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斂肺湯中加入百藥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藥效: 百藥煎是由多種中藥組成,具備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生津潤燥等功效。加入斂肺湯中,可以增強藥效,更全面地治療肺熱咳嗽、咯血、口渴等症狀。
- 相輔相成: 百藥煎中的某些藥物,如生地黃、麥冬等,可以滋陰潤肺,與斂肺湯中的其他藥物,如黃芩、知母等,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的作用。
總而言之,百藥煎的加入,可以使斂肺湯的藥效更強,療效更佳。
斂肺湯中加入訶子,主要基於其收斂止瀉、潤肺止咳的功效,與方劑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訶子味酸、澀,性涼,入肺、大腸經,具有收斂止瀉、潤肺止咳的作用。在斂肺湯中,訶子主要發揮收斂肺氣、止咳化痰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潤肺止咳、斂肺固表的效果。同時,訶子還能收斂腸道,減少津液流失,有助於改善肺燥咳嗽等症狀。
斂肺湯中加入五味子,是基於其收斂固澀的藥性。五味子味酸,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斂肺止咳、固精縮尿、生津止渴等功效。
在斂肺湯中,五味子主要發揮斂肺止咳的作用。對於肺氣虛弱、津液虧損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五味子能收斂肺氣,固護肺陰,起到止咳平喘的效果。此外,五味子還能滋養腎陰,從根本上改善肺虛之症。因此,五味子是斂肺湯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斂肺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之功效。斂肺湯多用於肺氣虛弱、表虛不固所致的咳嗽、氣喘、自汗等症狀。黃耆可以補益肺氣,提高機體免疫力,固護肺氣,防止外邪入侵。
- 助藥力: 黃耆能夠提高其他藥物的藥力,使藥效更顯著。例如,與其他斂肺止咳的藥物配合,能更有效地止咳平喘,減少肺氣耗損,達到更好的療效。
斂肺湯方劑中加入白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止咳化痰:白芨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止咳化痰之效。對於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白芨能有效改善,配合其他藥材,可達到更好的療效。
- 收斂止血:白芨亦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肺虛久咳、咳血等症。在斂肺湯中,白芨可以起到收斂肺氣、止咳止血的作用,緩解肺部損傷,促進恢復。
總而言之,白芨在斂肺湯中,既能清熱化痰,又能收斂止血,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止咳平喘、保護肺部的功效。
斂肺湯中加入胡桃仁,主要基於其潤肺止咳、補腎固精的功效。
胡桃仁性溫,味甘,入肺、腎經。其富含不飽和脂肪酸、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具有潤肺止咳、滋陰補腎的功效。對於因肺燥津虧所致的咳嗽、氣喘、乾咳少痰等症狀,胡桃仁能滋養肺陰,潤燥止咳,起到緩解作用。此外,胡桃仁還有補腎固精的作用,對於腎虛引起的腰膝痠軟、遺精滑精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斂肺湯中加入胡桃仁,可發揮其潤肺止咳、補腎固精的功效,進一步增強方劑的療效。
斂肺湯為傳統中醫用於治療肺氣虛弱、久咳不止等症狀的一種方劑。其組成成分中包含了罌粟殼,主要取其收斂止瀉、鎮痛安神之效。根據中醫理論,肺主氣司呼吸,若因各種因素導致肺氣虛損,便會出現咳嗽、氣喘等症狀。罌粟殼味酸澀、性平,能入肺經,有良好的收斂固澀作用,可以減少肺部氣道分泌物,緩解咳嗽。此外,罌粟殼還含有一定量的生物鹼,如嗎啡等成分,具有較強的鎮痛效果,對於因咳嗽引起的胸部不適或疼痛有舒緩作用。
然而,由於罌粟殼含有易成癮成分,使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並在醫師指導下應用,以免產生不良反應或依賴性。因此,在現代臨床應用中,對於斂肺湯的使用多會進行適度調整,以符合現代藥物安全標準,確保患者既能獲得治療效果,又能避免潛在風險。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斂肺湯]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久嗽,純虛無邪」,意指長期咳嗽且病機以虛損為主,無明顯外邪(如風寒、痰熱等實證)的狀態。久咳傷肺,肺氣耗散,陰液虧虛,故需斂肺止咳、益氣養陰兼調補脾腎,以固根本。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藥物繁多,可歸納為以下幾類,體現「標本兼治」的思路:
斂肺止咳、潤肺化痰
- 五味子、芍藥:酸收斂肺,固攝肺氣,防氣陰耗散。
- 百部、紫菀、款冬花、馬兜鈴、貝母:潤肺化痰止咳,針對燥咳無痰或痰少黏滯。
- 百合、知母:滋陰清虛熱,緩解肺陰不足之乾咳。
益氣健脾、補肺固表
- 黃耆、白朮、甘草、大棗:補脾益肺,培土生金,增強衛外功能。
- 升麻、葛根:升提中氣,助肺氣宣發;葛根兼生津潤燥。
理氣活血、疏通肺絡
- 青橘皮、檳榔、前胡:理氣降逆,防補益藥壅滯氣機。
- 桃仁、防己:活血化瘀、利水消腫,久病多瘀,疏通肺絡以助氣化。
- 麻黃:雖性溫散,但用量輕且配伍斂潤藥,可宣肺通絡而不耗氣。
清泄餘熱、調和寒溫
- 大黃:瀉熱通腸,導肺熱下行,防陰虛火旺。
- 防葵(古用祛痰利尿):協同清理肺中伏熱痰濁。
整體配伍特點
- 補瀉兼施:以斂潤補益為主,佐以理氣活血,避免滋膩留邪。
- 肺脾同調:透過健脾助肺,解決氣虛久咳的根本。
- 動靜結合:五味子、芍藥之收斣配伍麻黃、前胡之宣散,恢復肺司呼吸之能。
此方適用於「虛中夾滯」之久咳,如肺氣陰兩虛兼輕度痰瘀內滯者,非單純滋補,而強調動態平衡的調理。
傳統服藥法
知母(焙)1兩,百部1兩,百合1兩,白前1兩,芍藥1兩,黃耆(銼)1兩,款冬花1兩,馬兜鈴1兩,貝母(去心)1兩,五味子1兩,前胡(去蘆頭)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防葵1兩,大黃(生,銼)1兩,麻黃(去根節)1兩,桃仁(去皮尖雙仁,炒黃)1兩,白朮(銼,炒)1兩,升麻1兩,紫菀(去苗土)大棗(去核,焙)1兩,檳榔(麩炒)1兩,甘草(炙)1兩,葛根1兩,防已1兩。
上為末。
每服3錢,加水1大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斂肺止咳、滋陰補虛的功效,適用於久嗽,純虛無邪。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肺氣鬱閉。
- 本方有斂肺止咳的功效,不宜與其他具有止咳作用的中藥同時服用。
- 本方有滋陰補虛的功效,不宜與其他具有滋陰補虛作用的中藥同時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斂肺湯, 出處:《成方便讀》卷四。 組成:百藥煎、訶子皮、五味子、黃耆皮、白及片、胡桃肉、罂粟殼、甜杏霜。 主治:久嗽,純虛無邪。
斂肺湯,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二。 組成:北五味3錢,黃芩2錢,麥冬3錢,甘草節5分。 主治:疹收之後,喘急悶亂,頭折眼弔,胸膛高陷,角弓反張,目睛直視,唇白麵黃,口鼻歪斜,名曰肺氣耗散,正氣不歸原也。
斂肺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十七。 組成:知母(焙)1兩,百部1兩,百合1兩,白前1兩,芍藥1兩,黃耆(銼)1兩,款冬花1兩,馬兜鈴1兩,貝母(去心)1兩,五味子1兩,前胡(去蘆頭)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防葵1兩,大黃(生,銼)1兩,麻黃(去根節)1兩,桃仁(去皮尖雙仁,炒黃)1兩,白朮(銼,炒)1兩,升麻1兩,紫菀(去苗土)大棗(去核,焙)1兩,檳榔(麸炒)1兩,甘草(炙)1兩,葛根1兩,防已1兩。 主治:肺臟壅熱,咳嗽多痰,面色赤,口乾,氣急煩滿,大腸不利。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