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不換散

JIN BU HU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0.4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大腸經 19%
脾經 18%
胃經 12%
心經 11%
腎經 6%
肝經 6%
肺經
大腸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金不換散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括罌粟殼。罌粟殼是罌粟植物的外殼,具有鎮靜和止痛的特性,常用於治療因陰虛或氣血不足引起的疼痛和不適。由於罌粟殼含有一些アルカロイド成分,能有效舒緩神經系統,有助於改善失眠、焦慮等問題。

在金不換散中,罌粟殼的添加可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特別是在處理因情志不遂而引起的體虛症狀。其鎮靜作用可以舒緩因精神壓力引起的身心不適,同時與其他中藥成分協同作用,提高整個方劑的療效。

此外,罌粟殼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有“平肝潛陽”的效果,這對於調節陰陽失衡有正面影響。因此,金不換散中的罌粟殼可視為其綜合效果中的重要組分,對於促進患者的康復有著不可或缺的貢獻。

金不換散中包含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潤肺止咳: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金不換散主治肺熱咳嗽、痰多氣喘等症,杏仁的潤肺止咳之功,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效果。
  2. 宣肺降氣:杏仁還有宣肺降氣的功效,可幫助肺氣下降,緩解氣喘症狀。金不換散中常與其他宣肺降氣藥物配伍,共同發揮宣肺降氣、止咳平喘的作用。

因此,金不換散中加入杏仁,是為了發揮其潤肺止咳、宣肺降氣的功效,更好地治療肺熱咳嗽、痰多氣喘等疾病。

金不換散方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藥性: 金不換散多用辛溫燥烈之品,容易傷陰耗氣。甘草性甘平,味甘而緩,可調和藥性,緩和藥力,避免對脾胃造成傷害,使藥效更柔和。
  2. 增效護胃: 甘草具有一定的補脾益氣、緩急止痛作用,能增強藥效,並保護脾胃免受辛溫燥烈藥物的刺激。

因此,甘草在金不換散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使藥效更趨平和,更利於人體吸收和發揮作用。

金不換散中包含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枳殼味苦、辛,性寒,歸肝、脾經。其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肝氣鬱滯、氣機不暢所致的胸悶、脅痛、腹痛等症狀。金不換散常用於治療胸痺、心痛、腹痛等病症,而枳殼的疏肝理氣作用可以幫助緩解氣血運行不暢,起到止痛的作用。
  2. 消食導滯,降逆止嘔: 枳殼還具有消食導滯、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食積停滯、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噯氣、脘腹脹滿等症狀,枳殼可以起到消食導滯、降逆止嘔的作用。金不換散中,枳殼配合其他藥材,共同起到消食導滯、理氣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金不換散」主治功效分析

「金不換散」見載於多部中醫典籍,其主治功效可歸納為:止咳平喘,溫肺化痰,理氣寬胸,健脾和胃。 主要用於治療肺胃虛寒所致的各種咳嗽、喘息、胸腹脹滿、腰背疼痛等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金不換散」由罌粟殼、杏仁、甘草、枳殼四味藥組成,其治療原理基於中醫「溫肺散寒、降氣化痰、調和脾胃」的理論。

  • 肺胃虛寒: 多部典籍均指出「金不換散」主治「肺胃虛寒」,這表明此方劑的治療核心是針對肺和胃的虛寒證。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肺胃虛寒,則氣機不利,水濕不化,痰濁內生,導致咳嗽、喘息、胸悶等症狀。
  • 罌粟殼: 為方中主藥,具有斂肺止咳、澀腸止瀉、止痛之效。其性溫,可溫肺散寒,斂肺氣而止咳喘,尤其擅長治療久咳不止。
  • 杏仁: 味苦、性溫,歸肺、大腸經,具有降氣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的功效。杏仁與罌粟殼相配,一降一斂,增強止咳平喘之效。
  • 甘草: 味甘、性平,歸心、肺、脾、胃經,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作用。在本方中,甘草既能補益脾胃,又能調和諸藥,緩和罌粟殼的收斂之性,並能緩解咳嗽、咽痛等症狀。
  • 枳殼: 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胃經,具有理氣寬中、行滯消脹的功效。枳殼可理氣行滯,使肺胃之氣通暢,改善胸腹脹滿、食少納呆等症狀。

綜合四藥,全方共奏溫肺散寒、降氣化痰、理氣寬胸、健脾和胃之效,達到止咳平喘、消除諸症的目的。

古籍記載的病症與方劑的對應關係:

  • 久嗽不已,喘促滿悶,咳嗽涎盛: 這些是肺氣虛寒、痰濕阻肺的典型表現。方中罌粟殼、杏仁溫肺降氣,止咳平喘;甘草化痰;枳殼理氣寬胸,使氣機通暢,痰涎得化。
  • 腹脅脹滿,腰背倦痛: 這些症狀多與脾胃虛寒、氣機不暢有關。方中甘草補益脾胃;枳殼理氣寬中,可改善腹脹、食少等症狀;腰背倦痛則與肺氣虛弱、不能溫煦經絡有關,全方溫肺益氣,故可緩解。
  • 虛勞冷嗽,咳唾紅痰: 「虛勞」指多種慢性虛損性疾病的總稱,肺虛是其中常見的類型。「冷嗽」提示病性屬寒。「咳唾紅痰」說明肺虛日久,損傷肺絡,甚至可能兼有陰虛火旺。此時,單純溫肺散寒已不足以治本,需結合補虛、滋陰等治法。古籍中也提到:「許元林先生方。乙卯年七月,僕嘗治一婦人咳嗽不已,服諸藥無效,漸成勞瘵。求余診之,六脈濡弱。以愚考之,此是血弱,又因憂戚太過而成斯疾。合用當歸等藥治之必愈。遂先用《古今錄驗》橘皮湯,空心服蘇子降氣湯,後用金釵煎、熟地黃丸、當歸丸調理得安。」這裡指出對於虛勞久咳,需要結合辨證,配伍補虛、養血、滋陰等藥物。這提示「金不換散」作為基礎方,可根據具體病情加減化裁,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總結:

「金不換散」是一首經典的止咳平喘方劑,其治療核心是針對肺胃虛寒。通過溫肺散寒、降氣化痰、理氣寬胸、健脾和胃,可有效緩解久咳、喘息、胸腹脹滿等症狀。在臨床應用中,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合理加減,才能取得滿意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罌粟殼七錢(去項蒂,蜜炙) 白朮1錢 款冬花1錢 陳皮1錢(去白) 黃連一分半
上為末,作五服。
水1盞半,生薑3片,烏梅1個,煎至7分,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肺散寒、降氣止咳的功效,適用於肺胃虛寒、久咳不已、喘促滿悶、咳嗽涎盛、腹脅脹悶、腰背倦痛等症。但本方性溫,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咳血氣喘肺結核百日咳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腎盂腎炎尿道膿傷骨質疏鬆症咳嗽多痰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金不換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三五。 組成:三棱1兩,莪朮(并細研)1兩,巴豆(去皮)1兩。 主治:婦人血氣刺痛不可忍者。

金不換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引《聖惠》。 組成:罂粟殼7錢(去項蒂,蜜炙),白朮1錢,款冬花1錢,陳皮1錢(去白),黃連1分半。 主治:諸嗽。

金不換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六。 組成:當歸(洗,焙)半兩,烏龍尾(竈屋上垂塵是也)半兩,飛羅面半兩,朱砂2錢(别研)。 主治:婦人衝任脈虛,血海暴崩,淋漓不斷。

金不換散, 出處:《婦人良方》卷六。 組成:罂粟殼半兩(制),杏仁(制)3錢,甘草3錢,枳殼4錢。 主治:男子女人肺胃虛寒,久嗽不已,喘促滿悶,咳嗽涎盛,腹脅脹悶,腰背倦痛。或虛勞冷嗽,咳唾紅痰,及年遠日近,一切喘疾,諸藥不效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