典及法規對於其使用有嚴格限制。在丁香和胃丸中加入罌粟殼,主要是取其收斂固腸之效,以增強整個方劑對腹瀉等症狀的治療效果。但必須注意的是,該方劑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且不宜長期大量服用,以免產生不良反應或依賴性。此外,對於某些特定人群,如兒童、孕婦以及患有肝腎疾病者,更需謹慎使用,以免造成健康風險。
丁香和胃丸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溫中散寒,和胃止嘔:丁香性溫,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但其性燥烈,容易傷胃。生薑性溫,辛散溫中,可緩解丁香的燥烈之性,並增強其溫中散寒之效,有助於緩解寒邪犯胃所致的胃寒、嘔吐等症狀。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生薑味辛,可引導藥物直達病所,促進藥效發揮。丁香和胃丸中的丁香、砂仁、陳皮等藥材,其功效各有側重,生薑的加入可調和藥性,使各藥材協同作用,增強療效,達到溫中和胃、止嘔消脹的功效。
丁香和胃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調理胃腸,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狀。其組成中包含丁香,主要是因為丁香具有良好的芳香開胃作用,能夠刺激食慾,促進消化。丁香中含有的揮發油成分,對於胃腸道具有抗菌消炎的效果,有助於減輕胃部不適和腹脹等症狀。
此外,丁香還被認為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能夠幫助暖胃,適合於因寒邪入侵所致的胃痛或消化不良。其辛辣的特性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增強人體的消化能力。整體而言,丁香在和胃丸中的搭配,不僅提升了方劑的療效,也符合中醫對於“和胃”的治療理念,使患者在服用後感到舒適,改善胃腸功能。這使得丁香在方劑中佔有重要地位。
丁香和胃丸中加入燈心草,是基於其清心降火、利尿滲濕的功效,以輔助丁香溫胃止嘔、降逆止呃的作用。
丁香溫熱辛香,擅長溫胃散寒,但若脾胃虛寒者,長期服用恐致燥熱上火。燈心草性寒,入心、小腸經,可清心火、利小便,能有效緩解丁香溫熱之性,防止燥熱之弊,使其更平和地發揮溫胃止嘔之效。同時,燈心草利尿滲濕,可協助丁香溫陽化濕,達到溫胃和中、降逆止呃的效果。
丁香和胃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調和藥性: 丁香性熱,辛溫,具強烈的溫中散寒、降逆止嘔功效,但若單味使用容易燥烈傷陰。甘草性甘,平,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解毒生津的作用,可以中和丁香的燥烈之性,使其溫而不燥,和而不烈,更易於服用。
- 增強功效: 甘草本身具有健脾益氣、和中緩急的功效,與丁香搭配使用,可以增強丁香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作用,更有效地緩解胃寒、嘔吐、腹痛等症狀。
丁香和胃丸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丁香辛辣之性: 丁香性熱,味辛,可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但過於辛辣容易傷胃。大棗味甘,性平,可補脾益氣,和胃緩中,正好能緩和丁香的辛辣之性,防止其對胃部造成刺激。
- 增強補脾益氣之效: 大棗具有補脾益氣、養血安神之功效,可增強人體正氣,促進脾胃運化,進而提升丁香和胃丸的整體療效。
大棗與丁香相配,取長補短,相輔相成,使藥效更溫和,更利於脾胃的調養。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丁香和胃丸]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明確記載主治「赤白痢」,即因濕熱、寒濕或脾胃虛弱導致的下痢,糞便中夾雜赤色(血)或白色(黏液)的症狀。古代醫家將痢疾按顏色區分證型,赤痢多屬濕熱傷血分,白痢多屬寒濕傷氣分,五色痢則為病情複雜、寒熱錯雜之證。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與劑量特點
方中八味藥均以「七」為量(七枚、七片、七根),此數字可能受古代「七為少陽之數」的象數思維影響,取其調和中焦、消導化滯之意。整體配伍簡潔,以溫中和胃、澀腸止痢為主。各藥配伍邏輯
- 主藥:
- 丁香:辛溫,溫中降逆,善治胃寒嘔吐、腹痛泄瀉。
- 御米殼(罌粟殼):酸澀平,強力澀腸止瀉,針對久痢滑脫。
- 輔藥:
- 生薑:辛溫,溫中止嘔,助丁香散寒。
- 乾薑(白痢用):大熱,溫脾陽、散寒濕,針對白痢之寒。
- 甘草:甘平,和中緩急,赤痢時以其清熱解毒(生用更佳)。
- 佐使藥:
- 燈草:甘淡微寒,利小便以實大便,導濕熱從下分消。
- 棗:甘溫,補脾和胃,調和藥性。
- 柏苓兒(疑為「黃柏」或「茯苓」之別名):
若為黃柏,則苦寒清熱燥濕,治赤痢之濕熱;
若為茯苓,則甘淡滲濕健脾,助運化水濕。
- 主藥:
治療原理
本方以「溫澀」為核心,結合「寒熱並調」:- 針對病機:痢疾日久,寒熱錯雜,中焦虛弱,腸道滑脫。
- 藥物協同:
- 丁香、生薑溫中止瀉,御米殼固澀止痢,共為主攻;
- 燈草、柏苓兒分利濕熱,防溫藥助熱;
- 棗、甘草補中,緩和峻澀之性。
- 隨證加減:
- 赤痢(熱重):甘草湯送服,取其清熱緩急;
- 白痢(寒重):乾薑湯送服,增強溫中散寒;
- 五色痢(寒熱夾雜):甘草乾薑湯並用,雙向調節。
總結
此方體現「急則治標」思維,以澀腸止瀉為先,兼顧溫中、化濕、調和寒熱。其組方簡練,針對痢疾之標(滑脫不止)與本(中焦虛寒/濕熱)並治,尤其適合久痢虛損而邪未盡之證。惟御米殼具成癮性,現代臨床需謹慎替代或調整用法。
傳統服藥法
御米殼7個,生薑7片,丁香7個,燈草7根,甘草7根,棗7個,柏苓兒7個,
先將各味為末,後將棗、薑同搗千杵,水為丸,如彈子大。
每服1丸,赤痢,甘草湯送下;白痢,乾薑湯送下;五色痢,甘草、乾薑湯送下,食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丁香和胃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四一引《經驗秘方》。 組成:禦米殼7個,生薑7片,丁香7個,燈草7根,甘草7根,棗7個,柏苓兒7個,主治:赤白痢。 。 主治:赤白痢。
丁香和胃丸, 出處:《禦藥院方》卷三。 組成:丁香半兩,木香半兩,沉香半兩,藿香葉1兩,白茯苓(去皮)1兩,白豆蔻仁1兩,陳皮(去白)1兩,白朮1兩,人參1兩,半夏(薑制)3兩。 主治:溫中和胃,止嘔進食。主治:脾胃不和,中脘氣痞,胸膈停痰,嘔吐惡心,脅肋刺痛,飲食無味,肢體倦怠。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