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靈湯

百靈湯

BAI LI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0.3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肺經 15%
心經 11%
胃經 11%
大腸經 11%
腎經 11%
肝經 7%
膽經 3%
小腸經 3%
膀胱經 3%
脾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腎經
肝經
膽經
小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百靈湯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感冒引起的咳嗽、喉嚨不適等症狀。其中,罌粟殼作為其中一種成分,其作用主要在於鎮咳和抑制咳嗽反射。罌粟殼富含多種生物鹼,可以調節呼吸系統的神經,減少咳嗽的頻率和強度,對於因外感風寒或風熱所引起的咳嗽有很好的療效。

此外,罌粟殼還具有一定的鎮靜效果,能夠緩解因咳嗽引起的喉嚨不適與痛感,幫助患者更好地休息。雖然罌粟殼含有某些成分可能存在濫用風險,但在中醫的應用中,遵循適當的劑量和使用原則,可以安全有效地發揮其療效。因此,罌粟殼在百靈湯中的使用,充分體現了中醫方劑配伍的精髓,注重不同藥材之間的協同作用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百靈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化痰止咳: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其能疏肝理氣,使氣機通暢,又能健脾和胃,增進食慾,有助於改善因氣滯痰阻引起的咳嗽、喘息等症狀。
  2. 調和藥性,增進療效: 陳皮性溫,能調和藥性,使其他藥材的功效發揮得更加充分。例如,在一些以清熱化痰爲主的方劑中,加入陳皮可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脾胃,使其療效更為溫和。

百靈湯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通利水道,消腫止痛:木通性寒,味苦,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消腫、通淋止痛之效。對於因濕熱下注、水道不利引起的尿路感染、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狀,木通可起到疏通水道、利尿消腫的作用,緩解疼痛。

2. 配伍增效:百靈湯中其他藥材如車前子、萆薢、滑石等也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與木通配伍使用,可增強利水通淋的效果,達到協同作用,使療效更佳。

百靈湯中包含烏梅,主要原因有二:

  1. 斂肺止咳: 烏梅味酸性收斂,能收斂肺氣,止咳化痰。對於肺氣虛弱,咳嗽不止,痰液稀薄者,烏梅可起到固護肺氣,減少痰液分泌的作用。
  2. 生津止渴: 烏梅味酸甘,能生津止渴,潤燥止瀉。對於口乾舌燥,咽喉疼痛,或因津液不足導致的便祕,烏梅能滋潤腸道,促進津液分泌,緩解症狀。

百靈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百靈湯中可能包含一些性寒或性熱的藥材,甘草可以起到緩和藥性,防止藥物過於寒涼或溫燥,使藥性更平和,避免對身體造成負擔。

二、增強藥效: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使其更好地發揮療效。例如,甘草可以增強人參的補氣作用,增強黃芪的益氣作用。同時,甘草也能提高藥物的吸收率,使藥效更顯著。

百靈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解毒涼血的功效。百靈湯常用於治療熱病、邪毒熾盛所致的發熱、煩躁、口渴、咽痛等症狀,黃連能有效清熱解毒,緩解患者的不適。
  2. 抑菌消炎: 黃連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抑制多種致病菌的生長繁殖。百靈湯的組成中常包含一些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藥物,與黃連協同作用,增強抗感染效果,促進疾病的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百靈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百靈湯主治「赤白痢」,即痢疾伴有赤色(血)或白色(黏液)下痢症狀。其記載特別提到「血痢」案例,患者數十次下痢,服藥後迅速止痢,顯示此方對痢疾有明顯止瀉、止血之效。

組成邏輯與可能功效

  1. 罌粟殼(主藥):

    • 具強力收澀之性,能固腸止瀉、止痛,適用於久痢或劇烈腹痛下痢。
    • 抑制腸道過度蠕動,減少排便次數。
  2. 黃連(輔藥):

    • 清熱燥濕,善治濕熱痢,抗菌消炎,對赤痢(血痢)尤佳。
    • 與罌粟殼配伍,一收一清,既止瀉又除病因(濕熱)。
  3. 陳皮(佐藥):

    • 理氣健脾,化濕和中,緩解腹脹,助黃連化解濕滯。
  4. 木通(佐藥):

    • 利水通淋,導濕熱從小便出,減輕腸道濕熱壅滯。
  5. 烏梅(佐藥):

    • 酸澀收斂,協同罌粟殼止痢,生津防脫水,緩解久痢傷陰。
  6. 甘草(使藥):

    • 調和諸藥,緩急止痛,保護腸胃黏膜。
  7. 生薑、大棗(引藥):

    • 調和營衛,顧護脾胃,減輕寒涼藥(黃連、木通)對胃的刺激。

治療原理

百靈湯以「收澀+清熱+理氣」為核心:

  • 收澀治標:罌粟殼、烏梅直接止瀉,緩解症狀。
  • 清熱治本:黃連、木通清除腸道濕熱,針對痢疾根本病因(濕熱積滯)。
  • 理氣調中:陳皮、生薑、大棗調理氣機,預防過度收澀導致氣滯。

此方結構嚴謹,標本兼治,尤其適合濕熱痢兼頻繁腹瀉(如血痢)者。惟罌粟殼具成癮性,現代臨床需謹慎替代使用。

傳統服藥法


罌粟殼、陳皮、木通、烏梅、甘草、黃連各等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3大錢,水1盞,加生薑3片,棗子2個(劈破),沙罐內慢火煎至8分,去滓,放瓷器碗內,上面封口,用濕紙兩重蓋覆,不可令灰入腹。
藥後且忌口。
血痢:溫人鄭元升雲:近日患病,血痢之間數十次,窘不可言,有客惠藥兩服而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瀉下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有收斂作用,大便溏薄者慎用。
  • 本方有苦味,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痢疾大便膿血

相同名稱方劑


百靈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一。 組成:罂粟殼、陳皮、木通、烏梅、甘草、黃連各等分。 主治:赤白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