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地榆散的組成中包含地榆,這主要源於以下兩點原因:
- 藥性相符: 地榆味苦澀,性寒,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地榆散的功效主要為涼血止血,而地榆恰好能針對出血症狀,且能清熱解毒,減少因熱毒引起的出血。
- 臨牀驗證: 地榆散的方劑組成是經過歷代醫家臨牀驗證的,地榆作為主要的藥材,在治療各種出血症狀中被證實具有良好的療效,其止血效果顯著,同時也兼具清熱解毒的功效,能夠有效治療熱毒引起的出血。
因此,地榆散的組成中包含地榆,是基於藥性相符和臨牀驗證的結果,使其成為治療出血症狀的有效方劑。
地榆散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于治療各種出血症狀,如便血、痔血等。其組成成分多樣,其中罌粟殼的加入,主要取其收斂止瀉、鎮痛安神之效。罌粟殼中含有豐富的生物鹼,如嗎啡、可待因等,這些成分能有效抑制腸道蠕動,減輕腹瀉,並具有一定的止痛作用,對出血後可能伴隨的疼痛與腹瀉有良好療效。然而,由於罌粟殼具有潛在的成癮性和副作用,現代臨床應用時需嚴格控制用量,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以確保安全有效。在地榆散的整體配方中,罌粟殼的使用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綜合調理的理念。
地榆散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助藥力達脾胃: 地榆散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崩漏、下血等症,其中地榆、白芍等藥性偏寒涼,容易損傷脾胃。陳皮性溫,味辛,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藥傷及脾胃,使藥力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止血之效。
- 行氣止痛,促進血行: 陳皮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疏通血脈,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止血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緩解血熱妄行所致的疼痛。
因此,陳皮的加入,既能保護脾胃,又能促進血行止痛,提升地榆散的療效。
地榆散為中醫傳統方劑之一,其組成複雜,旨在清熱解毒、收斂止血。方中藿香作為一味重要成分,其選用自有深意。藿香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化濕開胃、止嘔解暑之效。在地榆散中,藿香不僅能調理脾胃,增強消化吸收功能,還能提升整體藥效,對治療因濕熱所致的腹瀉、嘔吐等症狀尤為適用。此外,藿香與地榆散中的其他草藥相互配合,共同發揮清熱涼血、固脫止瀉的作用,適於內熱盛、便血下痢等病證。因此,藿香在地榆散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藥物相輔相成的原則。
地榆散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地榆散以止血為主,而黃連味苦寒,善於清熱解毒,可輔助地榆散清熱涼血,抑制感染,防止創口化膿,從而更好地達到止血效果。此外,黃連還能抑制腸道菌羣過度生長,減少腸道出血,進一步促進止血。
因此,黃連在中藥方劑地榆散中起著輔助止血、清熱解毒的作用,與地榆等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止血療效。
地榆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地榆味苦寒,善於涼血止血,但過於寒涼,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能緩解地榆的寒性,避免藥性過於峻猛,保護脾胃,使藥力平和,達到最佳療效。
-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能調和藥性,使地榆止血功效更顯著,同時也能緩解地榆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如口乾舌燥等,使藥效更穩定可靠。
地榆散中加入蒼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燥濕止瀉:地榆散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的腸風下血,蒼朮性燥,能燥濕健脾,幫助地榆散清熱止血、固腸止瀉。
二、祛風止痛:地榆散中亦有止痛作用,蒼朮具有祛風止痛功效,能與地榆散協同作用,減輕腸道疼痛,緩解病情。
因此,蒼朮的加入不僅有助於地榆散燥濕止瀉,更能增強其止痛功效,使方藥治療效果更佳。
主治功效
地榆散
組成:
- 地榆
- 罌粟殼
- 陳皮
- 藿香
- 黃連
- 甘草
- 蒼朮
功效:
- 五色痢:大便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如赤、白、青、黃、黑等。
- 裏急後重:肛門緊迫,大便艱難,排便後仍有重墜感。
- 痛不可忍者:疼痛難忍,無法忍受。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地榆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清熱涼血、斂瘡、排膿等功效。
- 罌粟殼具有鎮咳、止痛、止瀉、止痢等功效。
- 陳皮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 藿香具有燥濕、芳香化濕、止嘔、止咳化痰、祛風除濕、健脾胃等功效。
- 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可治療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等症狀。
- 甘草性質甘平,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蒼朮具有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等功效。
總結:
- 地榆散是一種中藥方劑,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清熱涼血、斂瘡、排膿、鎮咳、止痛、止瀉、止痢、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芳香化濕、祛風除濕、健脾胃等功效。
- 臨牀上,地榆散可用於治療五色痢、裏急後重、痛不可忍者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地榆(銼)1兩,赤芍藥1兩,生乾地黃前根(銼)1兩,龍骨1兩,黃芩1兩,雞蘇苗1兩。
上為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地榆散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如果體質虛寒的人服用,可能會導致腹瀉、腹痛等症狀。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地榆散, 出處:《絳囊撮要》。 組成:生地榆(曬乾)。 主治:湯火傷。
地榆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五三。 組成:臭椿根(東引根白皮,蜜炙,焙乾)半兩,地榆半兩。 主治:蠱毒下血。或腹痛,或不痛,百治不效,日夜不止,煩渴。
地榆散, 出處:《回春》卷四。 組成:烏梅1兩(焙乾,去核),五倍子(炒)5錢,槐花1錢,枳殼(麸炒)1錢,黃連3錢(炒),地榆2錢,荊芥穗3錢,白芷1錢。 主治:腸風下血。
地榆散,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二。 組成:地榆2兩(炒),禦米殼4兩(蜜炒),陳皮1兩(浸洗,去白),藿香1兩(洗去土),黃連1兩,甘草1兩(炙),蒼朮1兩(米浴浸3日,炒)。 主治:五色痢,裏急後重,痛不可忍者。
地榆散, 出處:《局方》卷六(寶慶新增方)。 組成:石榴皮、蓮蓬(去莖)、甘草(炒)、罂粟殼(去瓤,蜜塗炙)各等分。 主治:腸胃氣虛,冷熱不調,泄瀉不止,或下鮮血,或如豆汁,或如豚肝,或膿血相雜,赤多白少,腹痛後重,遍數頻并,全不入食。
地榆散, 出處:《局方》卷六(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組成:地榆(炒)半斤,乾葛半斤,茯苓(去皮)6兩,赤芍藥6兩,乾薑(炮)2兩,當歸(去苗)3兩,甘草(炙)4兩,罂粟殼(蜜炒)12兩。 主治:大人、小兒脾胃氣虛,冷熱不調。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或因腸胃乘虛爲熱毒所滲,下痢純血,臍腹(疒丂)痛,裏急後重,口燥煩渴,小便不利,純下鮮血;或先經下痢,不應服熱藥而誤服熱藥,蘊毒不散,積於腸間,滲而成血者。及下痢純白,或下紫黑血,腸滑不禁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